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儿的事迹6篇

时间:2024-06-16 作者:Surplus 事迹材料

杰出的事迹是人类勇气和毅力的象征,读事迹材料是为了彰显特定时代对于团结和合作精神的推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女儿的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好女儿的事迹6篇

好女儿的事迹篇1

胡海鸥,男,39岁,大专文化,武安市九通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安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多年来他一直把敬老孝老精神传承在企业的文化中,以为民谋利、为民谋福、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时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一、资助评选十大孝星活动,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精神

2010年7月7日,为更广泛、更深入地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彰显孝老爱亲人物的典型事迹,武安市首届福彩杯“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在武安启动。胡海鸥出资12万元资助首届福彩杯“十大孝星”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市直各单位、各乡镇积极开展孝星推举活动,并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此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促进了孝老爱亲风气的形成。因胡海鸥同志在公益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2010年10月他被武安市政府评为首届“十大公益公孝杰出人物”。

二、设立海鸥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他时常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把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当成他回报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关注弱势群体,2005年9月,他资助一名四岁半的白血病儿童,帮助其家庭度过经济上的难关;他扶危济困,无私资助贫困学生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连续十年资助市第一中学品学兼优的特困生26人考上大学,2011年,由他资助的武安一中学生王旭科在高考中获得文科第三名的好成绩;张橙同学理科成绩636分,在全校名列前茅。2011年6月16日,他出资20万元在市第五中学设立“海鸥优秀学生奖励基金”,用以资助那些因为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更加刻苦学习以完成学业;2012年4月,市民政局福彩中心举办“牵手福彩·童享快乐”活动,胡海鸥闻知马伟帅等儿童特困家庭状况以后,立即与“牵手福彩·童享快乐”活动办公室取得联系,当场资助马伟帅1000元,他表示从当年开始,每年定向资助马伟帅1000元以完成学业,直到他上完大学;2013年他在深山老区认领了五名特困学生,资助他们上学,直至到他们工作。他常年热衷于捐资助教这一类公益事业,象这样播撒希望、传递爱心的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三、高标准定位,办社会满意的养老公益事业

随着市民政局建设的老年公寓主体楼竣工,武安的养老事业引起了他的关注。武安市现有人口79.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9.3万人,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考虑到武安没有一家像样的养老机构,胡海鸥本着推动武安养老事业发展的积极心态,出资500万元对公寓进行了后期配套装修,2011年公寓被武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民心工程”。

2012年,为了应对武安市多元化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他又多方考察、调研并结合武安实际情况制定出以居家养老模式(12349养老便民服务平台)为基础,以便民网点铺设(社区服务站)为支撑,以机构养老(老年公寓)为补充,以公益助老(社会福利院)为拾遗、以专业化养老服务(尚百帮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为保障的“(武)五归一”养老便民服务模式。

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志愿服务事业,于2012年7月13日成立了武安市社会工作与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为全市爱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平台,旨在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平台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现有志愿者200余人,并组织参加了多次市里公益活动。

他的工作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引起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各级媒体的关注,市里多家学校也把公寓定为“德育教育实习基地”。情系捐资助教公益事业,情系敬老孝老事业,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是胡海鸥同志的奋斗目标和毕生追求。他以他的实际行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彰显了一个社会公益人士的优秀品质。

好女儿的事迹篇2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 爱心无涯,孝心不悔。莫立军同志是利生村前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在工作和孝道等各方面都给村民做出了榜样。在担任书记的十几年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要是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是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生病在床的老母亲,用亲情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莫立军同志在工作中一心为群众,为发展村经济日夜操劳,可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是一个大孝子。莫立军同志早年生活坎坷,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二十年前,莫立军书记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家庭条件艰苦,而且他的哥哥结婚不到两年,家中欠着外债,一时间使他的婚事成了全家最头疼的事。母亲为难地说,“咱家今年太难了,要不我再找亲戚朋友再借2万元,咱砸锅卖铁也得让你把婚给结了。”莫立军心里很不是滋味,却很坚定地说:“娘,不用了,咱家的状况我知道,您不用为难了,所有的事情我来办。”母亲很无奈的点点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多方的沟通和努力下,亲友们都理解他的艰难处境,他的新娘看中的是莫立军的为人和能力,婚礼如期举行。在婚礼上莫立军对新娘感激地说:“今天咱们的婚礼没有别人的排场,嫁妆也不多,新房也不漂亮,我向你保证,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一定会幸福的,别人有的,咱们要有,别人没有的,咱们也会有的。”在后来的日子里,莫立军一步步地实现着他许下的诺言。

