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你们需要强调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创新,老师们写教案时一定有着完整的思路,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摇篮摇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摇篮摇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磁带(摇篮曲)、录音机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
2.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3.指导要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欣赏、轻柔的声音朗读、讨论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和结构,感受诗歌的意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仿编。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1)播放《摇篮曲》,感受曲子优美、宁静、温馨的意境。
(2)让幼儿说说: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3)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音乐摇娃娃睡觉。
小结: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
2.初步感知诗歌
(1)朗读诗歌,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进行朗读示范)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边朗读。(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读)
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
(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2)为什么说(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幼儿用舒缓、轻柔、优美的语气语调,表达宁静、抒情的情怀。)
4.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1)仿编诗歌第一段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
例如: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白云轻轻飘,月亮宝宝睡着了。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仿编诗歌第二、三段内容。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读一遍仿编的诗歌。
5.配乐朗读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用轻柔的声音完整地朗读诗歌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五、评价要素是否理解摇篮的含义,感知、理解理解诗歌的意境。能否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六、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继续仿编诗歌,可以扩展幼儿的想象,除了诗歌里说的摇篮,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做摇篮?
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摇篮摇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二、活动准备:1. 乐曲:《采茶扑蝶》2. 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扑蝶》,说说听完之后的感觉。2.结合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4.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如蝴蝶飞得高,蝴蝶停下来,蝴蝶有飞走了等)5.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
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幼儿园大班音乐韵律教案:遇见舞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前奏 随乐做拍手的动作
1-4小节, 随音乐节奏做“走”的动作,并在最后一个音符时拍手。
5-6小节, 背对背扭扭屁股。
7-8小节, 面对面做鬼脸。
9-10小节, 同5-6小节。
11-12小节, 同7-8小节。
游戏玩法建议
1、合乐做动作模型:幼儿自己随乐做动作。
2、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两名幼儿游戏。
3.大公鸡来了时(低八度音乐响起间奏):幼儿定住,摆一个造型静止不动,“大公鸡”在其中来回走动,以多种方式逗毛毛虫。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旋律,能合乐做出“扭屁股”、“做鬼脸”的逗乐动作,并保持造型不动。
2、迁移故事情境,与同伴合作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空间方位,并创编不同的鬼脸动作。
3、享受运用肢体、表情动作与同伴玩诙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剪辑好的音乐、电脑播放器、幼儿人手一只手腕花。
2、经验准备:幼儿有站双圈跳集体舞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一天,在草地上,毛毛虫们在找朋友做游戏,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朋友,扭扭屁股做鬼脸。玩得正高兴,一只爱吃毛毛虫的大公鸡来了,毛毛虽立刻一定不动,大公鸡以为是石头就走了。
2、创编“扭屁股”“做鬼脸”的动作模型。
师:我是一只毛毛虫,我要去找朋友了,扭扭屁股,每个人都扭一扭,还要做鬼脸,怎么做?
3、初步感受音乐,并合乐做动作模型。
师:现在,毛毛虫们,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坐在椅子上玩一玩。(2遍)
师:毛毛虫们轻轻起立,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站在椅子前玩一玩。(1遍)
4、探索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
(1)师:毛毛虫要和朋友背对背扭屁股,还要面对面做鬼脸逗乐。你们可以怎麽做?
(2)师:请你和你的好朋友找个空地方试一试。
(3)请个别幼儿示范。
(4)教师哼唱音乐,幼儿随乐做背对背扭屁股,面对面做鬼脸的动作。
(5)幼儿随乐游戏。
5、创编不同的做鬼脸逗乐的动作。
(1)师:还可以怎样做鬼脸逗乐?请你来试试。看看他的鬼脸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的手是怎么放的?
幼儿听音乐变换鬼脸造型进行游戏。
6、迁移双圈舞的经验,换朋友进行游戏。
(1)讨论换朋友的方法。
师:我们在跳舞时换朋友,经常用什么队形换朋友?
师:现在男生站在里圈,女生站在外圈,男生不动,女生换朋友,怎么换?
师:做什么动作的时候换朋友的?拍手时又是和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2)教师哼唱音乐,幼儿站双圈尝试换朋友。
(3)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
7、戏剧游戏:毛毛虫与大公鸡。
(l)师:这回啊,毛毛虫们,可能在玩游戏的时候真有大公鸡要来做我们哦,我们要怎么样?能不能动?我们先试一试,我来挠挠这只毛毛虫,嗯,他没动,是个小石头,这只呢?
