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养成写教案的好习惯哦,教案在完成的时候,老师务必要注意与时俱进,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狗包弟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随想录》,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和叙述,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以及“_”的有力控诉,同时也表现了巴金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赤字之心和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文章表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_”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在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中接触过“_”的相关内容,所以对“_”及“_”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并不陌生。而且本课将以一条可爱的小狗在“_”中的遭遇作为切入点对于学生来说也远比单纯地讲“_”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去体会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文人——巴金对自己的真诚剖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
3 感受文章朴素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作者送出包弟的行为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将文中两个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感受作者忏悔的勇气、气度和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进而学会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反省的意识,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2 结合_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情感变化及其忏悔的勇气和真挚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启发教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告别鲁迅,一起走进另一位文化巨人,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一起学习《小狗包弟》。提到小狗,我突然想到我们的第一篇作文,还记得你们写的是什么吗?我记得好好几位同学写的是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现在再让你回想曾经它们,你们有什么想法?(点名学生发言回答)不错,怀念肯定是有的,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来看看巴金对他曾经养的小狗包弟是什么情感?仅仅是怀念吗?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_”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三 整体感知
1 大声地自读课文,同时找出自己不认识及不熟悉的字词,并解决。
2 这篇文章是篇叙事性散文,故事性很强。它有着完整上的故事链,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
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
明确 引子 (1自然段) ——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开端 (2自然段) ——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发展 (3—6自然段) ——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
结局 (7-9自然段) ——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同时侧面描写“_”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尾声(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作者抒发情感。
3 通过对文章两遍的阅读,我们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把握。现在我们都已经清楚了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我曾经说过,对于文学作品,大都包涵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在有意无意间都融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在我们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在讲述包弟故事的时候有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呢?作者的情感是一成不变的吗?
快速自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 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四 课文分析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引子部分。其他同学注意:
1 留意该同学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
2 作者是要写作者家的小狗,讲述自己和小狗包弟的故事,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明确:首先,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二) 作者通过写别人的故事来引入自己的故事,作者在讲述自己和包弟故事的时候,快乐的回忆主要是在包弟在作者家的时候。结合课文,思考:
1 包弟和作者家人相处如何?
2 作者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包弟啊?包弟有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3 我们在写作文描写人的时候,通常会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是哪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那么作者是如何突出包弟特征的?直接还是间接?具体表现。
明确: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4 作者为何要突出包弟的这些特点?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2003年“感动中国”对巴金的颁奖词中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请你说一说围绕包弟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2、找一找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1、诵读第3段和第5段,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特性)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天天守在睡房门口,等我们回来,从不厌倦。
2、用诗行的形式总结。
3、“我”为什么没有小狗了?是什么外界的力量使善良的一家人最终没有保护住爱犬?
(明确)_。教师介绍_。
五、品读课文,深挖主旨——分析作者“歉意”。
1、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_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_身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怎样表达歉意
诵读第10段,画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品读之。
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赏析打动自己的字、词、句。
七、延伸迁移,课堂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
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包弟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
3、能正确评价作者放弃包弟的行为,学习作者敢于剖析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包弟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勇于剖析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教学方法品味赏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2006年黑龙江省“虐猫事件”导入。(3min)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资料,介绍巴金的生平经历及主要作品。
教师补充总结。(2min)
2、写作背景(结合同步练习)(3min)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_”历时十年。这场“_”是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就是其中一个。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合作讨论,并展示成果)(6min)
本文的标题是《小狗包弟》,请你从文中找找围绕“包弟”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内容 情感
包弟的来历 快乐
包弟的相处 高兴
包弟的离别 忧虑
送走包弟 歉疚
(介绍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四、品味赏析
1、请结合文本,完成下列表格:(20min)
姓名
包弟
品种
日本种
来历
朋友转送给我,此前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
性格
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4
一、导语设计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分析课文“结局”这部分: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1、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xx),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2、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3、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4、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5、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xx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将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那个时期”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
