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8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Lonesome 事迹材料

在事迹材料中可以展示个人在团队项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取得的成果,事迹材料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征,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8篇,感谢您的参阅。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8篇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1

平坦交错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长势旺盛的风景树随处可见,农房错落有致,庄稼地里纵是块块、横是行行,苹果树密织成林,等等。这些都是新台镇遵化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说起这些年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嘴里总离不开一个人—刘旭。

2009年以前,该村集体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欠50多万外债,村民收入低下,村屯环境脏乱差,村委会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当时,作为村致富带头人的刘旭心中始终装着全村百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全村老小告别贫穷与落后,于是决定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听说他要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时,亲戚朋友和家里人都劝告他,村上条件这么差,集体可用资产只有一个破旧的村部,实在个烂摊子,你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企业挣大钱好不好,千万别往火坑里跳,到时候干不好,群众会戳你脊梁骨的。但刘旭却说: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话叫先富带动后富,村民收入上不去、村里条件这么差,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拔穷根、奔小康。亲朋们和家人们的好意劝说反而激起他不服输的劲头,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遵化村党支书记、遵化村村主任的岗位。

抓班子带队伍,扶志启智是关键

一个村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刘旭就给村组干部定下了五不准(不准在公共场合喝酒,不准打麻将,为民办事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公款吃喝、不准酒后上班),告诫班子成员我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就要对村上和群众负责。并制定了四要(要时刻不忘学习、办事要公平讲公道、工作要有责任心、要有集体荣誉感)。话接地、身粘土、脚沾泥,用一颗公心干事是他的工作原则,很快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支部书记是关键。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不学习、不充电,你就掌握不了新政策,你的能力就无法驾驭全局,更谈不上为农民致富提供新技术、新信息。因此,任职以来,他积极主动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外,自费外出考察,自己抽时间、定计划、学知识、悟道理、搞实践,十年如一日。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遵化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了,常住人口以三留守人员为主,这些村民文化程度底、思想观念陈旧,扶志启智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做好这项工作,刘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一是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为了切实破解群众落后思想和小农意识,他组织党员及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举办经验交流会。他先后组织干部群众深入黑山县小东镇、盘锦市高升镇莲花村等地参观学习致富经验。二是将专家、农技人员请进来。利用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平台,组织群众通过网络学习,邀请市县农作物种植、苹果种植、鹅、肉牛养殖、法律法规等各行专家来村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广泛,不但有党的基本理论、农业科技知识,更重要是有法律知识等,目的是让农民在提升综合素质、掌握致富技能的同时,更要遵纪守法,避免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发生,为本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愈加强烈,禁锢思想的牢笼一旦打开,百姓发家致富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搞基建治顽疾,改变土貌树新颜

要致富,先修路,刘旭决定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为此,他东奔西波,不辞辛苦,经过多方努力和各级领导支持,依托一事一议、交通、扶贫、对口帮扶等项目,拓宽整修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其中柏油路10公里,砂石路面30公里,为了解决农民运输粮食急需,刘旭还自掏腰包5万元修建砂石路面3公里,每次修路,刘旭都带领村干部日夜坚守在工地上,一步不离。目前,村组之间道路全部实现柏油路,户户之间都能做到砂石路,新建绿化带2000多平,新建垃圾池4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453户村民全部喝上了自来水,村部办公、村民活动场所均装有空调,村卫生室、村级阅览室已建设完成,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为了搞好村环境整治工作,告别脏乱差,实现美丽乡村目标。他亲自带领村干部、党员上门宣传讲解党中央环境整治方面的方针政策。遵化村近年来鹅、肉牛养殖发展很快,不少养殖户收入翻番的同时也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粪便处理不及时的话周围就会恶臭熏天,所以必须要各养殖户自觉及时清除,加上以往堆放的秸秆垛,柴火垛等都需要农户尽快清除,刚开始村民不愿配合,觉得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仅费力,还找不到合适地方堆放,所以工作难度很大,为了做通群众工作,刘旭带领村干部、党员同志带头干,对那些有困难的家庭,村里出人出力进行帮扶,对于那些思想一时想不通的,刘旭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疏导,目前,遵化村的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能自觉地维护好村屯环境卫生,各家各户不但院子干净美丽了,室内也更整洁了,消除了垃圾乱扔、污水粪便乱排、秸秆乱堆等现象。现在的遵化村,一条条乌黑的柏油路宽敞整洁,一排排风景树端庄秀丽,一簇簇油葵迎风盛开。看到这些变化,村民们由衷的表示环境美了,人的心情也更舒畅了。但村民们可能不知道,为了搞好村环境,刘旭可没少操心,没事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各条路上都走走看看,垃圾堆旁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考虑哪家哪户厕所入没入院,秸秆堆挪没挪好,五保户家问题有没有解决,所以,经常能看到大晚上刘旭还在微信群里布置安排工作。

