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7篇

时间:2022-12-12 作者:pUssy 事迹材料

优秀的事迹材料是需要有明确的中心和通顺的语句的,相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记录人物事迹的情况吧,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7篇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1

7月20日,罗霄山深处,黄桃林层层叠叠、硕果压枝。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贫困村民朱圣洪开始采摘黄桃。靠着400余棵黄桃,他家已连续4年年收入10万元左右,顺利脱贫,奔向小康。

“搭帮黄书记,是他改变了我的命运。”朱圣洪说的“黄书记”,是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黄诗燕任炎陵县委书记期间,曾3次到朱圣洪家,动员他种桃奔小康。

“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如今,炎陵县共种植“黄金果”8.9万亩,全县近60%的贫困群众靠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胜利就在眼前,而“大黄”却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开完全县扶贫调度会,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生命定格在56岁。省委追授他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小黄”丰收在手,人们更加思念“大黄”。

一山黄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县迎来第30任县委书记黄诗燕。

摆在他眼前的问题十分棘手:老、少、边、穷县,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贫功成,务必在我。”黄诗燕立下誓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黄诗燕果断提出,靠山吃山,建设“一带八基地”,即生态休闲农业风光带以及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炎陵白鹅、茶叶、油茶、笋竹林、药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纪80年代,炎陵县从上海引种黄桃,一直不温不火。学过农学专业的黄诗燕发现,炎陵适合黄桃生长,种植黄桃是当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对黄桃的了解超过了三分之二的果农。”炎陵县黄桃协会会长邓运成回忆,从20__年开始,黄诗燕主导成立黄桃产业办、黄桃产业协会,将当地黄桃统一定名为“炎陵黄桃”,并请来专家指导黄桃种植、销售,提升品质,打响品牌。

黄桃产量逐年递增,销售一度告急。黄诗燕不仅引入“互联网+扶贫”电商销售模式,还主张举办黄桃大会,主动站台卖黄桃。有人提醒,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代言怕引来非议。他坦然说:“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20__年,为让炎陵黄桃走得更远,黄诗燕发动征集广告语。一天,他在洗衣时灵机一动,想到“炎陵黄桃,桃醉天下”。随后,这句话成为推广炎陵黄桃的“金句”。

8年育“桃”,终成品牌。“炎陵黄桃”先后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联酋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一片好景富老区

脱贫,单靠一个黄桃肯定不够。

黄诗燕认为,除了绿色农业,还要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工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黄诗燕带领县委班子广泛调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两座山”(守住绿水青山、望着金山银山),充分利用炎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强县。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红军标语博物馆、西有炎帝陵、东有神农谷、南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的旅游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了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安心就业,黄诗燕带领党员干部,相继引进欧科艺、国声声学等规模以上企业99家,形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智能家电、纺织服饰、新能源电动车等4大产业。在全省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炎陵县工业集中区排名第20位,迈入全省园区第一方阵。

文旅富民、工业强县,炎陵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20__年,该县实现gdp75.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82元,成功脱贫摘帽。

一腔赤诚为百姓

“为了让我们住得安心,黄书记给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菜地上,贫困户张连军边摘辣椒边感慨。

20__年摸底发现,炎陵县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黄诗燕态度坚决:“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为了筹资,他带头省钱: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整合县里各项涉农资金,握指成拳。

难关终于闯过。全县125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新房,2543户贫困户实现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县长盘晓文记得,在设计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时,黄诗燕提出,要给贫苦户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还会加层,要按两层楼打地基,留楼梯。“去年政策才放开,可以为群众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迁房如果不是黄书记坚持,老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盘晓文说。