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把握叙事散文的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体会作者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1、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难点:
1、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 对_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认知。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就通过_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扫除人们心灵的垃圾,感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
二、整体感知:
(一)叙事:
1. 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
1)简括: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_”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
2)具体概括: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2、检查预习成果: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结合预习作业谈谈哪些内容是开端,哪些内容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 (引子)(1自然段) --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 (2自然段) -- 包弟来历
发展 (3-6自然段) -- 七年相处
结局 (7-9自然段) -- 一朝离别
尾声( 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补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此段为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二)抒情:
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楔子 (引子)(1自然段) --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伤感
开端 (2自然段) -- 包弟来历
发展 (3-6自然段) -- 七年相处 欢快
结局 (7-9自然段) -- 一朝离别 忧虑、轻松
尾声( 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沉重、歉意
(三)通过文本解读时代特点:
1、 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明确:人性的扭曲,人对人的侵害竟然连一只小狗都不能幸免。艺术家的小狗为了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至死不渝,而人类却在迫害人类自身,人性在某种时候不如“狗性”。
2、 解读小狗包弟:
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对小狗包弟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明确:正面描写 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④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⑤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总结:这是一个荒.唐而又残酷的时代,社会动乱,当时人们普遍命运穷困、人性扭曲,人人自危,人人求自保。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_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_”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
(以小见大的技法)
三、关于巴金的讨论:
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明确:同学们可能会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_”,对“_”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2、在_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_”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_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
四、忏悔意识与我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_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1、 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
2、 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 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_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指导学生探究阅读,使学生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的勇气与度量,感悟人格、人性与道德,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习借鉴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本文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
教学过程 :
一、布置学生周日访问调查。
1.访问身边2-3名70岁左右的那个时期中的“走资派”,了解那个时期动乱中的人际关系情况,并做好访谈录。
2、 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整理并积累关于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二、课堂操作
1.小组快速检查交流访问和积累的情况。(3分钟)
①那个时期动乱时人们的心态及人际关系;②巴金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材料。
2.教师导入 学生自主探究(7分钟)
同学们,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就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处世方法。《小狗包弟》写的就是巴金在十年那样一个特殊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事件。通过访问,你们对本文的时代背景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请你们带着访问后的感受去自主探索。请快速阅读(训练速读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把下列问题在文中找出来:
①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将语段或语句划出并认真体味);②找出作者过渡的语句并体会其妙处(圈点勾画,简要点评);③找出描写的小狗(尤其是包弟)讨人喜爱(令人感动)的地方和令人悲伤的地方,并仔细体味;④找出写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变化的地方并体会其心理变化过程;⑤找出作者悲伤自责的语句并认真思考。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并记录掌握。
3.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读了巴金反映那个时期动乱时人们心态的《小狗包弟》,大家的感受和发现肯定是各不相同的,各有认识深刻的地方和发现的问题。现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首先探究你们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探究老师提供的问题。
①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主要结合第一段讨论)②从包弟的讨人喜爱到它被送上解剖桌,你是怎样认识的?(要做客观的、全面的、设身处地的分析)③巴金送走包弟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这个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④你对巴金所受的“熬煎”是怎样的认识的?
思考领悟:本文写作的基调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如此确定?
品味鉴赏:本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4.班级交流(20分钟)
①整体把握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
a找1-2名学生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及本文主题思想,教师指导其怎样抓关键问题、怎样口头语言表述。
b教师点拨指导阅读表达技巧。
②现在请同学们交流合作探究的结果,每组一名代表,选一个认为本组探究得最有深度的问题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看他们的表述有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值得商榷,然后发表不同意见。要求语言尽量简洁,逻辑尽量严密。前面小组代表谈过的讨论过的问题,后面小组代表不再重复,实在有问题放在课后。(举手抢答确定小组代表发言顺序或按题序由各小组举手抢答)
各组代表交流;学生插话后,教师对学生的见解以讨论插话的形式给以点拨明确,重点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点拨要点如下:
※关于特定环境的“狗性”和“人性”问题。
a狗在普通动物中最讲情义,这种动物的本性是忠诚于主人,护“主”,俗语有“忠实走狗”;它不见利忘义,也不明哲保身。它的反面典型是什么?(狼)“白眼狼”,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即可为证。
b人,高级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分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说自私的本性就表现出来了,特别是那个时期中到处是非颠倒,人情殆尽,世态炎凉。(当然也有不畏强、暴、舍己为人、情义为重的)写那个时期,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那个时期之罪恶!
