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7篇

时间:2023-05-13 作者:Mute 报告大全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写好相关的工作报告是很重要的,时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工作报告是我们发挥最大工作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7篇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1

一年来,我校坚持“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步步深入”的工作方针,努力从提高认识水平,消除思想误区入手,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按照积极拓展公开渠道、规范操作程序、优化运行机制的思路,积极维护教职工和社会各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努力在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截至今年12月,学校召开校情通报会3次,张贴校情公告80余张,更新校务公开专栏6次,在校园网上发布校务公开内容200余条。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校务公开工作的认识

学校领导集体多次学习学习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根据局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拟定了学校《xx年度校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学校从统一领导班子思想着手,利用党政联席会、办公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加深理解,并在全体教职工例会中进行了普遍宣传,使校务公开为广大教职工理解和接受,在思想念上实现了“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转变,参与公开、支持公开的自觉性都有了较大提高。许多班级针对部分家长对学校让学生“自愿喝钝净水”、“征订《小学生天地》”和“保险”和做法不甚理解,便主动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思考,并阐明学校充分尊重家长主观意观的原则,及时消除了家校之间的隔阂。学校政教处还多次印发《家校共鉴》,幼教部通过《幼儿园快报》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在防控甲型h1n1等方面的工作安排,以期取得家长的支持。

二、大力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建设

我们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校务公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坚持教代会制度。今年7月27日和11月28日,学校两次召开了教代会,xx校长作了学校财务报告、学校工作报告,并就学校征地、购置办公笔记本等情况向教职工代表作了报告。二是坚持校情即时报告制。按照“谁负责、谁通报”的原则,要求分管工作的领导,通过教师会、公告栏、校园网等平台,及时将工作进展和工作安排进行公开。三是建立校务公开质量考评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校公开工作和学校发展的考评制度,把校务公开制度与考勤制度、目标责任制、五项禁令等制度结合起来,做到有对照、有检查,强化了职工的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学校还在校内外聘请了19名校务公开监督员,强化了对校务公开的监督工作。

三、进一步抓好校务公开工作的重点工作

一是财务管理公开。包括学校财务预、决算,收入及支出、福利分配方案等。每年度的财务审查工作,学校都设立了审查小组,由学校支部纪检委员,工作主席牵头,由教代会推选代表主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报告审查结果并在公示栏张榜公布。实行了充分的民主,还了领导一个清白,给了教职工一个明白。

二是人事工作公开。包括职工双向选聘、中层干部的选拔、职称评审、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新进教师资格审查等。通过民意测评和与座谈,学校今年选拔了五名一线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对于新进的教师,学校都要由教务处组织说课评课。教师聘任、职称评审更是充分发挥民主,让教师心悦诚服。

三是基建、维修及大宗物资采购的支出公开。学校制定了公开招标评标办法。今年以来,学校在购买办公笔记本电脑的招标过程中,学校纪检委员、教师代表参与了过程的始终,学校进行了几次大型的校舍维修,由学校成立的工程质量小组全程参与,并分别将决算结果和招标过程向全体教师及时公开。

四、大力强化监督管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我们始终围绕学校发展这个主题,扎实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工作,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是加强权力运作监督制约,促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坚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过程在阳光下运作、结果在阳光下公开”的工作机制,将招待费、旅差费、办公费、大宗物品采购、基建造价预决算等师生关注的问题得以公开,努力构筑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防线,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猜疑,为学校的凝聚了力量。

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遏制不正之风。学校将学生学杂费、代办费的收费依据、项目、标准、结算情况向学生、家长、社会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向全体家长作出“正师德师、塑师表形象”十项承诺,使学校杜绝了乱收费等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是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促进教学质现上新水平。校务公开的推行,还学校领导一个清白,给师生、家长一个明白,密切了学校与师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在教代会上对学校领导的民主测评优秀率能达95%以上。

校务公开工作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起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作用。学校只有在校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下,在校工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根据上级精神,把校务公开工作与依法治校、依规治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民主管理与规范办学行为统一起来,在学校工作中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工作,增强民主管理力度,才能赢得老师的支持与信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凝聚教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鼓舞老师的士气和斗志。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2

一、学校2014年总体要求

学校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二、学校2014年以来工作情况

(一)制定颁布《复旦大学章程》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2014年4月形成章程初稿,递交教代会审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意见169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03条,采纳率66%。6月初,修改后的章程初稿面向校内师生和与学校密切相关的机构和人士征求意见,共收集意见209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23条,采纳率达58.9%。在此基础上,章程制定工作小组对文本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复旦大学章程(核准稿)》,于6月底提交教育部。

2014年10月,经教育部核准,学校正式颁布《复旦大学章程》(以下简称为《章程》)。作为指导和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总纲,《章程》对学校的治理结构、运行模式、师生权益和外部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学校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师生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运行;强调了学校学术理念、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原则;明确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完善保障体系的理念和原则;明确了学校与举办者、政府部门、社会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师生的权利和义务等。《章程》颁布后,学校制作了《图解〈复旦大学章程〉》,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全校、全社会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章程影响力。

(二)按照中央专项巡视整改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我校在2014年3月31日至5月8日接受了中央专项巡视。7月7日,中央巡视组向我校反馈了巡视意见。校党委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将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1. 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工作要求。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中央巡视组指出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原因,逐条逐项研究整改任务。7月底,学校向中央报送了整改工作方案,确定了4个方面、56项整改任务,并细化为91项整改事项,明确了工作责任。

2. 认真开展摸底清查,切实抓好整改。针对中央巡视组指出的突出问题,学校启动实施了10项专项清理排查工作。学校强调,专项清理工作要“全覆盖”,做深做实,为更好地研究政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打下基础。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清理排查工作于2014年内全部完成。对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进行了清理、纠正和规范,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约谈、诫勉,对违纪违规问题启动了处理程序。按照中央巡视工作的要求,学校去年9月向中央报告了整改工作情况。之后,向校内和社会通报了整改工作进展。

3.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入手,深化源头治理。学校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指导原则,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监管上查找和分析原因、堵塞漏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修订了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强化了校院分级管理的职责,完善了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规范了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基建工程管理方面,在限时完成江湾校区建筑幕墙修缮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基建、修缮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加强了现场监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校办企业管理方面,制定了校办企业分类处置方案,理顺了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正在研究制定教师办企业和在企业兼职的管理办法。在附属医院管理方面,强化了对医院领导班子的监管,研究制定了加强医院大型医疗器械、药品和耗材采购监管的制度文件等。为抓好整改工作不松劲,学校于去年11月和12月,分别召开了两次整改工作推进会,对深化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本学期开学后,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又多次召集会议,就涉及科研经费管理、校办企业管理、教师办企业和在企业兼职管理等方面的整改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使专项巡视整改工作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

(三)启动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为破解学校原有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管理效率不高、组织协调乏力、办学活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决定把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主抓手,通过内部管理运行模式的转变与完善,从内部、从深层充分激发办学的活力和潜能,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加符合内涵建设要求的强劲动力。

1. 制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两级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目的是调动学校和院系两方面积极性,激发两方面办学活力,形成校院两级互动联动、协调统一、充满活力、合力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2. 加快转变校部机关职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一是在精简机关部门设置的基础上,2014年进一步精简了机关科室设置,机关科室数减少了1/4;二是推进职能梳理工作,分两批完成了33个机关部门和9个群团组织、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认定工作;三是梳理了机关审批事项,初步形成了“权力清单”,积极推进“流程再造”;四是对全校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确定现行有效的制度545件,新制定和修订一批制度;五是加强机关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了专职辅导员和机关管理人员统一招聘体系,强化专业化、职业化培养方向,研究制定了职员职级制实施方案,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工作。

