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大队先进事迹7篇

时间:2023-06-02 作者:Fallinlove 事迹材料

事迹的结尾要求是简洁凝练、意尽言止,切忌画蛇添足、拖泥带水,事迹是一份充满正气的书面材料,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空军大队先进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7篇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1

小时候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宝红就奇怪:“这草,咋能长这密这高哩?”

他的嘎查(蒙古语:村子)就在腾格里沙漠边边上,放眼全是白花花的沙石,走老远能有一蓬蒿草,一会儿就被几只瘦羊啃个精光。

一个夏日晌午,天边传来“嗡嗡”的声音,一只绿色“大鹰”越飞越近、越飞越低,掠过他们的屋尖尖又飞远了。

“绿鹰”飞过的地方,沙石上留下一粒粒裹着红色包衣的种子,一场雨过后,生出嫩苗苗,根系紧紧抓着沙土,然后一年年迎风生长。

今天,宝红家4000亩播区草场里,花棒、沙拐枣长到一人多高,别说牛羊,骆驼进去都看不着。

靠着卖草籽、养骆驼、护草场,宝红家年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几十万元。他也早已知道,播撒种子的那些“绿鹰”,是且力根空(蒙古语:空军)运输机。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紧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一茬又一茬官兵以铁翼为犁,在祖国大地上耕出一片片绿色的生态屏障,让无数像宝红一样的沙区农牧民过上了好日子。

红色航迹创造绿色奇迹

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这项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走向成熟,迫切需要一支肯担当、能作为的力量,把实验成果真正扎根荒山戈壁。

人民空军毅然挑起这副重担。在“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作贡献”的号召下,空军部队很快改装了一批飞机,训练了一批能够执行飞播任务的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飞播造林和种草任务。

“一没经验,二没资料,三没设备。”72岁的宋占清是执行飞播任务的“第一茬人”。当年,他们第一次听到“飞机种树”,就像听天方夜谭。

但没谁往后缩,人人积极请战。“想法很简单:党旗指向哪里,人民的召唤在哪里,我们就飞向哪里!”宋占清说。

这一飞,就是39年。

39年间,他们的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地130多个县(市),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绿化基地,“三北”防护林飞播成林超过1000万亩,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万亩……作业区从星星点点,到聚成块、连成片,昔日不毛之地,今成绿野良田。

绿了大地,暖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播撒绿色希望,造福一方人民”的信念。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曾3次迫于沙害“南迁”。2014年夏,大队飞行员们完成了在榆林沙区的最后一个飞播架次——榆林飞播造林工程宣告阶段性结束。“860万亩流沙被成功锁住,区内已无明沙可播。”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

从“四望沙海,飞沙走石”,到“四望绿野,稻谷飘香”,230万榆林沙区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不毛之地,成为陕西新粮仓和畜产品基地。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队累计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腾格里与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更打破了国际上“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适宜飞播”的断言。

多年来,这个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践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不断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绿色奇迹。

战风斗沙磨砺担当铁翼

“飞播,可不是把种子一撒就完事。”大队长辛嘉乘说。

种子撒下去,要疏密得当,播带偏了、漏了、重了,都会影响成林质量。

飞多高、撒多快,大小轻重不一的种子如何均匀播撒……经过反复摸索、不断验证,官兵们总结出一套套数据和方法。他们还创造性地研制了“空中可调式定量播撒器”,在空中可以随机调速播种量。

所谓“雨前种树,风前种草”,越是眼看就要风雨交加的天气,越是飞播的好时机。跟季候赛跑,官兵们常常明知风雨在即,仍要迎着危险抢种抢播。

有一次,刚飞到播区上空,远处就起了积雨云。无线电传来地面指挥的声音:天气不好,你们自己观察把握。辛嘉乘一想:难得的好雨,还是尽量把种子播下去。

他们一面看着云层越来越近,一面仍是稳稳地驾着飞机撒种。“播完后飞机已经进了云层,那雨非常大,我们调头就往回‘跑’。”辛嘉乘说。

倾盆大雨中还夹着闪电和强风,飞机几乎是被风推着、云赶着,刚落地停稳,风夹着雨就过来了……

几乎每个参与飞播的飞行员都有在大雨、强风和沙尘暴中飞行的经历,为了尽量把沙梁、山间的沟沟坎坎撒满播全,超低空、钻山谷等更是飞播的“必备课目”,复杂条件下,他们人人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需要飞播造林的任务区,无不是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在野地里人工推出一条土跑道,就能当机场;旁边支几顶帐篷,就能住几个月。沙漠荒滩上常起沙尘暴,一场大风过后,整个人“只有白眼球是白色的”。