什么是孝,只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要,这不是孝。能够为家庭,

为父母分忧解难,始终把父母放在心上,满足父母物质精神上的双重需要,特别是后者,这才是孝。

十几年在弹指一挥间溜过,如今,他住上崭新的楼房,室内新置家具和各种家用电器,都显示着主人的聪慧与能干,显示着主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这就是莫立军同志的家,不靠父母自己徒手打拼起来的家。

在没有父亲这几十年中,他对母亲百依百顺,白天在外面劳累一天,晚上回家和母亲拉家长里短,每次开会回家都给母亲带点爱吃的东西,为让母亲开心,还让媳妇晚上带着老人去文化广场活动跳舞。在前几年为了节省给兄弟盖房,带着全家吃粗粮,省下细粮给老母亲吃,对人就讲我们吃点苦算什么,娘都吃了一辈子苦,只要娘高兴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看母亲不高兴就想法设法逗老人开心,母亲不舒服,二话不说马上带母亲看病,最后再通知兄弟们。他曾对老母亲说:娘,我们兄弟几个一定把你以前受的委屈找回来,让你过得比任何母亲都快乐、开心和幸福。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在莫立军书记身上却不管用了。从2008年到现在母亲得了老年综合症,连续住过好几次院。住院期间,每天早晨起来莫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洗脸擦身、换洗衣服。母亲全身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床单、裤子、被罩每天都换几次,他都带回家一遍又一遍的洗,这种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中午,匆匆买好菜赶回家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亲自一口口地喂,怕母亲生病吃不下每天就换着花样做母亲爱吃的饭菜。晚上一回到家就到母亲病榻前嘘寒问暖,为老人翻身、洗澡,倒屎倒尿,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成宿觉,吃过一次安稳饭,但他从未喊过累,从没有抱怨过,只是默默地

尽着自己的义务。三伏天里,老人因为天气太热睡不着觉,他就为老人买来电风扇,并坐在母亲旁边扇扇子,等老人安然入睡后才休息;到了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受凉,他就会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在老人的手边、脚边,每晚还坚持为老人洗热水脚、按摩,给母亲捂脚,保持老人血脉通畅,使老人天天都干干净净、天天都心情愉悦,从未出现因照顾不周而感染褥疮。

母亲生病期间,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舍不得给儿女吃,自己更是一口也舍不得吃,总是留给母亲补充营养。为工作操劳、为家庭操劳,莫立军的头发掉得厉害,人也瘦了,有人叹息地对他说:“你太累了,给病母请个保姆,你也轻松点”。他听后总是笑着回答“也不是怕花钱、图轻松的问题,她是生我养我的亲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大,尽这点孝道是应该的。再说请别人照顾我也不放心,冷暖还是儿知母,要是亏了老人可是补不回来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母亲已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但莫立军一如既往地和妻儿天天照顾老母亲,十年如一日。每天讲身边发生的大小事,给老人讲以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老人能否听懂,只要老人能开心地笑一笑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老母亲从小就这样教育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咱作为村里的父母官就要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莫立军书记也是这样做的,他一边白天忙村里的工作,老百姓的事大于天,一边和兄弟们轮流照顾母亲。他和哥姐商量要求把他排到晚上,时间一长,哥姐心疼他,一天到晚都落不着休息,怕他身体吃不消。他说照顾老人是儿女应尽的义务,自己白天没空就应该晚上尽尽孝道。有人问他这样累不累,他说身体虽累但心里高兴、踏

实,想想母亲从没吃没穿的年月单身把我们拉扯大,含辛茹苦地供我们上高中,我们这点累算不上什么,母亲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老百姓都知道莫立军不光是个父母官,还是个大孝子,这样的好干部打着灯笼都难找,有这样的父母官是我们村百姓的福气。他是村里教育孩子的榜样,是标杆,教会每一个人用真心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村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减少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多了,村里呈现出风清气正,父慈儿孝的和谐局面,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莫立军同志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给村民和家庭成员做出了榜样。人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他始终认为尊老、爱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只有我们为下一代儿女树好尊老、爱老的标尺,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才能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就能使每个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

