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中秋节的作文6篇

时间:2022-09-07 作者:Brave 作文大全

写作文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内在修养,所以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思考,需要写一篇出色的作文,一定少不了我们日常的素材积累,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庆中秋节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庆中秋节的作文6篇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在渐行渐远的乡俗上,自己也似乎忘记了月饼的味道与赏月的温馨。对我来说,这个节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月饼了,但是我却不是那种爱吃月饼的人,所以中秋节还剩下什么呢?

是的,那曾经的温馨是没法忘记的,脑海里已经烙印了往日中秋节的种种细节,尽管月饼的味道并没有让我想念太多,但是赏月却另有一番情趣。每当想到以往一家人吃了饭之后,然后把一张方桌搬到天井,拿出月饼、柚子、竽头、青皮的柑果、梨、葡萄、甘蔗和马蹄等等,摆满了一大桌,然后一家人或者是一群朋友围在一起,一边吃着月饼与水果,一边聊着天,等待着月亮冉冉升起,心中就有一份的感动。那样的温馨与热闹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一份真情与欢乐却依然在心中保留着……。

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寄托着思念,这也许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功劳吧,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月亮,而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这让我感到大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尽管我们不能同吃一桌饭;不能同吃一个月饼,但我们却可以同赏一轮明月,我们可以共同对明月倾诉心声来寄托对亲情、友情的思念和对爱情的相互守望。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要举头望月,自言自语,或是在朦胧的月下,静静地守望,轻轻的诉说,就让深深的思念有所寄托,相守的真情有所归宿。虽然相隔天涯海角,但却同在一片天空下,这样的奇妙真的很美好。

吃月饼和赏月,听起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世界上很多的节日都是宗教的节日,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想到了祭月,这让我感到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伟大,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虔诚是多么的了不起!尽管人类是孤独的,但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而太阳与月亮就是地球的福泽与救星。就在别人为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互相指责与大动干戈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却聪明地尊崇着大自然,膜拜着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真正礼物……月亮。所以演变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浪漫与美丽的中秋佳节。

月亮就像一个温柔纯净的美人,脉脉含情地注视着地球,它洒向人间的清辉如此温馨美好,浪漫迷人。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很想把太阳比作丈夫,把月亮比作妻子,让它们在宇宙的苍穹下幸福永恒……。尽管我们不知道造物主为什么把所有的物质都按照一阴一阳来塑造,让它们互相依存,互相牵引。就像有了男人,就应该有女人;有了白天,就应该有黑夜;有了物质世界,就应该有暗物质世界,宇宙的神奇真的太奇妙了!

我们赞赏着月亮的皎洁与宁静,我们对月亮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情思,月亮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能影响海洋潮汐的月圆月亏,也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与美丽的传说。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月亮只是一堆黄土与铁矿,但这并不影响它带给人类神奇的遐想与我们对它赋予美好的愿望和虔诚的寄托。

中秋赏月和吃月饼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它的浪漫与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会让这个节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2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好日子,远方的亲人都会陆陆续续地赶回来,跟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明月,享受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

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过节,一进门,就看到客厅里人声鼎沸,笑语不绝。舅舅、舅妈、姐姐和妈妈,还有久违的姨婆都来了。就连门前的大树上的鸟儿们也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更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晚餐很丰富:有宫保鸡丁、鱼香茄子、松毛烤鸭、南瓜饼、摊鸡蛋……还有我最爱吃的蒙古族传统美食----太极黄鳝。那香味直扑鼻子,撩得人口水直流。人都到齐了,我和大家一起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开吃”了,外婆看着我们的吃相,一双大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脸上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皱纹,在和煦的灯光下显得十分漂亮。