3. 加强院系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学校对院系的规划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部署推进了新一轮院系学科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学院两级管理准入方案》,综合考虑文、理、医、工各类学科的代表性,确定11家院系进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试点学院候选名单。二是计划在制定两级管理总体方案和认定学科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本学期将从候选院系中遴选确定首批试点单位。三是研究提升院系管理运作能力、合理配置管理岗位的工作方案,逐步推进院系和机关管理人员的有序流动。

4.统筹推进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让院系具有与其办学主体地位相适应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此,学校统筹推进人事、财务、资产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改革。2014年10月,改革方案印发;目前,学校正在抓紧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制定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将建立和完善以“预聘-长聘制”为核心的人才能进能出机制,以“代表性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三元收入分配机制,以“卓越人才计划”为核心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两级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后,各类岗位及相关资源将整体打包配置给相关院系,院系在人力资源规划框架内,自主开展教学科研人员预聘和流动科研人员聘任。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校院两级财务全额预算制度,建立以目标为导向配置院系发展经费的机制,实施会计委派制,完善财务信息公开,切实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在资产管理方面,针对事业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后勤服务资产,制定分类管理办法,推动资产的有偿使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的保值增值。正式出台《复旦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后勤管理方面,合理配置后勤资源,加强后勤服务监管,明确能源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使用标准,改进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建设的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开始试运行,目前已可为教师提供个人数据服务,并在相关院系、部门试点综合数据分析服务。

这些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既汇聚成了一揽子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改革新举措,又是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将在今年上半年制定《复旦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上报教育部核准。

(四)推进与谋划学科发展

1.主要学科整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4年,在qs学科排行中,学校有21 个学科进入榜单,占总数的70%,其中政治与国际关系列19位,哲学列17位;在u. s. news的学科排行榜中,我校材料科学仅次于mit,列全球第2。在esi 学术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中,化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

2. 启动新一轮院系学科建设规划。2014年,学校完成了“985三期”验收收尾工作,并于年底启动新一轮院系学科规划,为学校构建学科版图提供重要基础,也为学校推进两级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本轮学科规划明确如下要求:各学科要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国际化方面的核心指标,明确所属学科建设的目标、瓶颈和不足,突破方向和重点举措,形成到2020年清晰可行的建设方案和明确客观的评价指标。

3. 组织“高峰高原”学科申报。2014年11月底,根据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年-2020年)》(即“高峰高原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组织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7个一级学科申报“高峰高原”计划。同时,根据学校学科的整体目标,布局学校高峰学科的整体建设。

4. 加强学科数据分析。制作“esi排名数据自动搜集程序”,实时监控我校及全体“985高校”和部分海外标杆院校的esi排名数据;整理分析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的sci数据,完成《复旦大学esi全景报告》,建设“esi监测系统”,面向全校教师开放。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核心。过去一年,学校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以“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为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组织架构、课程框架、书院建设和教师培训体系。

1.人才培养成果显著。2014年,我校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22项,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其中由上海医学院领衔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上海市高等教育在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方面的“零突破”。

此外,2014年,学校还有10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22门课程入选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3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5项课题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立项,5门课程作为共享课程向上海乃至全国开放。“环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扎实做好招生录取工作。2014年,学校共招收中国本科生2904人,硕士生3824人(其中:学术型1665人,专业型2159人),博士生1391人;录取各类外国留学生本科生190人,新招收外国留学生研究生371人。在本科上招生方面,我校文科、医科高招录取线在全部29个省市排名前三。学校还首度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腾飞计划”,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专门作出批示。通过“腾飞计划”,复旦本科新生中农村考生比例达到18.8%,较2013年提升了8.2个百分点。在研究生招生方面,985高校博士生生源比例近70%,学术学位硕士生比例超过50%。

3.加强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面的文件。在完善《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本科教学工作考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管理、拔尖计划实施、书院整体规划、推进本科教学国际化、教师教学基本规范、助教工作实施等配套方案。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梳理、重建七大模块核心课程,进一步明确五个学科大类培养目标,修订完善大类课程结构,逐步构建“核心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衔接递进的本科课程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和研讨型课程,鼓励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四是推进书院建设。对学生宿舍楼进行修缮和改造,颁布实施《复旦大学本科生书院导师工作条例(试行)》,完善导师制度。五是积极推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13-2014学年,承担本科教学的教授占全体在编教授的76.5%,教授参与主讲的本科课程占全部本科课程的32.6%。全年推出55门次书院新生研讨课,全部由正教授主讲(包括闻玉梅、孙鑫、金亚秋3位院士)。六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学业警示与试读”制度;组建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专项检查等形式,对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巡视检查和评估指导。七是组织举办教学增能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国家和上海市教学竞赛,其中生命学院教师吴燕华获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4. 推进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性文件。在完善《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修订《关于加强我校研究生师生关系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生教育校院两级管理实施办法》,完成《2014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二是实施研究生质量大检查。4月,聘请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36名专家对全校12个院系进行质量检查,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和材料。三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新增研究生fist(暑期集中授课)课程 62门,积极申报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此相配套,探索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并实施了新的研究生奖助方案;成立了研究生服务中心,2014年6月9日正式对外办公,向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5. 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是就业数据稳中有升。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校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04%,比2013年同期增长0.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65%。二是创新创业局面良好。继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平台(“登辉计划”)建设,获评“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三是积极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其中进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事业重点单位毕业生数量超过65%,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赴西部就业同比增长6.82%;赴基层就业同比增长20%。

6. 把握育人规律,扎实做好学生工作。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纪念“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建立20周年为契机,系统总结回顾学工队伍发展历程,不断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提高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能力。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设立“烈士纪念日”、庆祝建国6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三是开拓网络育人阵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在网络易班开设“红色课堂”,建设“复旦百晓生”、“新闻新编”等一批公众微信平台,建成上海首家智慧校园“一站式信息化学生生活服务站点”,被评为上海高校网络文化特色项目。四是做好学生资助和勤工俭学工作。全年发放本(专)科生奖学金1678.12万元,研究生奖学金7515.47万元,共计51089人次获奖;全年发放本(专)科生助学金1191.315万元,研究生助学金73万元,共帮助3679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难关;全年发放各类勤工助学经费684.4135万元;发放医疗帮困基金19.03万元,受助学生1488人次。五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研究制定《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块架构和网络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阳光体育节、校园乐跑等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

(六)提高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学校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强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的谋划,加强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凝聚科研核心竞争力,释放科研活力。理工医科方面,2014年到款科研经费10.18亿元,获批 “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6项,列全国高校第三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95项,资助总额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项,居全国第三;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3项,居全国第四;首次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实现该类项目零的突破;新增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得1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18项。

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全年科研批准的总经费达到1.165351亿元,争取各类经费总额1.634亿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4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6项,其中一般项目26项,列全国第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3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97项;首次在人文社科领域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出国内高校首个社会科学数据平台;《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整合研究力量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新成立城市发展研究院等15个校级研究中心;继续加强发展研究院大平台建设,发展研究院形成了包含10个研究中心、上海论坛和中国高校智库论坛2个常设大型论坛秘书处、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金融家俱乐部等的高校文科学术咨政复合体。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发挥现有智库平台作用,建好6个上海高校智库,提升了复旦在高校智库中的影响力。