过去,偏远地区给养时常跟不上,飞播官兵们常常馒头就咸菜,白菜萝卜算是“大餐”,实在馋得厉害,就泡碗方便面。

飞到天上,同样不轻松——在超低空湍急的气流中,飞机颠簸得像筛糠,飞行员要用尽全力才能保持飞行姿态,握杆的双手常打血泡。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铁皮包裹的机舱成了一只大“烤箱”,舱里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飞行员们汗出得像水一样,连飞行靴上都是汗碱。

愚公之志接续耕天播绿

“也曾经想过,又苦又累又危险,值不值得一直干下去?”辛嘉乘说。

但他自己马上就有了答案:戈壁上丛生的花棒、梭梭、沙打旺,秦岭里绿油油的漆树、侧柏、樟子松,这全是他们历年飞播的“成绩单”。

“90后”飞行员王斐是怀揣着一颗“壮志凌云”的心入伍的——那一年,歼-10战机亮相珠海,世界瞩目。

然而分配到部队,王斐面对的是一架“一看就非常有年代感”的活塞式半硬壳双翼飞机。

运-5,速度慢、油耗少、超低空性能强,经济“皮实”,是执行飞播任务最称手的飞行器。

“别小看运-5,也别小看飞播。团里技术最好的飞行员,才能去播区飞上一回哩!”王斐的前辈,有着36年飞播经验的张建刚说。那会儿,他刚从播区返回,脸膛晒得黢黑,两臂晒得通红。

“要学种子扎下根,别像沙子一吹就跑。”王斐把前辈的话记在心里,苦练本领,终于抢到了“飞播资格”。

第一次出任务,他就“爱上了飞播”——阿拉善苍茫的沙海无边无际,按年头分的播带界限分明。一落地,播区群众就围了上来,跟“老飞播”们像久别的亲人一样热烈拥抱,这个拽他们去自己的新房看看,那个拽他们去自己的养殖场转转……

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则拉着王斐来到播区深处——

最早播下的沙草,小小一株,寿命不过一两年,却能把流沙牢牢固住。第二批播下的沙拐枣,枝条更密,根系更加发达。第三批播下的花棒,植株能达到3米,寿命十年以上,既是固沙先锋,更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前面的沙草和沙拐枣都是花棒成长的铺垫,而花棒又能为更多后续的植物遮阴。”刘宏义说。

王斐忽然领悟:从第一代的宋占清等老前辈,到张建刚,到自己,一茬茬“飞播人”,不就像这播下的种子吗?

诗人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而飞播官兵们说,他们的航迹,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播区群众的笑脸上。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2

学校组织统一学习了张桂梅同志对教育事业的先进感人事迹,让我心灵深处不由自主的为之一颤,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而敬佩。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的肝脏。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在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不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依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

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

同样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决心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好花朵。我们应该像张桂梅同志那样为学、为人、为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祖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3

斩断两大沙漠的“握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就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辽阔西部,或是崇山峻岭,或是荒漠戈壁,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

响应党和国家“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人民空军迅速改装一批飞机、训练一批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任务。第一代“飞播人”、老飞行员薄文玉忆起往昔,仍然初心澎湃:“听令飞播,责无旁贷!”

追溯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闪耀的航迹——

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开启空军部队在祖国西部的飞播序章;

1983年,搜救团一大队进驻陕北榆林。2014年,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粮仓;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搜救团一大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飞播造林581万亩,当地植被覆盖率由5%提高到12.8%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4%。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党的__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官兵‘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搜救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杨淑坤表示,凭着这份信念,官兵曾创下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的纪录。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4

2月3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大队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空军党委等有关负责同志和部队官兵代表参加发布仪式。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5

一架架飞机呼啸着低空掠过,地面上牧区的孩子们手里挥着帽子,边追边喊:空军叔叔,今年要种什么树?

牧民宝红笑着看着一群孩子玩闹,转头对爱人说:“把驼奶和干粮都准备好,下午给飞播官兵送去!”

“还用你说!我早准备好了。”

此刻,几公里外的镇上,“空军叔叔”辛嘉乘跟战友说:“一年了,哪天有空,咱再去宝红家看看。”

这场缘分的渊源很深。

要从39年前说起。

走着走着就有路了 飞着飞着就成林了

1982年,春寒料峭,宋占清坐在院子里的土疙瘩上抽烟。

时间推回到这年春节刚过,空军部队就开始了积极部署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任务。

1966年招飞入伍的宋占清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飞行员。

如今71岁的宋老回忆过往,依然很激动:“绿化祖国使命光荣,我义不容辞!”

可是,任务有了,怎么干?