(2)邀请客人老师扮演角色参与游戏。
三、友情提示
1、在游戏活动环节组织过程中,教师遵循团体律动的傻瓜教学流程:放事一一动作一一音乐一一游戏(动作方位、游戏、交换舞伴等等),采用逐步累加游戏元素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幼儿创编、熟悉动作模型,在初步熟悉动作模型和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背对背扭屁股及面对面做鬼脸逗乐的动作空间方位,接着再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鬼脸造型并游戏,最后再加人大公鸡逗引的游戏玩法。
2、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可调整游戏难易度,如,降低难度时,可在音乐的第2、第4小节时,不必强调幼儿在乐句句末拍手。
摇篮摇教案篇3
一、情况分析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集体活动: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
(2)复习朗读诗歌;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
(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
(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
2、延伸活动:
(1)摆图仿编
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2)画画仿编:
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3)表演组:
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
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3、教学挂图4张;
4、底版与小卡片;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摇篮摇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摇篮曲优美恬静的旋律和亲切深情的情感,体会其中包含的妈妈对宝宝的爱。
2.学习用轻柔的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孩子能够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活动准备
1、自制大夜景图一张
2、课件
活动过程
1、复习舞蹈《快乐的小猪》,调动幼儿愉快的情绪。
2、欣赏《摇篮曲》的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性质。
刚才小朋友们跳的《快乐小猪》真好看,你们跳《快乐小猪》时是什么心情呀?(快乐,高兴)
嘘:小朋友们听,谁在睡觉呢?
出示课件
小宝宝在睡觉呢!小宝宝睡觉时要听到我们这么吵,一定睡不着了,那睡觉的时候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睡觉时应该听悠美的,恬静的,舒缓的音乐。
应该听《摇篮曲》
幼儿欣赏《摇篮曲》,出示夜景图。
小结:这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它的强弱规律是强
弱 次强 弱
3、幼儿学唱歌曲《摇篮曲》
请幼儿跟教师完整学说歌词一遍,跟着节奏说歌词一遍。
完整学唱歌曲,利用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4、小结:小朋友唱的真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摇篮曲》,其实《摇篮曲》不止是这一首,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摇篮曲》,非常非常好听,小朋友想听吗?
5、音乐欣赏 东北民歌《摇篮曲》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欣赏感知《摇篮曲》。
改进:第一次范唱时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安静的听能记住歌词,带要求听。
个别幼儿没有关注到。
小百科: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摇篮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激发并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 通过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 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孩子唱给妈妈的歌曲,歌词真挚、朴实,表现了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和热爱母亲的纯真感情。歌曲为带扩充的单乐段结构,降e大调,2/4拍。歌曲旋律优美、安宁,节奏对比有序,可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课堂导入
1. 教师导语:同学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但是,有一个词汇,不管哪种语言,发音都是一样的,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妈妈)
2. 教师:在人类的语言中,“妈妈”是最简单也是最神圣的词汇。妈妈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的同时也把最无私的情感──母爱,给予了我们。人们写了许多歌颂母亲的歌曲和乐曲,你们都听过哪些歌曲?
学生回答:《世上只有妈妈好》……
3. 播放《摇篮曲》,感受其音乐特点。
教师启发:谈谈你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和体验?
学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感受。
(1)请你谈谈“摇篮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这些歌曲的速度比较慢,力度比较弱。
(2)听赏歌曲时,感受到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这些歌曲的情绪都很柔和、温馨。
(3)是谁为谁唱“摇篮曲”?
学生回答:是妈妈为孩子唱的歌曲。
4. 老师总结“摇篮曲”的特点:这些歌曲的速度比较慢,力度比较弱;歌曲的情绪都很柔和、温馨;是妈妈为孩子唱的歌曲。
二、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动画。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请说一说这首摇篮曲符合我们刚刚总结的摇篮曲的共同特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是我为妈妈唱的摇篮曲。妈妈为我操劳,所以我也要为妈妈唱一首摇篮曲,让她好好睡个觉,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爱。
2.再次播放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作为背景,请学生自由读一读歌词。
3.第三次播放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欣赏并请学生谈谈这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在演唱方法上和我们以前欣赏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在歌曲演唱的音色上作比较。
学生可能回答:这首歌曲演唱者的声音亲切、自然、甜美,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爱。
4.教师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小蚂蚁》。
学生通过欣赏、听辨、对比,小组讨论谈谈感受,进而学生了解到了“摇篮曲”的特点。
5.请学生跟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轻声唱一唱歌曲。
教师提示:演唱时注意歌唱的位置高,声音轻柔、甜美。
6.根据歌曲内容分组为歌曲设计几个表演动作。
7.《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表演。
三、课堂小结
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有时只是不知如何表达。其实,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问候的话语就可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情感,把妈妈和我们的心贴得更紧。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
摇篮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摇篮曲有叫催眠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旋律平稳、优美。摇篮曲的音乐作品不仅形式多样(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而且丰富。如有我国的土家族《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说明它有着充分的及吸引力。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摇篮曲》的音乐特性。
二、认识《摇篮曲》,在对它的倾听中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倾听,了解《摇篮曲》的特性。