靠公平讲正义,树立乡村新风尚

农村有一句俗话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说的就是领村比带军还难,尤其是在调处邻里纠纷时,更会让人焦头烂额。然而刘旭却凭借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赢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戴。近10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谋富裕、办实事、保平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真心拥护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刘旭说:做事公平、公正,村支部的核心作用、核心凝聚力就容易发挥。在原则问题面前他大公无私,有事当面说,不搞阳奉阴违,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大事公开。正是由于他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工作态度,让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多年来,他一直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依靠自己总结的矛盾调处四法(刚柔并济法、二人转法、民主管理法、倚势借力法)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了村组一级,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自他上任以来,遵化村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定思路育产业,催开群众富民花

村容村貌改变了,但村民增收致富才是关键。通过几年的多方考察学习,发展鹅、肉牛养殖在他内心悄然萌生。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大胆提出了鹅、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刚开始,对于种惯了庄家的村民们来说,搞专业养殖让他们心有顾虑,一来缺乏启动资金,二来有句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寻求安稳的村民都敬而远之,于是刘旭就带领部分村干部率先搞养殖,拿自己做实验,讨经验,自费聘请市养殖专家到村上举办培训班多期,学习鹅、肉牛养殖知识。牛棚鹅舍,无处没有他的身影,同时他利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把握好各个经销环节,让第一批鹅、肉牛养殖户赚得金盆满满。有了好的示范效应,遵化村很多村民都加入到鹅、肉牛养殖业。目前,遵化村肉鹅年出栏量达30多万只,肉牛年出栏量达2000多头,经济效益高达1000多万元,仅只一项就可使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鹅、肉牛产业优势在遵化村基本成型,群众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但他还是觉得单打独斗发挥效益有限,合作共赢发展才是出路。目前,在刘旭的指引下,遵化村已成立了多个鹅、肉牛专业合作社,将来他还打算带领村民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种苗育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体化,村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一句承诺,十年付出。今天遵化村所取得的成就,是一名支书的丰功业绩,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兑付的庄严承诺。刘旭说:我们当支书就是要讲奉献,要多做自我牺牲,只有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堂堂正正、心地无私,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党一天村干部,我就会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早日实现共奔小康目标。近年来,经过刘旭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将一个2009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落后村,发展为现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的产业强村,村部也早早还清了50多万元外债,现在除去每年村部办公活动开支外资金还有部分结余,成了新台镇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2

村党支部书记事迹申报材料

--一心为民 死而后已

李正林,**区复盛乡中塘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担任中塘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开拓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担任村干部至今,李正林同志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表彰,200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12月18日上午,李正林同志接到村民电话后,到该村5组处理当地村民阻挡整治山坪塘的挖车师傅过路纠纷,处理未果,挖车司机改走另一条更为陡峭的山路,因坡陡,车在半山腰熄火,为避免车子下滑伤及群众,在李正林同志为车子捡石块垫车时,车子下滑导致惨剧发生,后李正林同志被迅速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终因伤势过重,于11时20分去世,享年46岁。

李正林同志是新时期**区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体现了一名基层干部的不懈追求。乡亲们爱戴的李书记离开了,带给大家伤感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高尚情怀”。

抓班子带队伍 创造和谐新局面

李正林同志坚持集体领导,做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注重团结协作,为打造一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村干部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认真组织党员和村两委成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党章》,学习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思想水平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促进村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坚强对支部成员的培养和监督,高标准、严要求,突出抓好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两委成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好在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建设成为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威信高、能带领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支部。他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在社会活动中,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始终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真正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积极妥善做好和谐维稳工作。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全村无一例越级上访、刑事犯罪、安全事故、邪教和涉毒事件。全村社会治安稳定,村风民风良好,计划生育率达100%。