宋占清驾驶着运-5飞机,停在了太子山脚下简陋的土机场上,一场飞播试验悄然进行。

飞播造林对于宋占清和战友们来说就像一座必须拿下的城池。

首先要攻下的是,50米超低空飞行。

这既是打仗的要求,也是飞播的需要。他们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持续强化“能战”“能播”的能力。

他们沿着山体走势,几乎是贴着地表不停上升、下降,一次次在接近高度的边界值挑战极限。

秦岭山脉,高低起伏落差大,机身几乎是像海盗船一样上下起伏,描摹着光秃秃的石林和山丘。

酷暑、风沙,常常一天下来,脸上就会晒掉一层皮。

除了飞行员,队里其他人也没闲着。

他们20多次到执行过相关任务的民航部门“取经”,学习作业的流程和方法。走访多个林业部门,对飞播区域、落种密度、地面验收等环节预先设计。

飞播官兵到驻地工厂拜师,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动手仿制改造飞播器。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有位作家说: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回忆那段岁月,宋占清连连感慨:“困难太多了,但是把种子播下去的那一刻,心里美啊!”

飞播器缓缓打开,机腹下一条淡黄色的“彩带”,摇曳落地。

“咱们这也算天女散花吧。”飞播官兵们哈哈大笑。

一粒粒包裹着红色外衣的种子砸向地面,溅起土星子,微风起,沙土将种子盖了起来。

5天后,春雪不期而至。

翌年春天,油松种子出苗了。

飞播伊始,全靠信号队引导作业,效率低,精度差,人力成本高。导航技术的应用,犹如催生种子破土而出的阳光,张建刚是领航员也是见证者。

“那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年近花甲的张建刚眼里闪着光 。

每次飞机作业准备时,他的房间都堆满了地图,带领机组人员一遍又一遍核对图纸地标,再把飞行“端点”逐个输入导航系统。

飞行作业要循着航线飞行,像织布一样在播区上空来回穿梭,从一个播带到下一个播带,飞行参数的把控,影响着飞播的精度。

要想数据准确,只能反复试验。

光那一天,他们就飞了几十个播带。

一项项摸索,一次次实验……

3年后,张建刚等老飞播人把卫星导航导航技术纳入飞播训练课目,马鞍形、口袋型、三角形等复杂作业经验也不断积累。

“初升的朝阳在天边闪着金光,脚下云海翻涌,他降低高度,超低空飞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树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它们的枝桠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说,辛苦了,飞播人……”这是10年来,该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经常会做的梦。

梦中醒来,索性翻身下床,继续未完成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为播区群众再播出一片片助力脱贫的幸福林。

每年5月到8月飞播,飞播任务和有针对性地播前专项训练都要提前规划,教学和技术研究也要提前准备……

辛嘉乘的案头有张照片。

那是10年前第一次飞播,他至今难忘。

自己首战失利,师傅杨茂良说:“飞播是个良心活儿,大漠深处,人迹罕至,播得不好没人看得到,但是土地会给出答案……”

当时25岁的辛嘉乘腾得一下红了脸。

那种感觉他忘不掉,从耳朵一直烧到脖子,烧得心口疼。

师傅们的苦他没有经历过,牧民们的穷困他也没有经历过。

他只是见过宋占清的宝贝——挂在家里最显眼位置的石英方钟,挂了34年,这是“绿化个人荣誉奖”的奖杯。

他只是喝过阿拉善左旗牧民家的奶茶,纯正香甜,听说特意给他们熬了一上午。

“嘟嘟……”出操哨响起,辛嘉乘又和战友们开始了新一天的飞行训练。

榜样无言,却能量巨大。

飞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飞机出现奇怪抖动,副大队长张红兵跟机保障,用耳朵听,用目光找。

舱内高温达40℃,飞机异常颠簸。一个架次飞下来,他浑身湿得像刚从游泳池出来似的。硬是挺了几个回合,解决了飞行故障。

中队长高鹏每一次执行飞播任务都怀着同样的热忱,一坚持就是数年。单位驻地夏季清凉,他却从来不知道。每年酷暑,他不是在沙漠就是在山区。

2020年“八一”,高鹏第6次执行飞播任务。阿拉善左旗为参加飞播的每一名官兵颁发纪念章。这名“80后”飞行员感觉,这是对飞播军人的最高褒奖。

……

辛嘉乘自我介绍的时候总爱说:我叫辛嘉乘,乘风而起的乘。

乘风而起,借力而飞。循着前辈的航迹,乘风破浪,飞得更远更高。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队员们的期许。

半年前,完成阿拉善左旗10万亩年度飞播任务,辛嘉乘架着运-5俯瞰眼下的郁郁葱葱,眼眶猛然一热。

他不知道哪棵树,哪片树林是39年来师傅们种下的,但他分明感受到了,他在凝望着当初的凝望,感受到另一颗心穿越时空。

他望见了生命的力量之和,在秦岭,在榆中,在腾格里沙漠,那是一代代飞播人用毕生心血浇灌的生命。

39年后,树成了树林,信念成了信仰。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6

有人说,拓荒牛精神代表了深圳特区第一代建设者的拼搏进取和开拓勤勉。一位深圳媒体人听了一大队“首战太子山”的故事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飞播绿鹰”,也是“拓荒牛”。