积极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立项开展学校示范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筹建,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提供经费支持,落实机制体制的政策支持。

3.推进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合作。2014年,学校与贵州省、山东省、福州市以及中国商飞、上海市高等法院、中国日报社等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甘肃省合作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新成立的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为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国际问题研究院入选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在新材料、生物医学、微纳电子技术、脑科学、老年医学等领域发挥我校优势,促进各类资源在上海的聚集。二是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推动产学研合作。2014年和地方及企业签订技术合同416个,合同总金额达1.84亿元。重点推进与中航工业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宝钢、华为、巴斯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结合科学前沿和企业重大需求,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6个,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三是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2014年,学校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对口支援云南大学、河西学院、新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理学院等西部高校,在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干部培训、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资源信息共享、医疗卫生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合作与支援,有力地推动了帮扶地区和受援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2014年,学校切实推进各项人才计划,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1.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国家“__”(含创新长期、创新短期、青年项目)22人,其中青年千人入选13人。在今年公布的第十一批青年千人公示名单中,我校入选29人。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与讲座教授19人(其中人文社会科学7人),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上海领军人才9人,上海“__”16人。截至2014年底,共有90人入选中央“__”,其中青年千人40人,12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56人入选上海“__”,63人次入选上海“东方学者”,获“杰青”项目资助91人。文科高端人才队伍取得新进展,根据《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遴选暂行办法》,经过院系和专家推荐、评审公示,聘任7位文科资深教授。一些专家教授获得国际、国家和上海市各类奖项,如李大潜院士获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苏步青奖,陈纪修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赵东元院士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陆谷孙、王安忆教授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等。

2.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建设呈现新局面。近年来,学校加大培养力度,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五层次综合培养支持体系,实现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个性化、全程化培养。该体系由新进教师起步项目、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和卓越人才计划(卓学—卓识—卓越计划)组成。截至2014年12月,累计570余名青年教师获得支持,361名优秀教师纳入卓越人才计划进行重点个性化支持。获资助教师中,8人入选“长江特聘教授”;3人入选“973”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入选“杰青”;1人入选“科技部优秀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 10人入选“优青”;4人入选“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另有多人获得其他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基金和人才计划资助。健全博士后管理与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全年共招收博士后381人,其中招收留学生博士后(含外籍)40人; 2014年学校获批派出项目5人、引进项目8人、学术交流项目2人,提高了博士后国际化水平。

3. 加大吸引集聚优秀人才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引进机制,大力推进各类人才的引进与招聘工作。2014年,学校加大《复旦大学关于加强教学科研岗位招聘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力度,重点引进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以及学术背景优秀、研究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科研人才。2014年新进教学科研岗位教师162人,人文社科、理工、医学三个学科分布均衡,分别为1.4: 1.3: 1。其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6人,校聘关键及以上岗位人才62人,占引进人数的60%;直接从海外引进90人,约占引进人才总数的85%。继续深化教师高级职务聘任改革,修订了《复旦大学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实施办法》,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队伍分类管理体系,推进管理人员和流动科研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管理人员职员职级制改革;制定并实施了《复旦大学“固定聘期研究员”、“固定聘期副研究员”工作岗位聘任暂行办法(试行)》、《复旦大学流动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复旦大学项目制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复旦大学会计、审计、基建工程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等,进一步规范按需设岗、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能进能出、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形成由高层次的流动科研人员(事业编制)、中层次的一般技术员(租赁制)及低层次的工勤技能岗位(劳务工)组成的灵活用工机制。

(八)加强国际合作及港澳台交流合作

1.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复旦-巴黎高师人文硕士项目、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mba项目、芬兰图尔库大学工程教育国际双硕士项目、法国奥尔良大学校际交流项目等顺利启动。在校留学生中,高层次研究生不断增多,本科生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我校共接收来自121个国家的各类外国留学生6220人次,包括攻读学位的留学生1906人,其中本科生1047人,研究生859人。国际合作的深化为学生海外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因公海外交流达2574人次,其中本科生1427人次,约占年级平均人数的47.3%,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接收各类来校学期交换生718人次,其中港澳台学生155人次。通过“人文基金学术访问计划”、“香港师生交流计划”、“中华文化研习营”等项目总计接收港澳台高校师生来访1300余人次, 并承接了“香港师生交流计划”的国内高校秘书处的工作。在引智工作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校共有长期境外专家108名,各类短期境外专家1200名。其中一名顾问教授获201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一名顾问教授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2.国际学术科研合作不断深化。参与全球健康计划等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在政府间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项目。与美国韦恩大学、杜克大学、福特医院等签署合作办医协议。加强海外中国研究、国际问题和区域问题研究, 新成立法国研究中心,筹备成立复旦-墨西哥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复旦-奥克兰大洋洲中国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全年共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9场,通过上海论坛、大洋洲中国论坛等活动提升影响力,促进复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展现“中国风范”。

3.主动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积极参与中欧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设,在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联合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共建“布鲁塞尔中欧研究院”。孔子学院建设取得新进展,在诺丁汉孔子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复旦-诺丁汉新汉学研究院。在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我校共建的奥克兰孔子学院、爱丁堡大学苏格兰孔子学院获得首设的“孔子学院开创者奖”。2014年,校级层面共接待外事来访400余批次,3834人次,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爱尔兰总统希金斯、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美国前总统卡特等国际政要34人。

(九)完善医院管理,做好医疗服务

1.加强临床学科人才建设。2014年,各附属医院共获批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医学院牵头联合9家附属医院共同成立复旦儿科医疗联合体,是对接国家医改,方便患儿就医,提供同质化服务,打造复旦品牌的创新性医疗服务模式;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临床试验圆满完成,成为我国首家、世界第三家拥有质子、重离子两种技术的医疗机构。学校积极推进老年医学、精神医学、口腔医学和全科医学等学科建设,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在附属华东医院挂牌成立,推进落实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成为我校附属医院(筹)。推进附属医院人才柔性流动,加强附属医院尤其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

2.拓展与区域的医疗合作。学校积极与上海市区域开展医疗合作,共建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区、静安区、青浦区中心医院,继续推动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重点推进与闵行区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在国内率先探索新型健康服务合作共建模式。落实与省市合作协议,厦门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挂牌成立,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建设有序推进。

3.做好医疗服务和支援工作。2014年,我校10家附属医院门急诊总量1901.3万人次,出院人数44.3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人数28.9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6.9%、8.6%、12.4%。推进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各培训医院共招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598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42名,合格出站的住院医师学员334名,在上海各级医疗机构就业率为94.5%。结合国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探索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山医院全科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组织专家赴新疆喀什、云南永平、贵州兴义、甘肃定西等地区开展长期或短期的医疗帮扶活动。完成国家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的医疗救治任务,尤其是在在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援助中,我校附属医院表现出色,卢洪洲教授获评国家卫计委授予的“最美援外医生”称号。

(十)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

1.有序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及规划。2014年,学校基本建设任务重,压力大。学校把抓基础、抓进度、抓筹资、保质量、保安全作为工作重点。全年在建项目8项,总建筑面积17.7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项目4个(江湾校区化学楼、环境科学楼、物理科研楼,枫林校区一号医学科研楼),总建筑面积达13.34万平方米。学校还认真做好后续拟开工项目的前期报建和准备工作,一批拆迁和整改、修缮项目也稳步推进。结合轨道交通18号线线路和工程进度规划,开展邯郸校区穿越地块改造和新一轮规划调研工作。学校还积极与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相关部门沟通,确保相关建设资金的落实。