※关于写包弟的讨人喜欢与被送上解剖桌的问题。
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动乱?巴金及其家人亲戚想保敢保吗?敢保能保得住吗?他没保且送出去了,说明什么?(人性弱点)该不该送?(策略)狗都活不下去说明什么问题?(衬托社会现实的黑暗)
※关于巴金的“轻松”与“沉重”。
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沉重:良心的自我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
这个心理变化表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首先说明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然后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淫、威。自己甩掉了包弟的轻松与良心的沉重这一对矛盾,表现了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
※关于巴金为什么受“熬煎”。
失去的永远失去了,而对黑暗,作者不能奋笔揭露痛击,自己还要承受无辜的良心谴责,社会缺少人性,自己人格受辱,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不感到是受熬煎呢?因为作者所受的是漫长的精神伤害。
※思考与领悟:本文的写作基调。
作者在那个时期中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作为本应备受全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作者要控诉那个时代,怎样控拆?作者没有选择痛斥、揭露、声讨、批判、鞭挞等等,而是选择了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的忏悔。这一基调的确立,这种自我解剖比其他方式更有震憾心灵的力量,是自我反省,呼唤良知,呼唤人性的最深刻的范例。
※感受与鉴赏:
a思想价值:
a、呼唤民主,反对专制;
b、呼唤人性,鞭挞邪恶;
c、呼唤文明, 揭露愚昧。
b艺术手法:
①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那个时期。
②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③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④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⑤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5.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4分钟)
① 认识了一个畸形时代,人性被扭曲、精神受伤害的情况。
② 明白了作者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的时代意义。
6.感受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勇气与度量。
7.借鉴了本文语言艺术与构思技巧。
8、借鉴与创新(课后作业 )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憾。你们访问过祖辈过去的事情,你们也目睹过今天发生的事情,你肯定或感动过、或气愤过、或思考过,那么从中你发现过什么深刻的东西?借鉴本文,把你的感受,你的发现在课后写出来吧。
※创新思维训练要求
一个小组合作若选择同一材料同一话题时必须做到:都要变换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力求新的发现,选择最佳角度表现;尽量不用同一种文体去表达;各小组材料、话题尽量避免重复,力求开辟新领域。
注:安排组内、组间交流,选出优秀作品班内交流。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7
一、教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学习重点在散文的感情线索。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小狗包弟与自己一家的故事。作者“借物感怀”,通过对小狗包弟的愧疚和怀念,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的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妻子的怀念。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强化细致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将感情与真实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小见大。
二、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社会经验较少,阅历不足,心智与情感较之成年人而言也不够成熟,同时对“那个时期那段历史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在理解“借物感怀”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出示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结合背景大致讲解意思,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加以解释,并引出巴金。《蝶恋花》与《小狗包弟》均使用借物感怀的手法,均有怀念亡妻的内容,创作背景均为乱世蒙冤牵连家人,具很高的相似性。通过对篇幅短小,内容明显的篇章的了解,为学生对本长篇散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这部分我会以“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为任务,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回答出“时间线”。
然后我会提出第二个任务“全文是按照什么时间线进行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写出如下时间线: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并以此作为板书呈现在黑板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会在宏观上把握住文章的基本脉络。
(三)深入研读
这部分我依然会使用任务引导法,我将设置如下任务: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指出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并引导学生回答出“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通过这两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从时间上的叙述,转移到情感的渗透上,并且在逐步地引导中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通过忏悔的方式将情感表达从含蓄过渡到浓重的升华过程。
3.最后我会进行一段泛读,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用找意象以及情景对比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烘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们刚刚学习并初步体会了“借物感怀”的艺术手法,此处我会用再次用多媒体展示出《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学生们进行对比阅读。在导入阶段我通过背景介绍,展示了很多两篇文章的相似点,此处请同学通过自行阅读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更多的不同点。并经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同时犀利地表达了对那个时期动乱的控诉”。
(五)小结作业
除了苏词,同学们还在初中学过另一篇借物感怀亡妻的文章《项脊轩志》,请同学们比较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的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次上课分享一下大家的看法。这样能让同学们对这种写作手法深刻理解和巩固。
小狗包弟的教案篇8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学生探究阅读时,重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作者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知识与技能: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为突破口,理解小狗包弟的悲惨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为重点,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
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为突破口,理解人和狗的悲惨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为重点,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
三、速读课文,把握故事。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不同时间阶段的句子,根据时间阶段来回答两个问题。(课件展示)
1、文中写了两个人与狗的故事,是哪两个?
2、包弟的故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用一个词来概括。
3、小结。
四、精读课文,探究人格。
(一)合作探究一:认真阅读2—5自然段,体会“七年相处”“我”与包弟的关系。(课件展示)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5自然段,用课文中的句子来介绍小狗包弟。
2、七年来,家人与包弟相处得怎么样?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3、小结。
(二)合作探究二:认真阅读6—10自然段,体会“一朝痛别”“我”与包弟的关系。(课件展示)
1、哪些细节展示了可怕的一幕幕场景?
2、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表述巴金的心情。
3、包弟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的选择对不对?为什么?(讨论)
4、小结。
(三)合作探究三:认真阅读11—13自然段,体会“歉疚一生”“我”与包弟的关系。(课件展示)
1、哪些景物展示了巴金的心情?哪个词可以概括他的心情?学生自主发言。
2、除了包弟,还有哪些弱小者受到了迫害?请找出细节。哪个弱小者最让人佩服?为什么?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4、现在,你认为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讨论)
五、小结。
六、回忆往事,畅所欲言。(课件展示)
追忆自己曾经做错的一件事,谈谈自己现在的感受。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