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追求的一部分,一篇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1
我是护士长,是党员,还是湖北人,于情于理,都该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唐珊说。
唐珊是湖北天门人,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作定居。这位37岁的女护士长,在看到医疗队招募信息后毅然报名,“这些年,两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汉,就当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来到武汉抗疫一线的第二十六天。“时间过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样。”唐珊清楚地记得,到武汉是大年初三晚上7点,培训会一直持续到夜里1点多,第二天一早7点多就到岗。唐珊和队员们同中日友好医院的战友一起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这是一位对工作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护士长。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山西省级重点科室,护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称,提起唐珊,年轻一点的护士都说“可怕她了”,因为出了错会被她毫不留情地训斥。她把这种工作作风带去了武汉,在她看来,救治一线“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工作绝不能出错。”
这是一位处事周到、爱抠细节的护士长。作为护士长,唐珊要对这支护理队伍成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摸底,“每个班尽量做到新老成员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她还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考虑医务人员的性格,“活泼的与相对沉稳的搭配,这样配合能够优势互补。”护理时,她会说一口带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让病人们听着乡音,知道“湖北伢子”回来了。
她同时又很“仗义”和大气。护理工作本来就极耗体力,唐珊还主动把接物资、分物资的后勤活揽了过来。
“来了就是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刚到武汉那几天,她的手对防护手套过敏,起了红疹,她咬牙克服;忙起来午饭也顾不上吃,她笑笑说“也不觉得饿”。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断沉淀和思考。她向组织提出建议:“除了应收尽收,我们也要关注出院的病人,要考虑如何延伸护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过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并带动家人和周边人做好防护。”
唐珊说,她会战斗到获得全胜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门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爱与无畏,无远弗届。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2
3月1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门口,因道路进行紧急施工,接运患者的车辆暂时过不去。随着车辆增多,有的人从车上下来,开始围观。火神山医院安保专班负责人孟祥德(见图。资料照片)感觉到了风险:人员聚集,有可能带来交叉感染。你们退后一点!他立刻挺身而上,开始指挥各方:大家不要急,我们一定快速打通道路!孟祥德一边将患者引至安全地带,一边带领民警搬走门口的石块、路障,经过紧急疏通,成功打开了一条车辆通道。
14年部队生涯和17年警察生涯,铸就了孟祥德顽强的硬汉性格。在火神山医院建成之前,武汉市公安局特警六大队大队长孟祥德主动请战,快速组建了火神山抗疫突击队,2月初率队进驻火神山。我们的字典里没有squo;不squo;字,别人去不了,我们能去;别人干不了,我们能行!孟祥德说。
2月2日晚8点起,为保障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顺利入院,孟祥德带队连续奋战两天两夜,交通指挥、人员排查、巡逻值守。2月4日早上7点,他就带领队员在现场开展交通管控和道路指挥,连续站岗17个小时,最终护送一台台载着患者的救护车顺利驶入医院。
2月8日,面对300张即将进场的新增床位,在护栏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随着他的一声跟我上,40名民警在知音大道上每隔50米设一个岗,顶着寒风冷雨疏导车辆和穿越的行人,开辟了一条两公里的绿色通道,确保了大批紧急物资的快速送达。
2月15日早上8点,孟祥德带队在医院周边开展巡控时,发现前夜的暴雪压垮了一处医院围墙,他又第一个冲上去扶起近百斤的护墙板,和4名队员一起将由近3米高的活动板组成的墙面重新拼接。医院工作人员感谢道:你们抢修的不仅仅是破损的围墙,更是生命安全的屏障。
面对大量求助运送救命资料的家属,孟祥德设置了爱心传递箱,将患者的病例、ct等通过传递箱进行收集和登记,集中转交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称赞他是一面战地旗帜。我只是这场武汉保卫战中千千万万名战士中的一员。守卫患者、守卫白衣天使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孟祥德说。
孟祥德请缨上了一线,妻儿都很理解。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警察,虽然很久没见他了,但是我知道他就在我身边,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3
蒋金波,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
2020年1月28日23时50分,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十几天的蒋金波医生,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时年58岁。
据悉,在1月15日,在疾控中心工作了38年的蒋医生就主动请缨上一线,成为了流行病学调查组的一员,因为单位只有一名专职司机,蒋医生还自愿担任兼职司机,和同事深入火车站、汽车站、各高速路口设卡点、大型商场等进行防疫指导。从1月15日到28日,蒋医生没有申请过休息,在28日下乡完成消杀工作后,倒在家中。
朱海秀生于1997年,是河南省洛阳嵩县纸房镇朱王岭村人。2019年7月毕业后就职于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医院内科icu病房护理工作。22岁时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坚韧、顽强、有责任、有担当。2020年1月24日,报名参加该院驰援医疗队,投身武汉抗疫工作中。