为确保枫林校区改扩建工程的顺利推进,学校启动了枫林校区部分师生的搬迁、腾挪和安置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师生从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相互支持、加强协调,顺利完成了4000余名医学生和校区内有关单位的搬迁安置工作。与此同时,生命学院也顺利搬迁至江湾校区。

2.大力提升校园公共服务质量。

一是着力解决师生关心的民生问题。学校进一步完善公租房政策,增加租住套数,缓解了青年教师住房困难。实施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项目,如开展邯郸路以南校区的综合整治;加强了校内修读点建设,增加学生公共活动空间;建立了研究生服务中心;加大了校区班车频次;启用节能监管平台,完成光华楼节能改造,完成北区学生公寓空气源热水器改造工程;关心教职工身体健康,提高教职工体检参检率,体检中增加了相关肿瘤检测的化验指标;更新升级了“教职工补充医疗保障计划”。

二是提升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学校着力建设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投入试运行,打破校内数据之间的壁垒,实现各条线管理信息的集成共享,定期更新。依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数据中心,争取实现师生员工基本信息自动生成表格,减少重复填报情况。完成教师个人数据中心的升级和研究生个人数据中心上线试运行。启动院系数据中心建设。学校加强对各类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2014年度,学校荣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二十周年突出贡献奖”。

三是确保校园公共安全。加强校园安全的宣传教育,开设9门安全教育微课程,开展各类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治安管理,开展网格化巡防,形成多层防范、高效配合的工作架构,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妥善处置问题。完成江湾校区、张江校区高清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建设,提高技防水平。针对校园内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和师生反映的困难,开展系列专项治理工作,如完善南区政肃路校门功能,加强夜间防护;恢复东二门机动车专用门功能,调整校门周边通行秩序;启用光华楼底下车库闸机系统,缓解停车难问题等。

(十一)完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体制机制

学校进一步明晰各类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职权,大力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党派团体、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工作,健全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系。

1. 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相对独立行使咨询、审议的权力,并不断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规范实施条例(试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优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运行机制,顺利完成学术规范委员会换届工作。

大力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党派团体建设,重视党外人士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

2. 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工代会制度。根据《复旦大学章程》的精神,修订了《复旦大学教代会实施细则》,制定了《复旦大学工会章程》。通过采取重组教代会民主管理专门委员会和制定《复旦大学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复旦大学工会工作会议制度》、《复旦大学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等配套工作制度,有效推进教代会各项职权的全面落实,提高了工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在开展教代会、工会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二级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一年来,相关二级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基本完成了整改工作。

3. 强化信息公开工作。2014年,学校制定并颁布了《校党政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关于加强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制度形式,切实保障校领导联系基层和群众工作实效。结合教代会、学代会的召开,共组织了15场校情通报会,请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广大师生员工关心的事项进行通报和解读,并综合运用干部会议、专题会议、座谈会、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将重要信息及时向师生传达、公开。

2014年,学校修订了《复旦大学信息公开目录》,升级改版信息公开网,扩大了主动公开信息内容,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公开网服务交流功能。强化“校长信箱”回复的时限性,督促涉及的部门及时回复。注重发挥信访工作在收集民众意见、建议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信访接待中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形成信访情况通报或说明,提出建议,促进问题及时妥善得到处理。

第二部分 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根本靠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作出的总体部署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定位、明确了新要求。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深化高校综合改革进程,首先要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成为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我国的情况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交汇。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即将上马;与创新人才引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抓紧修改完善,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即将拉开序幕。二是加大改革力度。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不断深化,创新治理体系、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组织模式等都将作出相应调整。这对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外高校激烈竞争的程度前所未有。国外一流大学仍然保持强势地位,国内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调整,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去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发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深化高校改革的总动员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点到了复旦,这不仅是对我们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办学水平的肯定,更体现了党中央对复旦大学走在高校改革前列的期待和要求。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期望,必须在清醒地认识差距和找到问题的同时,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倍努力,赢得先机,实现跨越发展,争当高校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

第三部分 教育部、上海市的近期工作要求

和学校若干工作思路

教育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于去年底启动。近期主要工作有:一是推动各省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两校一市”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直属高校研究制订综合改革方案,并于上半年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着手进行全国教育“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要求各校在着手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提出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举措,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列入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三是会同有关部委深入研究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的意见。今后将改进管理方式,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教育部将出台依法治校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五是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年将出台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

根据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海市目前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教育部签署了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在五大领域24项重点工作上开展合作;上海市教委发布了《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年-2020年)》(即“高峰高原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要求部属高校以学校为主体制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整体实施方案。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编制“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方案,实质性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关键一年。围绕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校发展思路做出适当调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决议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建设事业,扎实推进核心竞争力建设,加快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在学校2015年的发展指标上,师生规模方面:学生总人数维持基本稳定,争取研究生数量略有增加;教师总人数维持基本稳定,争取人才数量明显增加,长江、杰青、青年拔尖、千人、优青等人数,以及人文社科的其他引进人才数量争取超过2014年数量,人才在学科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才培养方面:招生各省市的均重差和排名维持稳定,争取消除弱点并略有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上升。

科研方面:争取科研总经费收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经费总量稳定提高,人文社科经费明显提高,其它经费来源进一步拓宽;“2011”牵头项目争取实现突破,主持社科重大项目数量进一步提高;科研人才增量进一步增加,杰青人数、首席科学家和重大项目负责人数量稳定提高;重大成果数量和国家各类奖项数量争取有新提高。

财务方面:学校总收入明显提高,增加捐赠、地方和行业等的支持,稳定办学收入,提高资产收入;学校支出效益、质量和效率提高。

硬件条件基本建设方面:基建计划续建工程面积133 418平方米,开工面积338627平方米,完工面积20630平方米,大型修缮开工面积20132平方米,完工面积24602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24602平方米。

资产方面:增加学生活动用房数量,有效提高对教学科研用房的投入。

国际化方面:留学生学历生数量、出国学习本科生数量、出国研究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数量稳定提高。

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一是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外联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二是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推进为契机,重点提升高峰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三是以学校规划制订与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基本建设计划,完成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服务上海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含校园规划),为未来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四是以推进综合改革为动力,制订好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抓好校院两级管理试点工作,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与机制;五是以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为机遇,加快人事、科研经费管理等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办学效率和服务师生水平;六是以为师生办好实事的精神,推进好师生重点关注事项;七是以110周年校庆为机遇,调动校友和社会及国际各方力量,支持学校发展与建设。

各位代表,今后一个时期,是复旦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把握好重要发展机遇,思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学校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担当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重任,努力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谢谢大家!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3

各位领导、全体代表、同志们:

我校二届五次教代会经过精心筹备于今天召开。现在,我代表学校就2012年的工作情况及xxx年的工作思路向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年来,我校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更新观念,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断进行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逐步建立以科学管理为基础,质量管理为根本,制度管理为规范,目标管理为导向,过程管理为关键的管理思路,学校各项工作逐步纳入了科学化、民主化、人本化、规范化、序列化的轨道。