饭后,我和姐姐妹妹们一同去阳台上赏月,只见黑色的天幕上,繁星点点,皎洁的月亮像个巨大无比的玉盘,挂着夜空中。“啊,好美呀。”我们异口同声的发出了赞叹。此时此景,用两句古诗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没有扎花灯,于是我们边赏月,边放烟花。随着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一朵朵烟花直奔夜空,在星星和月亮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时,我的思绪随着烟花飞向远方,我在想念远在北方的大姑,不知她过得好吗?我衷心祝愿大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如果此时她能和我们一起过节,该多好啊!但正如苏轼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放完烟花后,我们回到客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外公照例拉起了马头琴、悠扬=婉转,如歌如诉的琴声在客厅里回荡,我和妹妹和着琴声,跳起了蒙古舞,家人边吃月饼,边欣赏我们的表演,真是其乐融融。

中秋节,一个快乐、温馨,充满幸福又令人难忘的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十五的夜晚人们仰望朗朗明月,想念亲人,所以中秋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团圆节”,人们除了赏月,还要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今年的中秋节,我来到了美丽的盐都程实村,这里的黄昏非常美丽,彩霞像一个个红烧鸡翅膀,真让人垂涎欲滴;还有一些白云像一只只绵羊,真让人想上前去摸一摸啊;就是这里的河水太脏了,没有保护好。今天是中秋佳节,同时也是表弟舅舅的结婚日。

天色暗了下来,客人们陆陆续续都来了,结婚宴会开始了,舅舅和舅妈来给客人们敬酒了,来到我们这桌时,大家都一起站了起来,我也跟着站起来,并把杯子放在二位新人的杯子下面轻轻的撞了一下说“祝舅舅和舅妈早点生宝宝,给罗程当弟弟!”接着,更惊彩的宴会节目来了,只见表弟外公的脸被别人画得一块黑,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白,又穿上火红火红的长袍,真像一位搞笑的济公;后面还有几个小外公也被人换了装,有红色的、绿色的,其中一位司仪先生在说新人贺词,祝贺声,笑声,喝酒声,真是热闹非凡啊。

婚宴结束了,我和妈妈带着月饼登上了屋顶赏月,啊!多美的月亮皎洁如玉,漂亮的星星像镶嵌在云海中的几颗钻石,闪闪发光。我轻轻地咬了一口月饼,它是那么的酥,那么的甜,一股浓郁的清香沁入我的心田。此时,我想起远在武汉的奶奶、大伯、三叔和哥哥们是否也在吃着月饼赏月呢?我真想念你们啊!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3

儿时,常常唱这样的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构想起来在脑袋里就会有一副图画:“在一个有着明亮的大月亮的中秋夜里,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正在为他的小孙女打月饼,这样看来在这间小房子里,凝聚了多少亲情、多少爱呀!

雅从小都在爷爷的呵护下长大,雅的父母在雅两岁的时候便外出打工,以便养家。于是年幼的雅,便被寄养在了爷爷家。

雅的奶奶很忙,几乎每一天都奔波在厨房和菜园子之间。在雅幼小的心里,奶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了,雅的爷爷也很忙,不过,和奶奶不同的是,爷爷会在每天下班之后,抽出时间来陪雅,而雅最盼望的,也就是爷爷下班了。

每天爷爷下班回家时,总会先抱起从屋里匆匆跑出来的雅,然后再在雅那粉红色的小脸蛋上亲一口,说:“想死爷爷了,每天下午,爷爷都会教雅玩很多很多的游戏,有放风筝、画图画、叠飞机等“,每天的这个时候,就是雅最快乐的时候了。

每个周末,爷爷不上班,于是,他便会带雅去爬山。在山上,他会摘一起很漂亮的小花、小草,再把它们纺织成一个个精美的玩具给雅,这时,雅就会高兴的围着爷爷跳个不停。

雅的父母很少回家,只是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回一次家,过完年就出去打工了,雅对父母越来越陌生,在雅幼小的心灵里,爷爷就是自己的爸爸,奶奶就是自己的妈妈,不过,和奶奶不同的是,爷爷也是雅的朋友。

后来,雅上了小学,再后来,雅上了中学。在生活中,爷爷是雅的老师,他教会雅应该怎样做一个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人;在学习中,爷爷同样是雅的老师。他教会雅应该怎样解那些复杂的证明题,雅常常在心中念:“爷爷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又充实的过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神福。雅的爷爷忽然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得了肝癌。