调结构兴产业 发展经济作贡献

中塘村地处复盛乡边缘,全村属丘陵地形,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近年来,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一村一品”发展之路,把市场前景看好的枣树作为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00年,群众种植的多株枣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几年来只开花不结果,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有些群众把种植几年的枣树砍掉改种传统作物。李正林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让群众不再砍树,让枣树真正带来效益,他同村两委干部积极思考,寻找出路。

2004年,村上请来果技专家为大家讲课,但效果仍不理想,2005年,李正林同志经多方了解,得知**县千合乡江家兄弟有种枣成功的例子。他多次骑车前往取经,都被江家兄弟拒绝,但他没有放弃,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县千合乡的江家兄弟。随后,李正林同志组织了村里30多人前往江家兄弟果园参观学习。学习回来,群众积极性高涨,大家按照江氏兄弟的技术种植,枣树终于成功挂果,五年的努力让群众终于尝到了甜美的枣子。

期间,李正林不断邀请村农业局技术专家到村上指导群众种植、管理,2007年李正林又联系到**县鲜枣协会王学明会长,请他到中塘村进行技术指导。当年,乡亲们种枣效益再上新台阶,仅村民李正江一家的种枣收入就有5000多元。2009年底,在村两委的动员下,群众又补栽了500多亩枣树,现在全村枣园面积已近1000亩,还引进了圣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葡萄200亩,让昔日荒山草坡成为了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坡。

忙征地忙拆迁 招商引资成效显

为促进中塘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李正林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四川中明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准备入驻中塘村。李正林同志迅速行动,带领村组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土地丈量和青苗赔付,仅仅15天,就完成了企业入驻的前期准备。在李正林同志的努力下,这家企业已成功入驻,主要进行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主要建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和制造环保设备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年税收不低于2000万元,吸纳用工400人。

抓基建惠民生 修沟筑路群众便

2009年,在李正林同志的带领下,中塘村对梁子山中低产田和下湿田进行了改造,新修灌溉沟渠6800米、改造新修排湿沟4000米,新建3000立方的蓄水池1个、水窖483个。通过改造后的梁子山已是清水绕山走,水窖处处是风景。2007年以前,中塘村道路通行非常困难,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实际,李正林同志抓住实施村通工程契机,带领村两委班子逐组召开动员大会、收取集资款、公开招标、组织施工,仅用两个月就修筑成碎石公路6条、公里的水泥路1条,实现了群众盼望多年的心愿。

地震无情 人有情

在“5·12”地震来临之际,通讯中断,在无法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觉根据分工主动迅速深入到全村各组、农户了解灾情,及时在村支部书记李正林家汇总灾情。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对受灾严重的11户通过发放油布、搭建临时安置点等转移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分别联系受灾农户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支部书记李正林联系的倒房特困户熊跃清、熊泽堂房屋全部倒塌,李正林书记首先组织人员为其搭建临时居住点,确保人员安全;二是指导好灾后重建工作,由于这两户都是特困群众,灾后重建困难重重,村支部通过商量,一是动员其亲戚朋友出点力,二是找专业施工人员为其规划、修房。现这两户的危房已全部进行了清理,新房正在备料,确保新房在8月30日前完工。“”“地震后,李正林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了全村在灾后群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同时,全村群众在自身受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为灾区献爱心,全村收到向灾区的捐款达5500多元。

妻子眼中的好丈夫 儿子心中的好父亲

李正林同志的妻子孟利琼1998年患上 ”脊髓空洞",致使双腿走路无力,连基本的上下楼梯都困难,每天早上李正林同志把妻子从楼上背到楼下吃饭,守小卖店,晚上又背上楼休息,而且还把饭做好送到她手上,十多年来如一日的照顾着她。儿子李恒在上学期间的所有思想动态都及时关注,不管大事小事都处处关心,2009年大学毕业后教会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处理好工作中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其儿子于2010年4月考上了人民警察。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3