她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去之前未和父母打招呼,她说:救人嘛,本来我们医护人员就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在武汉工作期间,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期间的熬夜加班,使她的眼圈周围显得乌青。由于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品和接触消毒用品,她的脸上长出了很多湿疹,并且往外渗血。从这些画面不难看出在武汉的20多天里,她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的挑战。
疫情汹涌而来,每天都有一批疑似病例患者被确诊,每天都有一批人死亡或治愈出院。这些数字变换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悲喜剧。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4
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当前紧锣密鼓进行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对夫妻走在疫情防控的一线。
这个春节他们过的非比寻常
__是富村镇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共产党员,在1月25日(大年初一)__突然接到单位通知:临时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取消休假,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妻子付世荣,高邑县医院妇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入党积极分子,1月22日接到单位通知:为做好重点时期疫情防控工作,春节期间全员不放假。
就这样夫妻二人在本该团圆的日子里,都扑在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这个春节或许有些冷清,但这份抗击疫情的坚持给这个冬天带来一丝暖意。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就是他们夫妻的决心。
他们职业不同却又殊途同归
__同志带着对党和群众的忠诚,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往单位,冲在一线,他既是疫情防控小组成员,又是包村干部,白天他要下村同村干部摸排、执勤、宣传,晚上需要把各村上报数据整理上报,从未在12点之前休息过,这一呆就是十五个日夜,中间未回过一次家。
2月9日,妻子付世荣接到上级通知,需要支援湖北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她积极报名,主动请缨,上交请战书。由于付秀荣平时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又工作经验丰富,在119名请战人员中,她与其他两名医护人员扛起了高邑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大旗,出征武汉。
他们是千万个基层干部、医务人员的缩影,共同携手,相互鼓励,义无反顾,责无旁贷,怀着有大家,才有小家的情怀,坚定勇敢地站在了抗击疫情最前线。
他们勇向前,只因明白党员的特殊性
__是一名共产党员,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岗位,并没有感受到党员的特殊性,当危机降临,飘扬的党旗仿佛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一腔热血,职责分工时,他主动请战奔赴一线,守住富村镇的前方屏障。在丈夫的影响下,妻子付世荣,虽然不是党员,却秉承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走在前、做表率,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他们奋不顾身地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用朴实而又无言的行动践行着基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__与付世荣这对夫妻档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书写基层干部的忠诚担当与微笑天使的无私奉献。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团结坚强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孙xx,女,中共预备党员,现担任xx学院外国语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
疫情期间,主动投身参加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担任外国语学院疫情防控宣传志愿者,积极参与学校防疫宣传工作,为广大同学进行疫情宣传劝导。在食堂门口,提醒同学们减少堂食,佩戴口罩,排队就餐,按指示出入;组织同学错峰有序排队进行核酸,引导同学们保持一米距离,提醒大家提前打开健康码,做完核酸后禁止逗留,减轻医护人员满分作文网的工作压力;同时广泛宣传学校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及防疫知识,增强同学们的防控意识和抗疫的信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员身边的群众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戴口罩,阻断一些容易引起恐慌的,不实言论的传播。尽己所能,冲锋在前,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作为中共预备党员,争当执行防控措施、坚守岗位的表率,主动承担学院学校分配的任务,认真做好防疫宣传,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保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5
“董主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现在怎么瘦得这么狠呐?我年纪大了,不能给你帮忙,我一点力都出不了。我老伴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乱,就是给董主任帮忙了。你要保重身体啊!”
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1.6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11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抗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6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