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思考水平,通过作文,我们可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记忆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篇1
天灰蒙蒙的,我冒着严寒回到姥姥家。乡下的寒风似乎比城里刮得更猛烈。我坐在炕上,寒风从没有关紧的窗户刮入,我下意识地裹了裹衣服。姥姥见了这番情景,便走进厨房。几十分钟过去了,她从厨房中出来,手中捧着一个大海碗。她轻轻将碗放到我的面前。一抹红色映入我的眼帘,碗中稀稀散散的漂浮着几颗姜粒。我向前探了探头,一股香味夹杂着热气扑面而来。我低头嘬了一小口,瞬间,一阵暖流温暖了我。虽然那口汤喝了下去,但是红糖的甘甜与姜粒的涩苦却一直停留在口中,久不散去。不经意间的抬头,我看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姥姥,便穿上鞋,下了炕,捧起那碗热热的姜汤,走到姥姥跟前,我说“姥姥喝。”姥姥习惯性地想抚摸我的头,但当她举起手时才发现我已比她高出了半头,只好放下手说:“囡囡乖,你喝,喝了就暖和了。”她陪我走到炕边,慈祥地看着我,示意我喝下去,我也只好捧起碗,放到嘴边,那股香味再次扑鼻而来,我把姜汤喝了下去,,那股暖流再次温暖了我的全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天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只能成为我记忆中的模糊印象,那碗姜汤的味道也只能成为我舌尖上的记忆。从那天起,我似乎再也没有尝过那么甜的味道,也再没有感到过那么暖的暖流。
还记得那天,那个人,那碗汤。
现在依然有这么寒冷的天气,只是不再有那么暖的姜汤;亦然也有寒风的侵袭,只是不再有姥姥手中所捧的热。那碗姜汤是姥姥做的最后一碗姜汤,姥姥去了,去了那再也没有寒风的地方。虽然母亲还会在寒冷的天气中为我捧上一碗姜汤,但已不如那天的姜汤红,也不如那天的姜汤暖。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篇2
最近几个月,《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全国大红大紫,也让不少人勾起了小时候自己的亲人给自己烹制的令自己终生难忘的美味佳肴。这之中既有美食的香味,又有对家人的最美好的记忆。
犹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最疼我,最爱我的是我爷爷。爷爷有一手好厨艺,我们家的早午晚三餐多是爷爷负责,而爷爷最擅长的一道菜是海蛎煎。这道菜从我记事起就基本上天天吃。我是个不怎么喜欢吃海鲜的人,可唯独对这道菜情有独钟,百吃不厌。不仅仅因为这道菜的味道好,更因为这是爷爷对我满满的爱。
小时候,每当我因受到挫折而哭泣时,爷爷总是会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端上一盘炸得金黄的海蛎煎。海蛎煎那浓郁的香气,金黄的颜色。一下就把我心中的不快驱赶得一干二净。吃完之后,爷爷又会跟我讲起他年轻时的故事,和我一起怀念他当年的光辉事迹。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十分幸福,为自己有这么一个爷爷感到幸福。
时间如风一般飘过,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爷爷的海蛎煎。现在的爷爷,虽然脸上又添了几道皱纹,但他做的海蛎煎仍是我的最爱,可每当我在受挫时吃它,已经吃不出当年那种能将不快一扫而空的滋味了,爷爷也不再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他变得更安静了。无聊时,他喜欢坐在椅子上看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和我一起玩。小时候的幸福时光都成了回忆,随着海蛎煎的香味一同远去。
虽然往事已随风飘散,但那海蛎煎的丝丝香味,并着我对爷爷的回忆,一起在舌尖上盘旋。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篇3
说起美食,你们是否想到的是名贵的山珍海味呢?可我却对街边的凉皮情有独钟。
说起凉皮来,我与它的“相识”十分偶然。有一次,我和妈妈外出时,因为一点小事和妈妈发生了分歧,那时的我就像一头倔强的牛犊,嘴巴顿时像失了灵的开关,开启“炮嘴”模式,喋喋不休地与妈妈争得没完没了。妈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仿佛没有想到我会如此失控。看着妈妈有些无助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可我却不想就这么停下来。正在这时,一股香气让我闭上了嘴巴,我转过头顺着香味闻去,心想:这是什么味?环顾四周后发现,啊!是路边一个移动餐车正在卖凉皮!此时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轻轻问了一句:“吃凉皮儿吗?”“嗯!”我点了点头,虽然刚刚一直是我在吵,可这一刻的我反而像个打了败仗的逃兵似的。
