小学比和比例教案8篇

时间:2024-07-09 作者:Cold-blooded 备课教案

一份实用性的教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在新阶段教学工作开始前,写好教案十分的重要,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比和比例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8篇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 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 什么叫做比?

3、 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二、教学

1. 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 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 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1、 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 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 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 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四、 总结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5

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想:1厘米.的图上距离代表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50千米。)我们量出沈阳到长春的图上距离是5.5厘米,就代表几个50千米的实际距离。(5.5个50千米。)怎么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05.5=275(千米)

之后,进一步提出:

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样改写?(因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现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50千米等于5000000厘米。所以这条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5000000。)

教师板书出数值比例尺。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1.第5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填表前,要提醒学生图上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实际距离的单位应用什么。

2.第8题,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说说拖拉机站、电影院、汽车站和供销社离学校的距离。如,电影院在学校的南面,距学校200米;拖拉机站在学校的西北面,距学校2500米。

3.第9题,让学生先求出试验田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平面图,并且要注意在平面图上注明比例尺。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学生回答: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