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工作中,我们都一定接触过事迹材料,为了准备好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大家一定都十分用心,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1
大家好,我叫许__,现在是二年(2)班的班长。我的爱好很广泛,喜欢唱歌、跳舞、画画等等,其中看书是我最喜欢的,不单是它能教我许多知识,它还能我心情愉快,变的开朗活泼。比如:《不一样的卡梅拉》、《昆虫日记》、《神奇校车》、《伊索寓言》等都是我喜欢的书。我会弹古筝,我的也写得还不错,曾经获得仓山区第六届“烟山杯”中小学生写比赛硬笔项目小学低年级一等奖。
我爱学习,有很强的求知欲,我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课后认真自觉地完成作业,学习积极主动,爱问“为什么”,学习成绩优秀;课余我能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关心、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的好助手。
在老师们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突出,被评为——__年度校“三好学生”。
在家里中,我能谦虚有礼,爱护幼小,尊重长辈,能主动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能力强,是妈妈的好帮手。每次做好作业,我都要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然后,去厨房拿块小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桌子就显得很整洁了。即使妈妈有事不在家,我也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妈妈操心。
这就是我,来自二年(2)班的许__,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2
杨__是__市八一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学校里杨__是一位听话的好学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上课认真听讲,养成了一种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并能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同学。对班级同学的不文明行为能主动制止。自从进入五(2)班,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突出,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由于杨__是从外地转入我校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英语学习上他更是刻苦用功。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没有过硬的外语是不行的。为了学好英语,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回家后他每天坚持听录音磁带,跟着磁带反复读。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记下来,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请教。生活中,他全面发展,爱好广泛。思想进步,学习努力,敢说敢做,是一个性格开朗,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耳濡目染,从小养成了勤朴、善良的品德。同学有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班里有活动他踊跃参加,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被选为少先队中队委员后,小小的他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自己刻苦努力,还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有的同学生病了,他就主动帮同学补课。同学遇到难题了,他热心帮他们解决,为此,同学们亲热地称他为"热心小博士"。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3
大家好!我叫沈__,我今年9岁了,我来自二年一班。我是班里的副班长,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书法、看书。尤其喜欢绘画,曾多次获得奖项。
我是个乖巧、懂事、勤奋好学、阳光快乐的好学生。在学校,我大方活泼,爱老师、爱集体,爱同学,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学习上,我勤奋好学,刻苦认真,上学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并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空闲时能认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__年被评为校“优秀少先队员”,20__年参加“诵读红色经典,传承民族精神”经典诵读比赛,获得低年级组二等奖。
在家里,我喜欢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如扫地、擦桌子、洗袜子,妈妈夸我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在学校,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一直担任班长及副班长。身为班干部,我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是同学的好榜样。经常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做一些管理班级的工作,老师交给的任务我都很乐意接受,做到有始有终,是老师们交口称赞的好干部。上学期我很高兴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书法之星”、“坐姿最美的学生”。妈妈告诉我,每个人心中都要有理想,有愿望,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医生,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帮助更多的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老师的辛勤培育和自己的努力下,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4
__: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一中学八年级学生、班长。曾获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青岛市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一等奖、青岛市青少年模拟法庭一等奖、青岛市乐队网络大赛二等奖、青岛市中小学生英语大赛银奖、“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国际青少年编程竞赛银奖等荣誉和奖项。
事迹:品学兼优,勤学善思,全面发展。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青岛市市南区第七次代表大会。她热爱读书写作,时常用纯真的笔触表达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学习强国”刊发文章《红旗渠精神永流传》《致敬榜样——我的爷爷是党员》,在《青岛晚报》等各平台发表《奇迹》《追梦》等多篇文章。她爱党爱国,用行动表达报国之情,__年恰逢建党__周年,在老师的鼓励下,向同学们发出“红领巾心向党,学__,知党情,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倡议,新华财经、齐鲁晚报、鲁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她学习刻苦,不仅自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带动大家共同进步,经常帮助同学辅导功课,端正学习态度。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青岛市商赛等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都积极响应,带头参加,展现新时代学生的使命、担当。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5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距市区120多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全乡11个行政村,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医疗工作压力大。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19岁被调到岭洋乡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岭洋乡的群众看病不易,每当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廖美娣的私人电话号码就是大部分村民熟悉的“120”。
