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篇

时间:2024-01-12 作者:tddiction 备课教案

优秀的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教案的反思和修改,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 ),马老师家在( ),张老师家在( )。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3

设计说明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用坐标图确定物体的位置”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提升,是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描述位置,旨在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2.引导探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理解、发现、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转了一圈,大家都准确地找到了各个场馆的位置。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参观的`场馆,然后利用场馆分布图以现在的位置为观测点,确定方向(或角度),再根据距离就能准确找到要去的场馆了。

师:回答得真好。乐乐去大鸣山游玩时迷失了方向,他想找到大本营的位置,你能帮他找到大本营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作铺垫。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大鸣山风景区的平面图。

(1)认真观察平面图,找一找,标出乐乐现在的位置(大鸣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问题:要救出乐乐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1:需要知道搜救原点是大鸣山,还要知道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

生2:我认为不仅要知道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上,还要知道大鸣山和大本营之间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能更准确地找到乐乐的位置。

(3)想一想,画一画,大本营在大鸣山的什么方向上,并测量出距离。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生展示成果,师小结:大本营在大鸣山北偏东45°方向,距离大鸣山大约560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了确定两地具体位置的方法和步骤。

2.下图是数学迷画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师:观察数学迷画的图,说一说与自己所画的有什么异同?说一说大本营的位置。

(小组交流、讨论异同点,并说出大本营的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材68页1题,然后小组交流。

2.完成教材68页2题。(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及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3.完成教材68页3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以后我们出去游玩时要注意什么事项?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二)

画坐标图的步骤:

(1)确定观测点;

(2)从观测点引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把观测点和被观测点连起来;

(3)标出连线与横坐标或纵坐标的夹角;

(4)标出连线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告诉你上下楼梯时该靠哪边走吗?(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上楼梯图)问:你知道他们应该走哪边吗?怎样就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多媒体出示)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多媒体出示)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

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

左手拍拍右手,右手拍拍左手。

左手拍拍左腿,右手拍拍右腿。

左手摸摸右耳,右手摸摸左耳。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1)找邻居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的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注意,有的同学只是左边有邻居,有的同学只是右边有邻居,一定要分清哟!)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多媒体出示)

(2)、整理书桌。

师:请把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右面,铅笔盒放在书桌的左面。

(3)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讨论:

①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

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右手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③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④为什么?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多媒体出示)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四、基础练习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图片,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能力提升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指名回答)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习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习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平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平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习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习

76页“做一做”

练习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习上面的有心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7

单元教学内容:

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局部,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局部:一局部是比多少,另一局部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同学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发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发明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同学发明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同学充沛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同学采用自身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同学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同学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身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同学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置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布置:

约2课时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