赤子情怀待百姓舍弃自富为乡邻

----记**镇**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6月6日,**村村委会广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咱村的马路通车啦!”全村百姓象过大年一样,奔走相告,笑逐颜开,大家扶老携幼,欢聚一堂。**村秧歌队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村委会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淳朴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看着村民满意的笑脸,**的心里暖洋洋的。创业之初的一幕幕又回荡在他的心头。

1997年,时年32岁的**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义无反顾地作出了一个选择:放弃在上海的事业,回家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万事开头难。凭着对**百姓的满腔热情,凭着坚定的信念,在百姓期待的目光中,**带领村民开始了新的创业。

竞选村长,调整土地,化解矛盾,跑政策,找出路??**走家入户,对村情户情了如指掌。村委会出台了决策,他一定挨家挨户听取大伙儿的意见,虚心接受村民的批评;谁家有了大事小情,他一定登门走访,送去问候;出现邻里纠纷,他一定亲自调解,直至烟消云散。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的情绪很快捋顺,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村委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干劲更足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把自己的创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在他的鼓励支持下,**、**等5名村民先后办起了管件加工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了**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这5家企业的成功运作,解决

了村里100多名青壮劳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很多家庭做出了典范。

2007年,**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并再次兼任村委会主任,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在**镇首先实现了自来水家家通,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群众拍手称快。村内700亩沙窝地一直撂荒,无人问津。**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使沙漠变绿洲,各种庄稼为张寨百姓带来了更多实惠,百姓念念不忘。**并不知足,他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挖了50亩水库,待条件成熟时引进黄河水并蓄积雨水,让村里的庄稼早日喝上营养水。到那时,产量将大幅提升,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将成倍增长。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为了赢得百姓的心,**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深思熟虑,多少个通宵达旦,跑项目的艰辛,筹集资金的挫折,协调事情的无奈??这些都考验着**的意志,也铸就了他坚毅的性格。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上级配套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自己垫付了工程款、物料费等10万多元,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如期完工。

如今的**村,环境温馨,人心思进。贫瘠的土地焕发着生机,勤劳的人们开垦着未来。个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管件加工红红火火,鸡羊养殖形势喜人。村民感觉非常充实,更有奔头儿。每当华灯初上,村委会广场一派喜气洋洋,广场舞、健身操、电影、戏曲??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洗涤着一天的辛劳,吸引着百姓的目光,也改变着**人的观念。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4

2017年5月11日,他被组织安排到谭庄镇三李行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村以来,他牢记使命、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完善基础制度、办好惠民事实,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三李村由一个软弱瘫痪村变成一个先进村。先进事迹先后被河南电视台卫视《新闻联播》、《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新闻联播》、商水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一、基本情况

谭庄镇三李村是商水县西半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地处谭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西邻省道219线、北邻洛宁高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户籍人口905户3984人,12个村民组,5200亩土地,48名党员,低保户79户144人,五保户34户43人,一、二级残疾人共36人。目前,我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9人。2016年稳定脱贫4户14人,2017年脱贫16户63人,2018年脱贫19户75人,未脱贫21户67人(兜底户5户22人)。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8%。

致贫原因:因病35户132人,因残11户35人,因学7户33人,因灾4户11人,缺技术3户8人(其中老党员贫困户3户9人)。

二、具体做法

(一)建强基层组织。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到三李村时,由于村里没有支部书记,村两委不健全、缺乏战斗力,党员意识淡薄,干部推诿扯皮,群众上访告状,工作一盘散沙。对此,一是配足配齐两委班子。他反复找村干部及党员逐个谈心,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共商三李发展大计,凝聚三李发展合力。经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配备了7名干部,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党员发展对象。及时发现村里有学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确定培养对象3名,预备党员1名。三是健全党建基本制度。投资5000余元制作党建制度和宣传喷绘版面23块,健全了党建各项制度,购买了打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建立了党员管理各项台账,营造了党建宣传的浓厚氛围,完善了党建基本制度。