除了一叫就到、专业娴熟,廖美娣非常关心关爱患者。出门散步时随身携带听诊器和血压仪,只为能利用空余时间给老人检查身体;每晚翻看老人病例,发现有个别患者较长时间没来医院检查,就打电话问候;村民外出买药麻烦,廖美娣会借助出库区开会、培训的机会,主动帮患有慢性病的村民买药……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待不住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居深山,而美娣虽不是他们的儿女,却胜似儿女。
76岁的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去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针,有几次下大雨,路难走,廖美娣主动提出上门帮她挂针,并等药水挂完才离开,经常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听说廖美娣病倒,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美娣没了,太可惜了。”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道。
在岭洋的32年里,廖美娣其实有过调离的机会。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
在廖美娣珍藏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演讲稿,字条反面最底下,廖美娣写着:“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又写道:“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就这样,从青春年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坚韧执着地在山区默默奉献。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6
“美娣”,全名廖美娣,是岭洋卫生院院长,7月15日清晨,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岭洋的地理位置。
这样一个偏远地区,待不住的青年劳动力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群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只要接到老人犯病的消息,廖美娣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那时没有电话,张名仓心急火燎飞奔到卫生院:“美娣,我爸又难受了。”廖美娣听说后,放下手头工作,跟在张名仓身后,连走带跑赶去诊治。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说过一句累,从没婉拒过一回。
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每次上门的样子: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起初,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心里是说不上来的感动和敬佩”。
感同身受的还有76岁的冯金凤,见到记者,老太太就带着哭音叹息:“美娣没了,太可惜了。”老人说,自己去年摔伤了手,城里的医生说要开刀,“费用9000多块,我哪里承担得起。”不开刀,那就要挂针和贴膏药。回到岭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指明要她帮自己挂针。“挂了好几个月,有几次下大雨,美娣说:‘大娘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就真的跑来了,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总是一心一意照顾老百姓,不考虑自己。廖美娣出事后,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岭洋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
65岁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岭洋乡的媳妇,退休后随着丈夫回老家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如果要到城里买,不会开车的李玉清得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大润发,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行,我到城里开会或是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应允。
李玉清以为廖美娣只是客气下,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廖美娣主动打来电话:“明天我要去城里开会,要帮你带药吗?”“要,太需要了。”
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了。”电话那头,李玉清说着说着有些哽咽,“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
李玉清只是其中一位受助村民,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出山开会、培训的任务,总会提前通知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买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时间长了,丈夫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
正说着,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推门而入,听说记者来到岭洋采访,他放下工作赶来。“失去美娣,是岭洋的损失。”柴良丰动情地表示。
2020年,柴良丰回村担任书记,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嘉兴工作。“我爷爷、奶奶、叔叔身体不好,我在嘉兴二十多年,家人的身体状况,我总会问美娣,要买什么药,也找美娣帮忙。”柴良丰说,岭洋乡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伙可以安心奋斗,多亏美娣在背后出力。
个人介绍和个人事迹篇7
1990年夏天,18岁的廖美娣作为衢县卫校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岭头乡卫生院(岭洋卫生院前身)。报到那天,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正好碰上了,他瞄了一眼这个年轻女孩:1.6米的个子,瘦瘦的,穿着一件棕色格子大衣,笑眯眯地听人说话。“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李昌文暗想。但他没想到的是,廖美娣会在深山待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回想起当年情景,李昌文泪流满面。
“这些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90后医生祝浩回忆说,自己2015年进入岭洋卫生院后,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大部分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类似一幕,也刻进老同事郑金山的脑海里。2012年到2018年,郑金山在岭洋卫生院上班,“廖院长对工作的热忱值得我学习,她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百姓家中,送到村民心里。”最让郑金山佩服的一点是,这么多年,很多同事调进调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坚守在岭洋,守望深山百姓的康宁岁月。
“她不是没有机会调出去,我曾经问过她,你干嘛不走?她回答说,‘我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女儿,我肯定不能走。’”这番话,李加呈一直记着,“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库区人民的身体健康,祝浩说,岭洋乡11个行政村,廖院长熟悉每一处的一草一木,全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廖院长对他们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作为“回报”,全乡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院长,只要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就好像看到家人一样。
廖美娣生前,闲暇之余爱好习作,她离世后,市作协会员廖元龙、衢江区诗词学会原会长叶昌华等一批文学爱好者纷纷用文字来表达思念和不舍。一位诗友说:廖美娣将初心溶在血液里,把使命化在行动中,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