那是1982年5月2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太子山下,天色阴沉。简易的土机场跑道边,聚拢了大量群众——听说要用飞机种树,许多老百姓前来围观。“飞机播种,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才能使树种草籽精准落在播区并间隔均匀。”72岁的第一茬飞播人宋占清回忆说,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没有指挥塔台,没有导航设备,没有信标台,全靠目视引导的情况下,他们驾驶飞机不断降低高度,离地五六十米时,油松种子倾泻而下,在空中形成一条“彩带”。播带上9张一米见方的测试白布都接到了种子,而且数量达标——这意味着人民空军首次飞播试验取得成功。

首战太子山,成为“飞播绿鹰”团队荣誉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望初心,宋占清和一代代飞播官兵听到了一串串绿富同兴的故事。如今的太子山,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首次、首战,都是拓荒牛精神的生动写照。我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批设立的8名军事新闻发言人之一,履职8年来致力于探索主动发布、事实发布、战位发布、关联发布“四位一体”机制,在为国立言发声、为军画像存史中见证记录了一个个历史性的“首次”。从东海、南海、台海、黄海到公海,空军飞了过去没有飞过的航线,到了过去没有到过的区域。那一次次重大行动,我在空军一线机场目送机群飞向远方,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向展翅苍穹的战友和战鹰致敬。

拓荒牛精神,说到底是“敢”与“能”。这些年,空军历史性飞越巴士海峡、宫古海峡、对马海峡,指挥员和飞行员都有同感:改革强军使人民空军有了“飞得远”的新佩剑,更有了“飞出去”的主心骨,突破了以往的能力瓶颈和思想藩篱。“空军轰-6k巡航黄岩岛”的新闻在网民中反响强烈,“这很中国”“点赞祖国”成为网上热频词。“人民空军巡航祖国宝岛”的新闻备受网友点赞:宝岛在祖国怀中,祖国在我们心中。

空军大队先进事迹篇7

初生牛犊不怕虎,鹰击长空意志坚。一大队官兵有一副天生要强的牛脾气,认准了的目标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副大队长王玮锴一直记着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飞播大队临时驻地设在宝鸡市北坡顶部的机场,一般民航使用的跑道是2800米,可这里的跑道只有500米,尽头就是悬崖峭壁,如果起降失败就会直接冲出跑道,后果非常严重。为了适应短跑道起降,官兵们就用白线在训练场画了一个500米长的跑道,每天就在白线区域里不停地练习起降,从400米、300米,最后缩短到起降只需220米!

“新时代备战打仗和脱贫攻坚相得益彰!”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杨淑坤在“时代楷模”发布厅表示,从备战的角度看,许多官兵就是在飞播实践中不断探索超低空、低气象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有效办法,飞播造林成为锤炼部队意志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做“撒种子”的能手,更争当“打胜仗”的强手,现有90%以上年轻飞行员具备双机型飞行资质,具备随时开展战场空投空运等实战能力。

当兵打仗是军人的天职。作为我军察打一体新型无人机部队的“领跑者”,李浩始终把练兵备战作为第一职责,把胜战打赢作为最高追求,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投入到空中无人作战力量建设和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实践中。在他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攻击-1型无人机接装当年就担负战备值班,先后参加空军“红剑”演习、全军大型综合性演习、“和平使命”上合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等任务,迅速形成战斗力、融入作战体系。

强者,总是意志坚定地在奔跑。“时代楷模”郝井文的要强和拼劲是出了名的。与他搭档的后舱飞行员这样描述和他一起飞远海超低空的感觉:战机擦着海面飞,海浪快要拍到机翼上,一旦产生海天错觉,零点几秒就可能机毁人亡。有人提醒郝井文这是在“玩命”,而郝井文回答:“我这是在打仗!”郝井文就是要让一切不适应打仗的东西从训练场上消失。

有人说,郝井文就是为打仗而生的。当年,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一级战斗英雄、空军原司令员王海,打下第一架敌机时25岁;半个世纪后,加入这支胜战之旅时的郝井文,也是25岁。在英雄文化的浸润下,郝井文淬炼成长为“王海大队”大队长、团长、旅长。英雄的血脉、英雄的风骨,使郝井文身上时时充盈着一股“蓝天有我、有我无敌”的大无畏气概。

当年,对手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而今,我们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牛年这一年,我们应气吞如“牛”,积蓄横刀立马的自信、铁骨铮铮的斗志、克敌制胜的底气,全时待战,随时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