(二)推动精准扶贫。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细致、精准、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真正把三李村的贫困人口应纳尽纳、一户不漏、一户不错。一是严格精准识别。按照四个必到要求,统筹两不愁三保障,推行六步工作法,共普查农户736户,普查率81.8%,摸清了扶贫对象底数。同时,对筛选出来的贫困户,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最终决议通过60户为谭庄镇三李村贫困户,确保了精准识别三个零差错。二是用活扶贫政策。因户施策,结对帮扶。对因病致贫户,实施健康帮扶三重医疗保障;对因残致贫户,符合标准的全部办理了二级以上残疾证,让其享受到国家的残疾补贴;对因学致贫户,办理了学生教育补贴;对其他原因致贫户,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帮扶到位,确保脱贫。三是推动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他积极联系周边企业,讲解扶贫政策,促其壮大规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目前,创办巧媳妇工程企业3家,三李袜业产业园还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2018年商水县重点工程。三李村织袜业、玉米芯深加工业及特色种植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26人,大大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三)完善基础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是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如今,村里的大事小情,遇事就召开会议,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公开透明,避免了过去暗箱操作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真正达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二是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整治、清洁卫生等制度,成立了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系列村民自治的办法,群众综合素质和乡风文明得到了大大提升。三是建立了民事调解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三李,选出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及时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了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办好惠民事实。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一是弘扬社会正气。召开了三李村第一届道德模范评选大会,对评选出来的10名崇德向善的孝顺媳妇、孝顺儿子和不甘贫困的脱贫光荣户进行了大力表彰,弘扬了正能量,收到了好效果。二是创办爱心小屋。利用本人社会关系发动捐助和个人出资的方式,筹集了米、面、油、衣物等日常用品,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施无偿的爱心救助。同时,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返乡人士较多的机遇,适时召开了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沟通感情,争取捐助,扶贫济困。三是为民办事服务。通过协调关系,多方争取支持,协调周口糖尿病医院在三李村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协调周口力诚集团到三李村慰问贫困户,协调商水建业集团到三李村看望慰问贫困户,总计捐款捐物2.7万元。同时,为村民办理各种难办事、烦心事等。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春节期间,通过他人捐资和个人出资的方式,对三李村平安灯进行了安装和维修,让三李群众走夜路亮堂堂。此外,针对三李村部分街道没有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通过积极向上协调,修建了长3.2公里的5条街道。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5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乡村振兴蓄势待发。月初,我也从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回到了单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感谢驻村,感谢第一书记这个身份,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受了锤炼,提高了格局,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成长。在和村民一起相处的日子里,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的情谊。我感谢组织的关怀和厚爱,让我亲身经历了全国脱贫攻坚胜利的伟大辉煌。如果有人问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的时光,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会自豪地说,是第一书记这个称号、这份职责改变了我,让我在人生时光的坐标轴上刻下了最浓厚的一笔!

守初心,毅然踏上扶贫路

刚进村时,村干部和村民对这个来自城里高校的驻村书记充满疑虑,“难不成又是下来镀金的吧?”“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肯定不会真心实意驻下来帮咱们!”面对这样的质疑,朱英哲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他主动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唠家常,摸村情,走遍了大孙村18个村民组,每户必到走遍了村里85户贫困户。村民经常看到他骑着电动车买菜,自己做饭吃,和村民一起挖野菜。慢慢的,村民们记住了这位戴眼镜的驻村书记,有些大爷大娘看他一个人做饭不方便,把自家种的菜送到了宿舍里,有的村民热情的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初来时,因历史原因,村委没有办公地点,临时借用了村小学的器材仓库办公。村干部没事基本不进村委,第一书记成了“留守书记”,经常一个人守在村委。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朱英哲一方面积极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取得领导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往所在村倾斜。工作上,他以身作则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工作带头干、抢着干;生活上,他主动和村干部交朋友,和他们在一个锅子里吃饭,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地,村干部按时上班了,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也搬到村委来住了,村民也常常往村委跑了,村委也热闹起来了,驻村干部的威信也在村里渐渐树立起来了。有时候忙起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一工作就是几十天不回家,大孙村的村民编了顺口溜“大孙有个朱书记,工作起来不休息,大年初七来村委,一干就是仨星期”来表达对这位城里大学派来的第一书记的爱戴之情。。。。