20xx年工作总结·多管齐下,全面开花,力推行知学校品牌

一、德育忧先 为品牌学校建设奠基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牢固树立起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创建“无纸屑班级”、“有秩序班级”等为突破口,每月一个主题开展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从最突出、最直观、最形象的地方着手,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注重寓德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起到激情、励志、明理的作用,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2、德育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张扬学生个性特点。我校开展了“你很优秀我赞美你”征文演讲比赛,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小制作、科幻画比赛,“让爱的阳光温暖你我”手抄报、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我爱我家”评比,“礼仪之邦 传承文明”主题活动,“师生齐品读家校皆书香”读书活动(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各种形式实践活动,树文明新风,修品质德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灵魂,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

3、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积极探索家长学校的新途径、新方法,不定期举行报告会。实行多种授课形式,先后邀请董靖宇博士讲《培养优秀子女的规律》、爱心大使《感恩励志 感动中国》主题演讲、王书记给家长学校做《给家长们的建议》报告、交警队警官《安全教育普法报告会》和家长学校读书节表彰活动,有针对性的召开家长会等。建立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优秀家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校被区教体局推荐参评安徽省家长学校评比,将于下周一进行。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坚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专家讲座、学校传染病防控报告、调整心态迎中考心理辅导报告、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等活动。同时,学校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操北云、李仁珍、汪瑞生、陈静等老师接受培训并入选社区、街道人才库,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已日臻完善。

二、教师提升 为品牌学校立本

1、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抓好学习。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我们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①学校组织的学习和讨论;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推荐书籍、文章,突出学科特点;③倡导以个人博客为着眼点的自主学习;④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学习。2012年度我校共派出学习累计80余次,从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等方面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同时,2012年度我校先后集中开展两次大型专家进校园活动,3月由华夏幸福教育研究会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联合主办、合肥市行知学校承办的“新生代语文名师风采展示暨幸福课堂观摩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闫学、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常作印老师、全国尝试教学十佳教师徐立峰老师、齐鲁名师钟静、贺常芬老师、王三阳、胡锦中、柳文生等教育专家出席。瑶海区中小学语文教师近500人观摩了名师展示课、聆听专家报告。8月暑期校本培训期间,全国名师陶继新、闫学、高万祥、韩珍德莅临我校开主题讲座。11月,邀请全国名师韩兴娥进行海量阅读指导。

2、坚持不懈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始终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本学期来,为切实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政教处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一是政教处经常深入到班主任中,了解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二是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三是加强了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和评估,贯彻落实量化管理制度。

3、加强管理,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管理。强化纪律,规范坐班管理,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外从事培训辅导等违规行为,严厉查处迟到、旷课、私自调课的失职行为。二是培训。着力培训一批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竞赛活动和读书演讲活动,本学期开展了全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无声上课、说课、简笔画、粉笔字、演讲基本功考核。

4、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我们对领导班子要求做到:一要思想统一,志同道合;二要无私奉献,合力追求;三要坚定信念,始终如一。领导班子及管理队伍的建设坚持以下四项原则:①思想要过关。②作风要过硬。③管理讲科学。④观念要更新。如坚持定期为行政干部购买、阅读教育理论、管理策略、人文素养类书籍,定期培训、交流。如坚持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创新并维护制度。如9月新学期伊始,学校实行行政人员分班全天值班制度,学生入校、课间、课堂秩序、环境卫生、安全全方位巡查,全力确保教育教学秩序。

5、名师带头,示范引路

我校加强名师、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年1月童绪付老师荣获安徽省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3月夏兰老师获得合肥市微机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并与年5月代表合肥市参加安徽省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省一等奖;4月张军民老师荣获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类作品三等奖;4月王执虎老师荣获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类作品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5月赵俊友老师获得合肥市小学语文特等奖;5月程曙辉老师荣获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并于9月代表合肥市参加安徽省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省一等奖;5月樊允浩老师荣获合肥市中学数学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9月行知学校张正茂老师荣获“合肥市十年课改先进个人”称号。8月安徽省教育学会教育论文评选22位老师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9月蔡育新、杨冬梅、童绪付、程曙辉、杨吉梅、徐郁葱、方清等七位老师分获合肥市“我身边的好老师“征文比赛二三等奖。10月樊允浩老师荣获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新星并推荐参加安徽省比赛。10月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中程龙环、童绪付等4位音乐老师组成的“瑶海八只眼”演唱小组获得调演的第二名。

三、管理有力 为品牌学校建设护航

1、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学校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强化教学各环节的常规管理,做到奖罚分明,不搞形式主义。对教材征订、课程分配、学籍管理、课时统计、教学检查、考务组织、教学质量分析等一系列常规工作抓细抓实,规范教学行为,抓教风考风,保证了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在2012年合肥市中考中,700分以上学生比例为29.3%,全校总人均分655.95,文化课总人均分608.28,体育人均分37.79,理科实验操作人均分9.88等,几项成绩均位列瑶海区第一,合肥市前列。其中,政治、物理、化学和实验成绩均为合肥市第二名,体育为合肥市第一名。

2、以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为抓手,培养发展学生特长。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艺术教育方面:在瑶海区第二届德育文化艺术节期间,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在中学组“诵经典”比赛一等奖, 中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扬歌声”比赛获得一等奖,中小学生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了2个二等奖,“展舞姿”专项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合肥市第十届运动会“三模”社团获得2枚金牌!排球项目共获得8块金牌!瑶海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得中学团体第二,小学团体第四。合肥市第四届“广玉兰”杯中小学“诵经典、承文化、颂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展演获得二等奖。为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艺术的熏陶,我校将在音乐、舞蹈、歌唱、绘画方面开设更多的艺术团体,下学期将全面展开。

科技教育方面:通过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月在第四届合肥市和第二届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我校代表队分别获得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八个三等奖。5月合肥市中小学电脑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和绘画设计中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五个三等奖。6月在全省电脑制作活动中荣获初中网页设计安徽省二等奖! 11月合肥市首届青少年“育才杯”创意大赛中,我校中小学两支代表队获奖丰硕,其中中学组获得合肥市唯一特等奖并获得7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小学组荣获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并同时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

3、打造特色教学,形成特色建设团队。

我们重视特色教学建设,我们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2011年下半年,学校组织15位本校语文骨干教师成立经典诵读教材开发小组,开始编制《经典日日诵》教材。期间编写组老师反复商讨,征集师生意见,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指导,经历五次修改、三次校对,于2012年9月,《经典日日诵》一至九年级的教材印刷,并且分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中。教材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学文》《外国文学》等四大阅读板块,根据学生阅读年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增加阅读量、难度和深度。同时,学校还配发了《每生每天诵读记录本》,多达60页的精巧记录本设置了“诵读日期”“诵读内容”“检查人”“我喜欢的词句摘抄”“我的诵读感受”等记录栏目,保证了经典诵读使用的最大效益化。

另外,伴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教师的业余生活,2012年学校先后完成学生阅览室、机房更新、舞蹈房、音乐教室、教师阅览室、食堂升级等建设项目。学校已将网速升至100兆,行知文化综合教育室正在建设,班级白板、投影仪也将马上配套到位,下学期即可全面使用。

各位代表,回顾走过的岁月,我们倍感欣慰。成绩的突破和提高,是每一位教师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果,尽管我们很辛苦,但我们很欣慰。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些成绩凝聚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凝聚了全体教职员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是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成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我们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暂时的,我们坚信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20xx年工作思路·

