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4篇

时间:2022-06-29 作者:pUssy 事迹材料

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大家要保证强调语句通顺,一份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用途,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4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4篇

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1

张江冬,中共预备党员,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级学生。于2014年初校创业基金评审中,凭借勤恳务实、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在评审终审汇报中脱颖而出,获得了7万元的创业基金,于师大东门向南200米路西创立了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的师大体育用品店,公司收益蒸蒸日上。

在奔跑中求学

悠长岁月平静,无事亦是蹉跎。与常人不同的是,张江冬的大学生活仿佛过得特别快。三载半时光,经历甚多,受益匪浅。在师大的校园里,他被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息不断熏陶,为了感谢母校的培养,他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努力,不断进取,做一名优秀的、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在奔跑中求学,在实践中探索,昨天的他因母校骄傲,今天的他要让母校自豪!

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

通过对市场情况和需求的一系列考察比较,张江冬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艰难地创办起属于自己的一家师大体育用品店。创业初期,张江冬以为只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创业心,积极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就会有所收获。但是现实的残酷,一次次地打磨着他的耐心和责任心,让他处处碰壁。后来,他受到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启发,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于是他深入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和客户群体,寻找独立且稳定的货源。起初,商家们并不看好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愿意合作和铺货。备受打击的他,只有背着包独自前行,吃泡面,睡在杂乱汽车站的角落里,或是无座火车的背包上,山东、浙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无数次想要放弃,却一直为心中的信念支撑。最终,他的诚意打动了几位商家,并与之形成了合作。

众志成城 厚积薄发

除了试水市场外,他也积极投身其它创业实践。张江冬与本校研究生组成创业团队,代表学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最终,他们团队凭借独特的创新和专业的指导,在2014年“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省金奖、国家铜奖。这些奖项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大肯定,也激励着他不断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行走。

张江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创业的同时,并没有落下专业课程的学习。他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十佳自立自强大学生称号等;获得江苏省第十八届高校部高水平组田径比赛5000米第一名、体育道德风尚运动员称号;在《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年第08期发表论文1篇。

收获成功 展望未来

     自公司开始运营,经营状况良好,一直有条不紊地向前迈进。从开始摸索到现在的有序经营,靠的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在运行中寻找出路,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忠实于自己的理念,服务于消费者。

     张江东以不断挖掘市场和开发新产品,注重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和健身服务实力为落脚点,不断为顾客提供周到服务。经营状况良好主要体现在收入方面稳中有升。由于环境和人流量的影响,公司的季度性收入差距相对来说比较大,公司也在不断摸索和调整经营策略,争取抓住季节性变换,在经营中取得更高的效益。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便是坚持公司宗旨,本着“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惠顾于广大消费者”的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获得健康的理念;他也计划继续扩大公司店面和经营范围,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优质服务,为“阳光体育”奉献一份力量。

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2

孙俊峰:北大硕士不当公务员上海创业干装修

熟练地刮墙、批腻子、打磨,除了架着一副厚眼镜,穿着工服的孙俊峰看上去和普通装修工人别无二致。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是北京大学社会学毕业的一名硕士。毕业后,孙俊峰去当了装修工人,引起了轩然大波。

北大硕士做装修工?这事谁听了都会惊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从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要么走上仕途,要么进入学界,要么进入国际大公司,怎么会从事这种辛苦的体力劳动,学岂不是白上了?这其实是对读书、上大学的一种误读。

从小孙俊峰一直很听话,20xx年考上大学时,家人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村里很多人看,当时在他家乡是个新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家里长脸了”。寒来暑往,几年后孙俊峰硕士毕业面临分配,获得来自好几个省市不同公务员岗位的选调机会。这次,家人希望他进机关当公务员。觉得这样才配得上北大学历。

“从小就听家里的,但这次有点叛逆,因为自己性格不适应体制,想进社会扑腾一下,但不知道能干嘛,做装修是基于两方面,一是身边有人愿意带我,二是觉得做手艺人自由,那时有点理想化,想入行以后开家诚信的装修公司!“尽管如此,只有想法的孙俊峰依然得先从力工做起。家人当然不同意,争执到最后,孙爸爸气的只留下一句话:你自己做主,我不管你了!