立本职,欲拔穷根先扶智

通过走访,朱英哲摸清了村情,了解了村里发展的“困”,吃透了民情,掌握了群众的“难”,确定了拔穷根先扶智+智志双扶的工作设想。“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就一定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去,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在走访中,朱英哲重点关注家里有在校生的贫困家庭,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了帮扶措施,一次次往县扶贫办、镇党委跑,给孩子们争取教育扶持政策,申报助学贷款和雨露计划资金。王湾15组贫困户韦连芝的丈夫王心中股骨头坏死不能干活,大女儿考上了新乡医学院,但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手术需要钱,准备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朱英哲闻讯后,带着村支书多次上门和韦连芝谈心,韦连芝都躲着不见他们。后来,听妇女主任说:“韦连芝给闺女说了一门亲事,想让大女儿早点嫁出去,再外出打工,怕朱书记说她,所以躲到隔壁大宋村不敢回来”。“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搁孩子的未来!”朱英哲马上联系了大宋村的第一书记,带着妇女主任把韦连芝“堵”在了她嫂子家。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韦连芝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孩子他爹要动手术,后面还有俩孩子在上学,二妞马上也该高考了,要不是没钱,我咋也不会让闺女这么早嫁人啊!”“你真是糊涂啊,你这样做不是把孩子害了吗?”朱英哲被气得忍不住笑出声来,“连芝啊!你给心中两口子还是没有吃透国家的扶贫政策啊,放心吧,这事交给我!”

很快,朱英哲帮助韦连芝联系了县医院和市里的专家,帮她们申报了大额医疗救助,丈夫王心中很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为帮助其女儿圆自己的大学梦,朱英哲帮助韦连芝申报了教育扶持金,专门给她们两口子讲解了高校贫困家庭助学贷款政策,又帮助她家申请了小额贷款用于自我发展养殖增加家庭收入,还给她们申请了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整修了年久失修的住房。两年过去了,如今的韦连芝一家走出了阴霾,不仅大女儿圆了大学梦,还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一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呢!韦连芝成为了大孙村第一户主动要求脱贫的贫困户,因为踏实能干,勤劳质朴,韦连芝被评为驻马店市脱贫标兵,还被聘为镇里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员。

韦连芝一家的脱贫故事只是朱英哲立足本职,通过教育扶贫为切入点,帮助贫困群众成功脱贫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2020年疫情期间,朱英哲带领工作队走遍了全村53户有学生的贫困户家庭,帮助孩子们协调解决上网课难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为三户没有手机无法上网课的贫困家庭学生争取了三部手机,还免除了网络流量费用,切实做到了停课不停学,诠释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的教育精髓。

知民意,关注民生办实事

三年多来,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为村里争取各类资金和帮扶物资1440宇万元。陆续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站等项目,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见到了效益。他争取了射桥镇资金70余万元给村里修建了2个游园,又争取驻马店市教体局项目给村里安装了18套健身器材,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吃罢饭到游园健健身,跳跳广场舞了;他争取了市卫建体委中医馆项目,让村里的医生到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村医的医疗服务水平;他帮助村委提升儿童保健、农村妇女“两癌”普查和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市骨科医院、黄淮学院医学院、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的专家到大孙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70多场次,大孙村获得了2018年河南省“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大孙村成为平舆县2019年唯一一个被驻马店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的市级卫生村。

在平舆县镇两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黄淮学院党委的有力指导下,朱英哲带领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村级党组织,立足主业抓扶贫,取得了很好的减贫实绩,大孙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3.67%到不拉一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如期脱贫,就是最好的见证。疫情突起时,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坚守一线,连续在村工作50多天,想尽办法为村里筹集了一批口罩、酒精和巴士消毒液,解了村里燃眉之急;他带领大家走村串户宣传政策,规劝村民不扎堆不聚集;他与村两委一道制定了“十户联防”制度,村里没有出现一例感染和疑似病例。他的工作获得了平舆县各级领导、大孙村父老乡亲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被平舆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2020连续两年被驻马店市委选派办考核为优秀等次。

新征程,依依不舍乡土情

看着这片工作和生活了一千多个日夜的热土,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和熟悉的村民,即将离任的他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记得初来时,借住在村小学潮湿的平房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室还未开建,村里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吃的还是压井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光伏电站和扶贫车间还未成立和兴建。