妈妈给我买了一份凉皮,坐在小桌边看着我吃。看着碗里晶莹剔透的凉皮,一阵阵香味充溢整个鼻腔,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筷子就往嘴里送,滑嫩的口感,配上喷香的芝麻酱和其他调料,舌尖顿时被这番滋味征服,没几口我就吃了个精光。看到我吃的这么香,妈妈似乎也放松了一些,又买了一份说带回家等我饿了再吃。
随后,我跟着妈妈继续走,妈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跟我讲凉皮儿的文化,可我却不能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刚不能冷静下来控制自己的脾气,粗暴的对待妈妈,不禁感到十分后悔,我想对妈妈说一句“对不起”,可是我却说不出口,舌尖只剩那一份凉皮的味道……
从那之后,凉皮已经是我美食单中的一道,不论有再多的美味,我不会忘记最初尝到它的味道,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再像曾经那样因为坏情绪而伤害了最亲近的人。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篇4
这是我离开兰州后的第九年。
四川人自然控制不住自己。川菜的麻辣早已浸透到我的每一个味蕾。但看到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火锅,总有食欲,却抓不住心里的悸动。所以越来越怀念家乡的牛肉面,怀念醇香的汤和浓浓的面。
去年,我偶然回到兰州。
还在火车上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到兰州第一件事就是吃牛肉面!一下车就直奔兰州最好的牛肉面馆。
本来只想要一两面,但是店里浓浓的肉汤味惹得我,让人胃口大开。我忍不住点了三两面,盛了一碗泡菜,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伸出筷子,搅了两碗面。白色的面包在深棕色的筷子上,是一种说不出的诱惑。
入口的瞬间,我全身紧绷起来,新鲜炸弹的感觉通过味蕾传到身体各个层面。我的灵魂忍不住颤抖起来,碗中热气腾腾,熏得我热泪盈眶。这是我对舌尖的记忆,不然,共鸣那么强烈。
然而之后就没有了第一次的震惊和感动。整个面我吃的很淡,几乎走不动了。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厅里,不禁心酸:怀念家乡的美食那么久,却用舌头记不住。
回程的火车上,我躺在床上,看着火车渐渐离开熟悉的家乡。心里的惆怅越来越浓,终于想通了。
本来我怀念的不是牛肉面,而是家乡!
我就是痴迷牛肉面。岁月如丝,执念成茧,但茧剥开时,有的只是一根细丝。
有些事情只能从心底里暖暖的,就像有些人只能在记忆里深深的记住,如果说再见,我只是失望的叹了口气:“可你不能。”。
说到底,所谓的“舌尖上的记忆”只是我对家乡的怀念。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篇5
我生在广州,加上逢年过节,也仅回过两次老家——河南。对故乡的记忆,除去平时的通电话,可以说,完完全全停留在8岁那年奶奶给我做的那碗油泼面上。
据我了解,油泼面算是河南最普遍的主食了,一碗羊肉汤,一碗油泼面,在河南,逢过节,餐桌上绝不会少。
那天,奶奶一大早起床忙活早餐。她把面粉和水放在一起,左手转盆,右手和面,动作娴熟而精炼。些许面粉噗噗地从盆里飞出来,溅到她的围裙上,把那原本水灵的布条染得“如诗如画”!我就坐在一旁,看到奶奶把面团拿到桌上,用刀切开,再把它揉在一起——这是奶奶独特的揉面术,凡是这样揉出来的面条都很有劲道吧。
一杯水的功夫,面团就揉好了。我还是安静地坐在一旁,细细端详着她。奶奶在忙活时,也会和我聊聊天,我就是“客客气气”地(这算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见奶奶本人,因此很陌生)冲她笑笑。
又见她把面团切成了一个个小块,扯成条状,动作连贯,似行云流水。水烧开,煮面。几经翻滚的面条煮熟,捞出,沥干,放进盘子。撒上盐、葱花、大蒜、辣椒面,再把油烧致冒烟,泼到面条上。“呲啦!”滚烫的油拉着配料一起在盘中跳着,跑着,叫着,看了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等场景怎能不唤醒味蕾的渴望?趁着面条还没粘在一起,奶奶拿起一双筷子,帮我拌开。我挑起几根面条入口,葱姜呛着鼻腔,辣椒烧着味蕾,面条油而不腻,一口下去,嘴中,肚中,心中。幸福感油然而生。奶奶就在桌旁坐着,看着盘里的面渐少,渐少。
时间走的真快啊!5年没回家乡看看了。那油泼面,说真的,算不上十分美味。但许多年过去了,那味道仍在心底埋着,忘不掉。我走过很多地方,无论在哪儿,只要是油泼面,都能唤醒心底那一丝对奶奶的记忆,就像对梦中的河南故土一样,陌生又熟悉。
时间可否慢点?我想好好再吃一碗油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