20__年,邻省一个市实现脱贫。有人认为,炎陵县当年也可争取脱贫摘帽。黄诗燕否决了这一方案,他说:“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证脱贫质量,无法向群众交代,无法向中央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后来,一些地方出现数字脱贫、形象脱贫等急功冒进现象,引起上级重视,开展专项整治。回想黄诗燕当时说的话,大家佩服他头脑清醒,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2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黄文秀同志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家乡建设,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她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的坚定信念,把对贫困山区每一寸土地、对群众每一份爱,化为群众服务力量,始终践行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勇于担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勇于担当,就是要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当官必须尽责,权责相辅相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同志面对扶贫攻坚任务,敢于啃硬骨头,敢于亮剑,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的就是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担当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勤政务实作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黄文秀同志放弃优越条件,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基层,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无愧人民、无愧时代、无愧历史。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真抓实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以勤政务实作风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3

“他对群众很大方,就是对自己抠。”认识邱军3年来,华池县政府干部魏建飞这样评价自己这位朋友。

在华池,许多群众都深深地记着邱军的慷慨帮助。城壕镇余家砭村的王文正记得,儿子王志彤时常收到邱军嘱托妻子从安徽寄来的衣服、文具和玩具。南梁镇高台村的刘玉金记得,自己女儿读高三时一度心理压力很大,邱军经常来进行心理疏导,女儿上大学前还特意来看望,送了一部手机和一个行李箱。被帮扶户燕丽记得,一次邱军看到自己家里的电饭锅太老旧,第二天就买了一个,还亲自送了过来。

“每次买了东西,邱县长都亲自送过来。”王文正说,“一个大城市来的人,一个副县长,一点不嫌农村人,没有一点架子。”只有魏建飞知道,这位对群众大方的副县长,却把自己喜欢的皮鞋保存在手机相册里,一直不舍得买。脚上的皮鞋穿坏了,也只是花了10元钱,将开胶的鞋底扎了一圈。

20xx年10月23日,邱军一大早就带着同事给深山里的孩子送去羽绒服和保温杯,随后走访调研,一直忙到天擦黑。回到乡镇吃饭时,邱军接到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问儿子生日怎么过的,这时大家才知道,这天是邱军39岁生日。当天,吃着师傅赶制出来的长寿面,邱军动情地说:“在家里有母亲念着,在华池有同志们想着,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

而这,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在距离挂职期满的最后40天里,邱军病倒在扶贫工作岗位上。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邱军惦念的依然是工作。在重症监护室中,他曾用发抖的手写下:把我写的自评报告交给集团,工作总结的数据完善到11月30日,明年的牛产业要做大,菊花产业要做强,乡上和村上工作要加强,对明年资金使用要有个大概规划,县上要加强与中国化学沟通,做好老百姓的动员……

邱军不幸病逝后,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央企楷模”“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他在扶贫一线奉献青春的'事迹,感动、激励了许多人,就如网友“大李”写道:“他把生命献给了异乡的人民和土地。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位高尚的人,一位真正的党员。”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4

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晚,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2019年7月1日,追授“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2019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学习

学习榜样精神,永远奋斗不止。黄文秀曾说“做人要有价值,不能光为自己活,还要为民族、国家而活。”正是黄文秀以及其他优秀共产党人的这种“热血与青春、信念与初心、跋涉与牺牲”精神,推动着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共产党人应该时刻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与活力。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同人民一起梦想的青春才能无悔,为人民辛勤奉献的青春才能更加靓丽。

学习榜样精神,彰显责任担当。年仅30岁的黄文秀牺牲在扶贫路上,她用青春书写了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把扶贫路当作“心中的长征”,将生命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当前,脱贫攻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干部都要自觉加重担子、加足马力去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工程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砥砺前行。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5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在民族中学工作的时候,张桂梅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有的被叫回去干农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礼,就让孩子辍学结婚。”张桂梅心痛地意识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连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线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感的母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的,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窝在大山之中,代代贫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让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让她们全免费上高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20xx年,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并为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

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从20xx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为了她们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执着的张桂梅没有放弃,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来,她只筹集到了一万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在20xx年8月建成了。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全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子成为女子高中首批学生。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6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朱有勇时代楷模事迹篇7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