现如今,不仅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游园,安装了自来水,落实了农民书屋。村民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就近务工,享受着标准化卫生室带来的就医便利,五保户和危房户住进了崭新的安居住房,大孙村村民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年多来,大孙村减贫工作踏实有序推进,持续做到脱贫攻坚不留一户、不落一人,共奔小康。2021年2月,得知朱书记要离任返回单位的消息,韦连芝带着乡亲们赶到村委,把“驻村帮扶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交到了朱英哲的手中。。。。。

作为一个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朱英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驻村第一书记的忠诚和担当,始终无愧于“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称号。老母亲远在外地未能照顾,孩子茁壮成长未能陪伴,妻子工作家庭“两头跑”未能援手。然而,他虽然对父母和妻儿满怀内疚,却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他始终认为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战役中来,是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这段经历将成他人生中一段最精彩的历程,犹如一座高耸的灯塔,不断指引着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6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矗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矗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先后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持其2000元资金开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在建此基地过程中,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送化肥、送苗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扶持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达98%。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7

支部发展好舵手 百姓致富带头人

——桥梓镇东凤山村党支部书记鲍永亮先进事迹

鲍永亮,男,汉族,195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自1986开始担任桥梓镇东凤山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东凤山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发展大枣产业的基础上,2004年成立了凤山大枣协会分会,连续举办了五届大枣文化节,以“枣”为“媒”带动了全镇大枣产业的迅速发展,向首都展示了东凤山特色产业与形象,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能人”。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安居乐业,近几年东凤村的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作为支部发展的“舵手”,鲍永亮带领东凤山村党支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创造争优各项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农民凝神聚力创和谐、奔小康。东凤山村党支部先后荣获“优秀基层党组织”、“产业发展先进村”、“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环境建设效果显著村”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组织建设,培养干部队伍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有了过硬的班子,才能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村党支部发展的“舵手”,鲍永亮平时扎实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几年来,东凤山村党支部在党支部书记鲍永亮的带领下,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学习制度,运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他还完善了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党支部议事规则、工作制度和“两委”班子工作责任制,协调好“两委”关系,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促进班子整体合力。此外,他还积极开展“两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多次主持“两委”班子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开展联系群众和村民接待日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争创五好党支部工作计划,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经济组织、经济制度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鲍永亮平和的心态、公正的原则、辛勤的付出,“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勤政、和谐的“两委”班子。支部一班人不在权利上争大小,不在荣誉上争高低,不在待遇上争多少,不在关系上搞亲疏,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发挥出领导核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各项村级事务管理不断规范,各项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各种村干部的行为得到了约束与规范,村内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开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东凤山村位于桥梓镇政府西北5公里处,东临前辛庄村委会,南临山立庄村委会,西临岐庄村委会,北临北宅村委会。全村132户,共计296口人。土地总面积2621亩。其中:耕地659亩、园地730亩、林地448亩、其他用地70亩。上世纪末的东凤山村一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为主,交通不方便,地理位臵偏僻,经济落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一直是鲍永亮最大的心愿。他曾说到:“我当村党支部书记并不想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为全村群众做一些实事”。经过反复思索,东凤山村制定了以发展林业为方向,立足山林、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山前暖区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性质非常适合发展大枣业。几年来,鲍永亮带领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艰苦创业,狠抓设施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村民发展林业提供优惠政策。如何发挥利用土地优势,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东凤山村党支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面,不断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组建了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东凤山大枣协会,建立了“支部+协会”式的党组织。几年以来,世代以农耕为业的农民尝到了特色农

业、生态农业带来的“甜头”。如今,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的东凤山村民们,展现出他们更加自信、富足的生活状态。以大枣产业为龙头,还充分带动旅游业、民俗业的发展。2010年村级总收入500余万元。大枣产业已是东凤山村的主导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就业增收起到巨大的作用,赢得群众一致叫好。几年的努力以付出,东凤山村民富了,家用电器多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有板有眼,鲍永亮用他的辛勤与付出向村民交上一份满分“答卷”。在2010年的换届选举中,鲍永亮再次以高票当选,赢得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