教学难点:
学生对《摇篮曲》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钢琴、音像设备、歌词(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基本训练
2)学生演唱《愉快的梦》导入
二、导入
我们学了这首歌曲,同学们唱了以后让老师很满意(已有感受),老师在教过这首歌曲后,感觉同学们唱得特别象一种音乐体裁,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请同学们听――勃拉姆斯《摇篮曲》
三、新授
(一)多首《摇篮曲》器乐作品让学生倾听,感受它的美。
①爱尔兰摇篮曲
②摇篮曲(福瑞)
③摇篮曲12 tim s lullaby
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段。
(二)不同的声乐作品《摇篮曲》的欣赏。
①约瑟兰摇篮曲法国戈达德
②日本摇篮曲广岛
③东北民歌摇篮曲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作品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根据听赏,发表自己对《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个人印象。
小结: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愿意去听,还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以及美的存在。
四、让学生在兴趣中,带着对《摇篮曲》新的感受有感情的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五、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摇篮曲》作品,在以后的课堂中呈现。
(2)学生创作自己的《摇篮曲》,给老师哼唱,老师愿意帮学生记歌谱让学生收藏,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摇篮摇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孩子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4.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
b.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四、仿编诗歌。“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把诗歌记住了,那大家想不想当回小诗人,自己编诗歌呢?”首先结合课图片,引导幼儿仿编,然后幼儿自选一种宝宝的卡片,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并请个别幼儿将自己编的诗歌说给大家听。最后请幼儿将宝宝卡片贴到相应的摇篮处(背景图片)让宝宝好好睡一觉。
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创编出较为完整的诗歌来。孩子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孩子也获得了成功。通过课的反复修改,在教学活动中也收获了不少,为我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点小小的收获: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习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通过《摇篮》教学活动,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诗歌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小百科:摇篮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婴儿睡在上面会很舒服。还有一种专为婴儿睡觉的时候唱的歌,名为《摇篮曲》。通常十分轻柔,演唱者一般为女性。
摇篮摇教案篇8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读ruapo(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读,用方言读)
二、师:好了,刚才同学们,精彩的方言使我们知道了只要你敢想,只要你敢做,美梦一定会实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敢想、敢做音乐家——舒柏特。(师:上节课,我布置了让大家自己去搜寻关于舒柏特生平的事迹介绍,谁来说一下)
(生描述,师补充):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8岁随同父亲和哥哥学习提琴、钢琴14岁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学任教三年,以后失业终生。他的一生非常贫穷受进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伤寒病。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曲,其中很有名气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有时一个早晨能写五、六首,并把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歌曲。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其中他创作的“摇篮曲”流传渗广。体现了一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三、感受聆听中外不同的“摇篮曲”
说到了摇篮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首不同国家的“摇篮曲”,一首是舒柏特创作的,一首是我国东北民歌的,互相对比一下,歌曲在情绪、意境和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1、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柏特的“摇篮曲”的录音。
(聆听感受歌曲舒缓、安逸的情绪,安详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个别提问听后感
四、 学习新歌
导言:这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都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舒柏特的“摇篮曲”
1、 教师范唱。(集体哼唱)
2、 出示歌曲(几拍子、几段歌词)
3、 个别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引入:关于这首歌曲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不想听?
舒柏特19岁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身无分文感到十分尴尬,他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饭店里全是陌生人。当他低头失望时,忽然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一首小诗,立即把这首诗谱成歌曲交给了店主,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他死后三十年,这首“摇篮曲”的手稿竟以四万法郎高价卖了出去。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向你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希望你们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报效祖国,报答养育你的妈妈。
4、学生视唱,教师伴奏
导言: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这首歌曲,请大家想象自己小时侯妈妈哄你入睡时的情景,心里怎么想?试着唱一唱(有表情的演唱)
5、 分析歌曲,指出重点难点
师:你能看出歌曲是由几个乐段组成的吗?歌曲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有两个乐句,节奏平稳而规律,充满温馨的气氛;第二乐段开始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突出了“摇篮摇动”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存的柔情。另外,在演唱时要唱出节拍的强弱。声音要轻柔、甜美。
6、 教师伴奏,集体有感情地演唱
根据歌曲的旋律,分成小组自编歌词。(个别小组演唱)
7、 教师指挥,学生集体用口琴吹奏。
8、 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歌曲的演唱与吹奏,我们了解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所以接下来在优美音乐声下,为自己的母亲写下一段话,来感谢母亲对你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你也可以做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
五、 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摇篮曲》,回去后给你妈妈唱一唱,让妈妈评价你唱得怎么样?然后问妈妈小时哄你入睡时都唱过那些《摇篮曲》,自己学一学。下节课,我让每个同学到台前来唱一唱,听谁唱得最有特点。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