扎根教育实践,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指导思想和信念

20xx年,我校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瑶海区教体局工作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核心支撑,突出内涵发展、文化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为每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创造参与机会,为每一个人尽可能多地搭建展示平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校教育品牌,再谱行知教育新篇章。

我们坚信只有制度治校才能建设一所有序、高效的学校;坚信只有人本管理才能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创造学校生活的幸福;坚信只有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才能引领学校高位发展,实现学校持续增值;坚信只有理解和合作才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克服一切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坚信只有质量才是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唯一法宝。

工作思路与重点(提要)

一、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让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学校办学素质的灵魂,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2013年是学校从特色建设走向文化建设转型的关键年。特色需要坚持,更需要发展丰富提升,真正的特色是文化特色。学校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为我们学校立魂。本年度,学校将着力打造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节日文化、阅读文化、习惯文化等等,使之内化为一种素质,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生长的一种力量。

1、优化学校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2、实施制度优化,落实制度文化

3、深化教育品牌,弘扬精神文化

4、关注师生行为,构建文化家园

二、大力锤炼教师专业素质,让专业发展成为提高教师师德师能的动力,进而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1、把职业精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

2、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

3、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

4、把名师工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5、把专业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

三、分层细化习惯养成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石,进而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1、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2、进一步建设德育工作队伍

3、进一步分层细化习惯养成

4、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网络

四、深度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让高效课堂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生长的摇篮,进而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1.组织骨干教师,凝聚集体力量,开展课堂研究,盘活课堂教学活力。

2、认真贯彻落实听评课制度。

3、要高度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4、重视常态下的学科质量调研。

5、重视毕业班工作。

6、注重过程,追求教学管理最大效益。

五、全力推进师生共读共写,让诵读经典成为全校师生精神依托的家园,进而深化书香校园建设。

1、完善阅读机制,确保有效开展

2、研发阅读课程,丰富阅读内容

3、搭建展示平台,享受阅读乐趣

六、着力规范校园社团活动,让各类活动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源泉,进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着力规范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中发展个性

2、精心组织综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3、精心打造阳光体育,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

七、时刻关注学校安全工作,让周到的后勤服务成为教师安心工作的保障,进而确保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学校后勤部门强化服务意识、法制意识、效益意识、节俭意识,优化管理结构,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对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和尽快帮助解决。

1、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卫生意识。

2、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建立排查整治台帐。

3、加强校舍、校产管理。

4、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

5、抓好绿化管理。

同志们,2013年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敢于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激流勇进。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灿烂明天必将到来。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务实奋进。我相信,凭着行知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机,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依靠我们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奋力拼搏,求真务实,我们一定会开创行知教育美好的新局面!

最后,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4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你们好!

我受开发区春蕾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筹备组的委托,向大会作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报告,请代表予于审议。

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保障。同时,对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创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开发区春蕾小学校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此,我代表开发区春蕾小学教代会筹备组向各位代表报告学校2013年校务公开情况。

一、校务公开形式1、组织召开每年的教职工代表大会;

2、每学期组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

3、设立校务公开专栏,做到常规校务及时公开。

二、校务公开内容

1、每年的人员编制和财政预算经费公开。

2、每年的财务经费收支情况公开。

3、每年的各种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办法、管理实施方案公开。

4、每年的履职考核结果公开。

5、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审量化过程公开。

6、每年的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公开。

7、每月享受贫困家庭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公开。

8、每次教职工的“评优、推先”情况公开。

9、教职工的每次工资晋升情况公开。

10、教职工每次捐资捐物收缴情况公开。

11、每年的学校骨干教师考核情况公开。

12、学校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出,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同意,有会议纪要和校务委员会成员的签名。

13、学校的每项工程建设,都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每笔工程款的支付都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同意,有会议纪要和校务委员会成员的签名。

三、每季度都向教体办公会上交学校校务公开季报表。

通过校务公开,让广大教职工清楚,还学校及学校领导一个清白,给学生及家长一个明白。通过校务公开,巨大的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学校教育改革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5

以“宣传工作统一化、宣传媒体多样化、宣传内容序列化”为工作宗旨,以“服务中心工作、促进内涵发展、宣传石室亮点、树立良好形象”为工作思路,学校宣传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品牌打造、文化构建和形象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宣传工作统一化

即统一认识、统一机构、统一评价。在机构上,我们分别成立了石室中学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宣传工作小组、北湖校区宣传工作小组。在评价上,我们建立了学校宣传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将宣传工作纳入处、组、室的终评估。

2、宣传媒体多元化

为了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作用,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校园网络、宣传橱窗、宣传读物、学校标语、外界媒体等六个媒介,对内宣传学校工作,对外塑造学校形象。

3、宣传内容序列化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6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筹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xx年教职工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是我校教职员工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校广开言路、民主办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及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受大会委托作20xx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校在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使得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学校正在一条更加宽阔的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现在,我把一年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抓学习,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兴教、质量强校”意识,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工作,完善教研教改目标管理和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常规听评课”活动,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大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先后派出了一大批老师外出学习。学习了现代化教育理论,更新了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抓管理,教学质量有了新突破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坚定不移抓质量”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和校风、学风建设,切实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教师实行集体办公制度,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广大教师发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使我校办学效益日趋显著,教育质量稳中有升。20xx年高考我校再创佳绩,上线率达96﹪。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富有成效,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获得“平安校园”和“文明单位”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学校声誉,增强了办学实力。

三、抓创建,文明素质有了新气象

一年来,学校以文明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现代教育往往以德才兼备作为育人的标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德育可谓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几年来,在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我校坚持以“立足规范,着力创新”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全校上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规范化管理为依托,着力实施创新德育工程,树立大德育观;规范化管理,人性化育人,形成了团结向上、共同前进的德育“大气候”,开创了德育工作新局面,大力推进了学校构建和谐教育品牌的进程。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德育为首的办学方向,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使我校呈现出校风正、教风纯、学风浓的良好风貌,通过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学校没有出现一起违法犯罪案件,没有出现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成为县域内的“平安校园”。

四、抓稳定,校园安全有了新加强

稳定事关学校发展大局,校园安全关乎学校生存与发展,“安全是天,责任重于泰山”。 一年来,我校在狠抓安全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每天安排教师早中晚到食堂值班巡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二是开展了卫生大扫除,清理学校卫生死角,净化校园环境。三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举行法制讲座。教育学生如何健康上网,远离香烟、毒品,珍惜生命。四是开展了消防灭火逃生演习和防踩踏的事故演练,提高了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五是加固加高学校围墙,加大早晚巡查力度,减少外出事件发生。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全体政教领导、保卫组和班主任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评为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五、抓节流,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

一年来,学校深挖内潜,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做到花小钱办大事,不乱花一分钱。学校开展了厉行节约活动,教育广大师生要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支粉笔、一张纸,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学校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认真执行县物价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做到规范收费,严禁任何个人私自向学生乱收费。学校对重要设备器材的采购,集体研究,实行招标或货比三家,合同上至少有行政领导三人集体签字。学校从严控制公务消费,无乱报发票、超支报销的现象,接待费用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学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xx年暑期对保安教学楼室外墙壁进行修缮;学校投资近9余万元,建成了学生公寓的太阳能热水器。投资了近5多万元的改造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并配齐了炉灶、切菜机、脱皮机等相关设施,为了丰富学生餐饮品种,学校通过增加人力、增加设备投入的办法,进一步改善了学生们的就餐状况。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年来,学校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校园建设、内部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的办学成效与长远的办学目标和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带来的冲击问题,二是平行编班少的教师任课问题,三是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提高问题,四是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问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集中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思路