三、改变村容村貌,建设宜居新村

随着大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东凤山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加强。东凤山村党支部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几年来,鲍永亮四处积极联系,筹集资金。在2009年投入资金32万元,街道硬化5500平米,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投资元,护坡234立方米;投资元,垒二四挡墙1343平米;投资元,抹灰8986平米;投资粉刷墙壁7700平米元;投资6728元建花坛一个。二是努力改善村级活动场所,新建村委会及活动场所9间,新建围墙110延长米,粉刷墙面160延长米,永久性标语8条,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户户安装了北京村村通工程闭路电视。三是以文

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和党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四、盘活文体阵地,创建和谐新村

鲍永亮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在鲍永亮的组织与督促下,东凤山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老年活动室、图书室、电脑房、医务室。秧歌队每周三次按时组织活动,数字影厅每周至少给村民放3场电影,还经常邀请文艺团队来村演出。此外,村里又组建了青年业余篮球队、文艺队、秧歌队等,进一步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

现在的东凤山村时不时有青年人矫健的步伐在运动场上飒爽,每天清晨可以看到老年人优美的舞姿,每逢重大节日有文艺队演员们生动的表演,村内有幼儿们嬉戏的欢笑声,村外有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方便优惠的医疗服务机构,群众生活更丰富了,文体活动更方便了。鲍永亮还提出了以村民学校为阵地,强化村民发展意识,道德意识,集体意识的观点。他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为党员或村民办培训、开讲座。抓教育、抓创建是东凤山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进步和

群众精神面貌转变的有力保证。

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村民们高兴地编起了顺口溜:“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创金不见金;今日献了土地搞三产,扬眉吐气谱新篇。”在村里,他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扶贫济困,引领致富;在家中,他也是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合格的家长。东凤山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鲍永亮这位领头雁,和他“孺子牛”的孜孜追求。鲍永亮做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晶莹的汗水和闪光的足迹,正是他这种情系百姓,甘当卒士,踏踏实实,潜心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取得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优秀老书记事迹材料篇8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她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她对村人民的一份责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人民调解庭的首席调解员村支部书记,上任以来,她扎根农村,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她被评为xx省“先进共产党员”称号。

一、坚持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用学习搞好实践活动。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在学习中,她有两个坚持,第一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党报党刊,坚持每天写一篇学习心得。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类学习笔记达数万字,撰写心得体会数十篇。为了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知识,她学习了《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书籍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牢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先后撰写的《努力构建和谐村:创先争优心得体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村工作可持续发展》等文章对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求真务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全程参与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工作,对争取项目做了大量的软件资料,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一线参与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突通了村原始的通组公路,参与了中学的征地协调工作,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亲自监工从不言累,而乐在其中。

(一)去年全力参与十九油路建设--打造新天地

我为村的定义是要打造"新天地",村是乡各项工作的重点示范村,十九油路的贯通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争取农家书屋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村是"xx省农家书屋"建设村之一,从项目落实到最后的.书屋整理用了一个月时间,省新闻出版局向村赠送了几千册图书,并赠送2个书架,整个上架、编号、书目的汇总、借阅登记册的录入都全面把关,并按规定周一至周五定期开放,书籍涵盖面很广为村各年龄段的村民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促使了部分村民有了走产业之路的构思和设想。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今年以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

在去年"通组公路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村参与并争取到项目有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村级计生室建设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为改观,看到一座座崭新的平房,熊熊燃起的沼气灶,涨势良好的庄稼,逐见成效的联户养殖场,已经贯穿的水泥硬化路。村民无不称赞村支两委为民做了实事、好事。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她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是她对村人民的一份责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人民调解庭的首席调解员,她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调解纠纷方法,还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治安管理条例》,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的与群众讲解矛盾纠纷深化的利害关系。她的平和理智的调解态度,专业合理的调解方法,使得由她负责调解的事件成功率高,调解协议执行率高。在平息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她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口诀:"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法理第一为人民。"从到现在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调解各类居民矛盾80余起,成功率达到了100%。

按照"建网络、立机制、齐共建"的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进村党建工作。先后策划了"我是党员我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一名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献全村"系列活动逐步唤醒了全村党员主动投身村事务的自觉意识。通过搭建党员协管村、党员爱绿护绿岗、党员治安巡逻队、党员义务网管等活动平台,创建了"党员特色岗"。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服务居民群众的工作当中,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