好女儿的事迹篇3

常瀚仁在家中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每当看到爸爸妈妈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忙着在厨房做饭或是收拾家务的时候,常瀚仁都会过来问需要他做什么,虽然大多数时候家长都拒绝了他的帮助,并让他安心学习就好,但是他的这些言行举动还是让大人们感到很欣慰。

最近一段时间,常瀚仁的爷爷生病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除了双休日时间爸爸妈妈都不让瀚仁去医院探望,但每次爸爸妈妈从医院回来,常瀚仁都不会忘记问一问爷爷的病情。上星期六晚上,常瀚仁同学一家三口去医院看望老人并准备去医院吃晚饭,他们去买了常瀚仁最喜欢吃的烧饼。来到医院,碰巧老人正在吃饭,常瀚仁也拿出烧饼正要吃,忽然听见躺在病床上的爷爷说了一声:“瀚仁给我块饼吃。”常瀚仁听了爷爷的话,立刻把正要往自已嘴中送的烧饼改向送进了爷爷的嘴里,由于爷爷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需要别人喂,常瀚仁便把饼一点一点的撕下来,又一点一点的送到爷爷口中,看着他那专注的样子,在场的人不仅感动得热泪盈眶。

还有一次,常瀚仁的爸爸出差不在家,碰巧妈妈又感冒发烧得厉害,看见妈妈躺在床上难过的样子,常瀚仁说了一句让妈妈到现在仍记忆忧新的话:“妈妈,爸爸不在家,还是让我来照顾你吧!我去帮你买药!”看着他那坚定的样子,俨然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妈妈没再说什么,于是给楼下单位诊所的李医生打了个电话,告诉了她自已的病情,并告诉她常瀚仁将帮妈妈去拿药的事。不一会儿,常瀚仁便取药回来,把药放到妈妈的床前,并为妈妈端来了水,看着妈妈把药吃下去,常瀚仁又忙着去看厨房的饭好了没有,还不时过来关切的问妈妈是不是感觉好点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妈妈感觉好多了。后来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常瀚仁的爸爸,为此,爸爸还送了常瀚仁一个“小小男子汉”的称号呢。

常瀚仁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虽然都不大,但是件件都让大家感觉这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孝敬老人、体贴父母,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未辜负老师的教诲和家长的期望。

好女儿的事迹篇4

从古至今,“尊师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师孝顺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尊师孝顺之星是来自五(4)班的小妍同学。她的这个称号并不是浪得虚名的,而是她用实际行动谱写出来的。

在学校里,她是个尊师敬长的好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碰到老师,不管有无教过她,她都会恭恭敬敬的说声:“老师,您好!”每次到办公室,她都会先“报告”,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进办公室;每次用餐,都会跟老师说声:“老师,请慢用!”小妍的尊师不但表现在对老师有礼貌,而且懂得尊重老师,课堂上总可以看到她的小眼睛跟着老师走,积极举手发言。自修课认真投入的也一定有她。作为科代表的她是老师的好帮手,是班级同学的好榜样。

在家里,小妍是个孝顺长辈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还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听她的父母说小妍在家都是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并自觉预习复习,很少让他们操心,学习之余懂得体谅父母的不易,家务活总是抢着干,例如: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晾衣服、照顾弟弟……等等,只为减轻父母一点点的负担。

小妍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忘记老师和父母的心血,她做到了“饮水思源,常怀感恩”是尊师孝顺的好孩子。

好女儿的事迹篇5

跟邓小岚去马兰,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岚培养的那些山村小乐手。看着他们演奏《欢乐颂》、《蒙古小夜曲》这些高雅音乐时快乐、自信的表情,你会感到,邓小岚用音乐带给孩子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的启蒙和一时的欢乐,而是心灵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对这些在贫困山区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肯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在许多人为金钱、名利忙忙碌碌的时候,邓小岚却始终保持着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那种单纯、向上、朴实、执着的气质。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长时间默默地实践着父辈们的理想,为了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无私地奉献着。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邓小岚就是这样的人。

音乐教育志愿者

2024年2月4日,在2024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44位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用天籁之音演唱了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这群在鸟巢体育场内唱响世界的孩子们背后,是默默耕耘十余载,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志愿者老人邓小岚。十几年来,每年数十次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为改善当地孩子的读书环境,让山里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而尽自己的一份爱心努力。

好女儿的事迹篇6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近一段时间,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文秀同志是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和先锋模范,是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优秀青年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