做工开始也很难,还出过笑话,工长当众说孙俊峰太干净,不像个干活的,于是他每天偷偷把工服踩脏再去工作。大半年后,了解多了,孙俊峰就开始想办法找人一起承包工程,后来自己也成了工长。

“没过几年我就自己带人做了,“家装还可以,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室外装修就不行了,冬天的时候,我们也得在工地上干活,手冻得全都裂了。”面对镜头,孙俊峰向记者展示手上的伤疤和老茧,现在的他带着工人熟练地搅拌水泥,打孔,批腻子,俨然一副行家把式。只有从厚眼镜中,能看出他当年的学子情怀。

“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现在人买房子不容易,装修时一定要保质保量,把每个家当作自己的新家来装修,一点也不能马虎。“ 每接到一个新单子,孙俊峰都会这样和工人说。

现在孙俊峰的队伍与人装修合作,每月能拿下二十多个工地,营业额超过百万,但偶尔,他还需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北大硕士出来干装修工,多没出息,家里钱都白花了。”对此,孙俊峰也只是憨笑,表情混合了坦承与戏谑,想要质疑他的人要么一时语塞,要么满意地离开了。唯一让他高兴的是,家里对他的选择已经渐渐认可了。

“要不是做装修,我连房子都买不起。” 孙俊峰私下对记者说,用装修赚来的辛苦钱,他帮家里改善了居住环境,还置了东西,装修工人对他而言,只是当初创业的起步, “哈下腰来做大事,不必在乎旁人看法!” 面对镜头,这个曾经的北大才子,偶尔显露出一点当年的意气。

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3

20xx年9月,刚上大一的张少,看到校园里一辆辆废弃的老旧自行车停在校园车棚,锈迹斑斑,落满了灰。如何归整这些二手自行车,张少觉得这是一个难题,但也不失是一个商机。

“回收二手自行车,再翻新,这个想法大一就有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想法没有变成现实。”张少回忆说,直到20xx年9月,他和梁鹏、焦爱芬说起“回收二手自行车”环保创业的想法时,三个人不谋而合。

随后,他们就开始挨个进宿舍去宣传。在梁鹏眼里,最初几个月的宣传最难开展。

作为车行日常运行的CEO,没课的时候,张少几乎都在车行。最近,他又提出了个“租车回家过暑假”的新点子。

现在,“自由人”自行车行运行稳定,经过近三年时间,盈利约15万,目前有自行车300余辆,常备短期租赁车辆100辆,“高配置”骑行山地车10多辆。

正在和郑州大学一社团负责人协调推广车行租赁项目的梁鹏说:“如果有机会,最希望和企业合作,建立高校二手自行车回收利用租赁试点,甚至可以延伸到社区、厂区。”

合伙人的成功 依托“创行”团队

正如三位“校园合伙人”所说,“自由人”自行车行的成功,不仅仅靠他们三个人的努力。在他们身后,还有一个45人的河南工业大学“创行”团队。

据梁鹏介绍,“创行”团队多是做一些公益类的活动,“自由人”自行车行和租衣馆是“创行”团队下设的两个盈利项目。车行和租衣馆的部分盈利,也会用作公益项目的活动资金。

与车行相比,租衣馆是有偿给大学生提供各式正装,需要参加面试或者出席其他正式场合的学生可进馆租衣。每件衣服租金30或40元,租衣馆每年盈利在6000至7000元之间。

“其实这两个盈利项目,我们都已经形成了很全面的业务系统。现在最困难的就是车行,我们要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梁鹏说,去年学校创业园拆改后,他们便把车行搬到了学校东门北侧的临时房里,一年租金一万。虽然还在学校附近,但“生意”却大不如前。

为了能让“自由人”搬回学校正在建设的创业园,张少、梁鹏、焦爱芬和他们的“创行”团队,一直在努力。

学业和创业 二者可兼得

截至20xx年4月底,“自由人”自行车行共对外出租自行车8000多次,收入6万多元;卖出翻新二手车近600辆,收入近9万元。在车行的租赁账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最近的“业绩”。“这只是粗算,我们没有细致去统计过,赚的这些钱,一部分用来分红,一部分用来购买新车、旧车或是其他零配件。”河南工业大学学生梁鹏说。

作为校园的创业达人,张少、梁鹏和焦爱芬,不仅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也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作为大学生,他们虽不是“学霸”,但也是班里的优等生。

大学前三年,梁鹏和焦爱芬参加过许多创意挑战赛,获得了不少荣誉。“虽然没能成为学霸,但我们也从没有耽误过学习。”焦爱芬说。

在创业初期,“合伙人”比较辛苦,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泡在车行,甚至要熬夜谋划车行的未来。当车行稳定运行后,他们三人也相对轻松了很多。车行里雇了几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根据课时安排,他们几个人轮流值班。

“现在就是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忙一些,需要根据大家的课时,制定值班表,基本上能够保证每天车行都有一到两个人。”张少说,车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他们三个还算是学业、创业两不误。

大学生先进个人主要事迹范文4

都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根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做蔬菜生意在时间上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冻伤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干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也使很多顾客成为回头客。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盈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就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心扩大规模。20xx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现在,4家店已实现盈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