回顾过去的工作,令人欣慰和鼓舞,但这一切都已经定格为历史,20xx年正行色匆匆的展开新的历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县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指示精神为主导,结合我校实际,抓住机遇、凝心聚力,以新的.姿态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努力创建教育强县新目标。

第一、清晰办学思路,打造学习型的领导团队

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形成精心思考问题的思维态势,思考问题应具有前瞻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航向。20xx年我们将继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开好行政会,提高会议质量,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新课改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带领全校教职工高效地开展工作。

第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0xx年,我校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教师的水平决定教育的水平,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教师的创新能力决定学校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教师对启蒙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而长远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加大督促与考核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更好的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注重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修养和水平能力的提高,把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未来的发展相结合。本着“在比赛中提高,在竞争中成才”的原则,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继续实行“以老带新”结对子帮扶制度;结合县教研室开展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学校将积极开展公开课活动,开展听课周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3、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使重心向一线教师和做出成绩的教学人员倾斜,学校准备在逐年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做到“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情感暖人”。

4、学校将继续严把招生关,要求每一名来我校就读的学生成绩上线,综合和素质c级以上,做到严格把关,公平、公正的择优录取。

第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推进德育工作

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大多底子薄,且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都较弱,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严格教育学生,更要关爱学生,要细心、耐心的开展学生工作,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变。以主题班会为突破口,每班根据本班的不同特点确定相适应的班会主题,每期主题班会,班主任要备好教案并上交政教处存档。通过开展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活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将转换角色,改变“仅讲道理”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多提供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肯定和提高自我。教师需尊重学生,严禁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第四、落实自主学习,打造有效课堂

学校将大力提倡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以指导,杜绝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教育理念,变学会为会学,要保证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每天都有所得。为紧跟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认真落实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下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配齐了各科实验室并配备了实验员,加强了对实验器材的更新与维护。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好实验计划,实验员按照计划做好实验准备,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20xx年中考、高考实验考核打好基础。

2、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学校配置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满足了现代教育教学开展的硬件需要,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上好多媒体公开课,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发挥理论和技术上的优势,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3、重视课外阅读,加大学生文化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文化积累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学校将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配置图书阅览室,购置更多的“大纲”规定的初中生所必读的图书资料,学校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有益的图书,并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第五、加大教学过程管理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在继续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检查的执行力度,将检查的结果与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置于计划系统、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之下,避免盲目性,有效遏制管理中的“和稀泥”现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趋向规范,让学校各项工作走上科学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六、严抓安全工作,保障后勤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长抓不懈,时时警钟长鸣。学校将不断完善安全保卫工作管理流程,以食堂、超市、宿舍为重点,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在搞好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制度,加强对后勤人员的教育,强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热情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后勤保障;做好卫生保洁工作,以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努力使后勤工作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宗旨。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是为了记录历史,因为那一页页的历史上流淌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展望未来是为了开创历史,因为未来的篇章需要我们去书写。在新的一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艰辛相伴,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鹰击长空的气势,迎接新的挑战。我相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老师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一定能够创造横车中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3年教代会工作报告范文篇7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2015年学校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二五”画上圆满的句号。“十二五”时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加速冲刺阶段,学校事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十三五”学校进入高位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积极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组织和制度保证。

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系列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政策理论水平与治校理教能力进一步提升;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二级管理,把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分类管理、任期管理、目标管理、交流轮岗、学术回归等一系列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坚持依法治校、依规管理,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制定并正式颁布经教育部核准的《华北电力大学章程》,为学校在新时期统一思想、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纲领;出台《华北电力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并经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为着力破解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机制障碍制订了行动方案。积极推进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制度体系建设,认真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释”工作;深入推进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监督与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大学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参与学校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两地实质性一体化管理,初步构建起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

(二)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坚持“学科立校”,着力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打造平台,大力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电力科学与工程”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成为学校继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电气工程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国内最新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和第11位,比上一轮评估分别上升了3位和1位。“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行列,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入选qs全球顶尖学科。

优化学科布局,不断丰富和深化“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积极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学科;高起点组建环境与化学工程系、环境研究院,不断拓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清洁能源与环境学科体系;实施“文理学科振兴计划”;基本形成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扎实推进学科与学位点建设。“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自主设置了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11个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5个一级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覆盖。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实施“合格+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集“四三三核心课程”、“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四环节综合培养”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合+订单”、研究生工作站、国际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新进展;积极申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工作站获首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立大学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推动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 个、特色专业11个、教学团队2个、精品开放课程6 门、规划教材5部。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稳定规模、内涵发展,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成立了研究生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各类研究生近1.5万人。学生生源素质持续提高,录取分数连年攀升。2015年,我校本科理科生、文科生录取平均分排名分别位列当地前4%和2%,比“十一五”末分别提升了3个和2个百分点,在中国大学录取分数十年总排名(2005-2014)中进入全国前38位。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社会评价高,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2015年本科生考研率及出国出境深造率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同学们在党团活动、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文艺体育等领域努力拼搏,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学生创行团队荣获2014年“创行世界杯”全球总冠军。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与大学声誉排行指数报告中,我校分别位列43位与61位,显示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的认同度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四)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紧密追踪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 标志着学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突破。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学校品牌,成为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大幅增强,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稳步增长。2015年度科研经费合同额达到5.85亿元;“十二五”科研经费总额累计27.75亿元,比“十一五”14.73亿元增长了88%。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任务800多项。主动服务国民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取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亿元,占科研经费总额的60%左右,解决了大量工程实际问题。

科技成果成绩喜人。在大电网保护、电站自动化控制、空冷技术、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控制、环境系统优化等领域攻克了一批科学难题和关键技术,为前沿科学的发展以及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145项;获得专利授权2645项,其中发明专利1032项。学术论文发表实现量与质的同步增长。2014年学术论文三大检索共收录2368篇,其中 sci收录649篇、ei收录1124篇,在全国高校排位78名和37名,分别比2010年收录数量增加了229%和73%,位次提升了35位和6位。我校学者首次在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letter论文3篇,同时,3篇论文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学术论文,4名学者进入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五)提出并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深化劳动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提出并深入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和推动教师、干部、员工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教师规模及学历、学缘结构全面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干部和员工队伍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有教职工2922人,其中专任教师180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增至6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__”、“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省部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达到4个。

校内劳动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创新人才与人力资源工作体制机制,建立集人才计划、执行与评价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立以绩效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教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着力处理好教学与科研、长期与短期、数量与质量、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实施了校内人才计划和岗位聘任,推进了青年教师“三化”工程,建立了教职工首聘固定期限合同管理与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准聘—长聘”人才机制,收到良好成效。

(六)发挥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在服务国家、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拓展国际国内办学资源

学校围绕大学理事会、协同创新中心与创新战略联盟、战略合作伙伴三个合作层级,不断拓展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当选中电联副理事长单位,成功组建以中电联及国家电网公司等7家央企为成员单位的第二届大学理事会。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等7家单位,牵头组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筹划成立“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共同倡议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北京市、河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苏州市、珠海市等地方政府及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公司、中广核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共50余家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在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等重点技术领域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能源电力智库建设,为国家新一轮电改、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行业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基地,全方位开展各类层次专业技术培训。