雅的爷爷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雅,因为,他不想因此让雅不开心,他不想因此让雅耽误学习;他更不想因此让雅对生活失去信心。

可,雅还是知道了这一切,因为,爷爷已经卧不起,雅的心里明白,爷爷可能活不长了,可,中秋节快要到了,雅希望能和爷爷一起再在人间过这个属于爷爷的最后的一个中秋节。

雅每次放学了都会守在爷爷身边,跟爷爷汇报自己每一天的学习情况。爷爷的脸色虽然已经蜡黄,肝虽然已经疼的历害,但,他却仍然强忍着疼痛,面带微笑的听雅讲述这一切。

中秋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了,雅的心情也一天一天的绷紧了,因为,爷爷的精神已经一天比一天差。

每次当雅掉了捷毛,她都会小心翼翼的用捷毛许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实现。

终于等到了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雅寸步不离的守着爷爷,一分一秋的计算阗时间,“快了,快了雅叫道,当时钟敲十二点的钟声时,雅哭了,因为,她的愿望实现了。

她握着爷爷手,看着爷爷,爷爷忽然笑了,嘴里坚难的吐出了几个字“中秋节到了,雅听完后点点头,扑到爷爷的胸前哭了。

可,就在这天清晨5点,爷爷去世了,雅趴在爷爷的胸前嚎啕大哭。往事全在脑海中浮现,摘野花、叠飞机、放风筝。

这最后的一个中秋节,成了雅终生难忘的中秋节。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4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 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5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等。

庆中秋节的作文篇6

从两年前吧,小城开始安装各种灯了,有路灯,彩灯,射灯,造型灯,一下子,不大的小城就被妆点成了灯的海洋。这些灯我在哈尔滨都见过,不过相比较而言,哈尔滨的灯比这要逊色得多。首先哈尔滨街道混乱,大街小街参次不齐,大街上到是称得上干净整洁,可是小街上,不论道路,还是楼房,都已经可以说是破烂不堪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安装太美的灯,显然有点牵强,也许正因如此,哈尔滨的灯不如这小城的好吧。而小城一夜之间冒出这么多的灯,我还真有点目不暇接,也有点反不过神来。是呀,有这么多这么好的灯,对我来说,真有点破天荒,没见过世面呢。我就想,也许世界上此处的灯才是极致吧。

我爱这上灯了,爱得如痴如醉。那冬天的夜晚,我竟有些不能自已,因为我太喜欢这夜晚的街道了,因为这灯,我无法不喜欢这街道,于是我总要找个理由,去赏这街中的灯,灯中的街。什么理由呢,也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没有地方可去,那么就去网吧吧。去网吧玩一会,回来的路上,华灯初上,我就可以尽情地赏灯了。夜晚的街上行人稀少,我走在街上,虽然穿的不是能踩出响的鞋,但走的时候,仿佛能听到那叮叮当当的脚步声似的。路灯也许给我带来温暖吧,或者更反衬得我更加清冷。于是我就这样慢慢的走着,谈不上赏,只是感受,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表达,灯美,好美,就是这么想的。

赏灯是需要心情的,也可能是灯影响着我的心情,正因如此吧,我才这么迷恋这灯。小兴安岭的群山环绕的小城,夜晚是如此黑暗,偏偏有这么多的灯,于是,你的感觉被光明与黑夜拉在两端,一种复杂的思路就此缓缓在不可见的画布上展开。那黑暗,光明,绚丽的色彩,以及荒野的无孔不入的弥漫,一下子就充塞了你的心。这灯,就如同亮在你的心中了。

有了灯我就想起了过去的黑暗。二十余年前,我上高中时,每天上完晚自习,骑自行车回家。那时心里是雀跃的,一路带着对未来不确定的憧憬,车在黑暗中,不知为什么忽然变得轻了,快了。那时隐隐感知到了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而这影响,也就是在那时感觉到过。在黑暗中,我是如此享受这黑暗的。而今天,当黑暗变成光明,我又是如此享受这光明。

也许是过于美好的,总是容易失去吧。再回到家乡时,已经有很多灯不亮了。我甚感失落。其实不只是我,有很多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觉。我常常想,灯能给人带来什么呢,也许什么也带不来。它不是路,路平了,人们走得也舒服。可灯呢,在这小地方,又有何实际意义呢。可是人们,包括我,就是如此的失落。我天天看着,想着它有一天会重新亮起来。当然,灯就是灯,不亮,对我也没有什么伤害,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所以不亮,也就罢工了。而在现在,在中秋节前昔,建国六十年前昔,所有的以前灭了的灯,全亮了。我心里有点兴奋,又有点兴奋不起来,因为我知道这不过是一瞬的事,节过去了,灯还是要灭的。然而世间不如意的事多了,这又能算得了什么,特别对于我这样的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也许灯就是我的影子,灯的起起伏伏,就照射出了我一生的起起伏伏。

我躺在土炕上,看着对面的教堂的灯亮着,它以前就亮了。现在它旁边的那个欣园也亮了。欣园中部隆起的小亭子,古色古香的,在灯光的聚照下,分外夺目。我曾常在黄昏到那里游玩,总是没人。现在在这深秋的夜晚,它更是无人了。但灯就这样照着,不知是灯照出了欣园的孤独,还是欣园本身就孤独。

出门,几步上了街道,远望,好一会,终于看见那射灯也亮了。那射灯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地标式射灯,它在不停地旋转,并不停地闪射出一至二十多道的光柱,把天空闪耀的璀灿而梦幻。记得那时,冬天了,下午四点半,天就已黑了,刚好那射灯就亮了起来,在天空扫来扫去,我就在这灯柱下,慢慢的走回了家。

彩灯和装饰灯,五彩斑斓,造型各异,闪炼变幻,漫渺迷离。两个大型广场都装了好多这样的灯,还有桥上,亭子中,主街更是由无数草坪灯,彩灯,立柱灯密集装饰得让人有些迷眩了,不知身在何处。

人的美好想像,就凭这灯,而无限展开了。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如此依恋这灯吧。否则的话,这想像就如同船失去了大海,只能搁浅在海滩上了。理想与梦境,现实与凡尘,就是这样交叉着,从而变得复杂,又因复杂而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来。

我又有感于这路灯。这路灯与大城市的也不一样,路灯一直延伸,曲曲折折,最后竟然进入到了森林的边缘,那里已经没有几hu人家了。这造成了一种错觉,仿佛这灯不是为照亮人间的,因为这灯,仿佛这人间已不是人间了。在这路灯的昏黄中,你能想像会发生许多爱情故事,或者,这人间变得一个人也没有了。这灯其实是伸向了荒野,因为这灯,你看到了人间那亘古不变的荒野气息。你凝神静气,心想,古代就在此处,在这灯光中,已经完成了完美衔接。你仿佛看到古人在古庙里,一个狐仙,正在逗引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

中秋节就经到了,有这灯,这个中秋在满月中,地上也就有了一轮遥相对应的另一轮满月。我感谢造这灯的人。我想造这灯的人,不免也常在夜晚感到寂寞吧,他的感觉应与我差不多吧。所以他想要用灯,来回应这个时代,回应这片他无比深沉热爱的土地。

如今灯在,斯人已去。明月一轮,遥祝他幸福平安。灯无言,我变无言。那些灯,渐渐地,混合成一幅无法辩别的画。我在感到有些冷的微风吹过中,想着沧海桑田到如今又是换了人间。我们都应该好好观赏这灯,这灯里有太多太多的涵意义。谁是谁的指路明灯,谁为谁照亮了回家的路,谁妆点得谁的人生更加美丽。那些迷茫的,悲伤的,疲累的心,但愿能从这灯中汲取力量,也许此时,灯从美丽与光明中升华,已真正化为了一轮明月,照亮了天地人间,感动了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