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战略增长点之一,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加强与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成立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新增4个“111”国际引智基地。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体制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扩大品牌效应;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共同举办的孔子学院荣获“全球示范孔子学院”称号。

(七)提升资金筹措能力,推进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财务工作,不断提高资金筹措能力,切实规范和加强财务管理,实现事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学校各项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学校“十二五”实现总收入82.03亿元,比收入预算目标64.52亿元增加17.51亿元,增幅27 %;比“十一五”实际收入45.75亿元增加36.28亿元,增幅79%。自筹资金能力显著增强,通过科技合作、培训服务、大学基金会、校地共建等多种渠道自筹办学经费共计24.29亿元,占“十二五”总收入的30%,效益显著。教职工收入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得以持续同步增长,学生奖助学金年均增幅23%。

深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统筹与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后勤与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花园式校园建设扎实开展,基本建设与条件建设显著改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新增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实验综合楼、13号、14号宿舍楼相继落成,西区综合楼a座、g座和后勤服务楼工程开工建设。

校园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推进,信息统计和信息公开工作位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图书文献资源、医疗条件建设、文体设施以及档案工作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与昌平区共建华电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以优秀成绩通过北京市“平安校园”检查验收,“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员工满意度持续上升。

(八)以先进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华电特色的办学思想理论体系

新世纪以来,在“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提出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十六字办学方针,构建和不断深化“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凝练总结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强化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了“校企合作兴校之路”的办学方略及“大人才”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好三支队伍的人才思想,初步形成了适合华电实际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相对完整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思想体系。学校系统总结和凝练了新世纪以来的发展道路与办学规律,编辑出版《强校之路——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理念与创新实践(2001-2011)》,大力推进华电文化建设。“华电精神”、“名师班主任”、“绿色电力”、“蓝色动力”等学校品牌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构筑起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学校“十二五”的建设发展历程,我们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进“大电力”学科体系建设、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营造华电文化、弘扬华电精神,学校的办学实力大幅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具有鲜明办学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总结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政治过硬、坚强有力、精诚团结、创新务实的学校领导班子,确立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行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依法治校,这是学校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促进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做好学校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以一系列改革创新来破解难题、释放活力,通过聚焦国家战略与行业重大需求来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奠定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认清学校发展的环境、形势与机遇挑战,特别要抓住每一个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志存高远、立足现实,抢占先机、团结拼搏,实现事业发展的不断跨越。

第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营造创新发展、和谐稳定的办学环境。始终把学校事业发展放在首位,始终把教职工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内外可用资源,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力和正能量,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多年来,在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全力支持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的工作,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奉献、刻苦拼搏,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和工作任务,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以“双一流”战略目标引领“十三五”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高等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时期。

2015年10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的“双一流”战略: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战略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一流”战略紧密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并围绕体制机制内涵提出了党的领导、内部治理、关键环节、社会参与、国际合作五项改革任务,其落脚点是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作为一个统筹的建设指导方案,“双一流”战略不仅对高等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而且在推进方略中引导高校通过以学科为基础的多元化建设寻求自己的办学目标,鼓励和支持特色办学、差别发展;在政策支持上通过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确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职责和作用,建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双一流”战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作进入了常态支持、动态调整的新阶段,是高等学校“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

对于华北电力大学来说,力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是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机遇。一方面,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的积淀,学校已经积蓄了向进一步高位发展冲击的基础和实力。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双一流”战略“扶优、扶强、扶特”的指导思想对学校多年来坚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同时,国家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能源革命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学校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学校理事会聚集着七家世界五百强的特大型行业支柱企业,形成了学校发展的强大后盾。这些都使华北电力大学的今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为学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增强了必胜的信念和信心。但是,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预示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虽然经过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但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现状相比,与“双一流”的要求相比,学校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国家高等教育格局将重新洗牌,高等学校面临千帆过尽、万舸争流的局面,学校再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关键节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否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建设中抓住机遇、赢得先机、实现新的飞跃,事关学校的未来发展,事关学校“三步走”战略的顺利推进,事关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为此,全体华电人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凝聚共识,整合资源、积极进取,要集全校之力、全力以赴,破釜沉舟、排除万难,坚决打赢“双一流”建设攻坚战。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集全体华电人的智慧,审时度势、顶层设计、战略谋划未来的发展蓝图意义尤为重大。2015年,学校全面启动“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的起草工作,初步确立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深刻认识学校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以一流学科为统领,以创新发展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综合改革为保障,落实大学章程,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服务水平,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各项事业,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要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电、动两个主干优势学科的率先突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构建国际一流的能源电力学科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国家、社会、行业的贡献率,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把学校办成整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2016年工作思路与主要任务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开启“三步走”战略高位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并全面启动“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继往开来,乘势而上,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从严治党,依法治校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把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切实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大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努力营造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按照上级部署筹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完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度;抓好干部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绩效管理改革,着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成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换届工作;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论学习与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群团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按照中央巡视组对教育部巡视的反馈意见,切实抓好巡视整改工作。

以《华北电力大学章程》为基准,加快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进程。建立健全大学章程落实机制,全面推进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与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积极拓展大学理事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和方式。

(二)内涵发展,提升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构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推进核心课程小班授课运行管理方式;探索突出绩效、激励保障与监督约束相结合的多元化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机制,探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研究生学制调整方案。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突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特色。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业的制度;加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与高水平实践平台建设,丰富和完善“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内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推进示范性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促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内涵发展。

建立教学运行管理系统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统筹规划、有机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机制;探索基于专业类招生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生成长过程若干重点指标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人才选拔、培养与就业协调发展。

(三)重点突破,争创一流

坚持创新驱动,争创一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科学前沿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传统优势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制定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坚持一流标准,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以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核心的链条式、金字塔结构的世界一流能源学科;启动优势学科国际评估,用国际一流评价标准梳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强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做好优势学科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实施“esi学科水平提升计划”,集中做强“工程学”学科;大幅提升“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qs全球顶尖学科排名位次,把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打造成真正的顶尖高峰学科。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围绕能源电力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领域凝炼方向、提前布局、深挖潜力、整合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需求导向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谋划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的重点科研基地和高水平智库,扎实推进“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筹)”建设;加大对青年学者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培育和集成力度;探索新形势下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与管理模式;总结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经验,稳步推进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建设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

(四)问题导向,深化改革

围绕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强化传统优势,聚焦突出问题,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以改革破解难题、释放活力、激发动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高效、具有华电特色的治理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和多元化人才需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招生选拔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加快催生重大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提高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规范科研机构建设与开放运行;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能源电力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劳动人事制度和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打造充分释放办学活力、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完善聘用聘任制度,强化分类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大管理绩效改革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引才聚才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促进、评价体系完善、发展路径畅通的劳动人事制度体系和奖优罚劣、激发活力的干部管理体系。

深化学校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术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着力加强院系治理体系和院系领导班子建设;继续加强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两地实质性一体化管理,不断完善与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五)强化特色,拓展资源

坚持开放办学,强化办学特色,以坚强支撑求支持,以鲜明特色促发展,构筑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和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快速而有重点地拓展学校全球合作伙伴;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层次,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环境。

以大学理事会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按照“搭建平台、强化服务、突出创新、实现双赢”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理事会框架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与理事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行业企业重大科技攻关,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等重要战略的实施;推动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中电联一起组建“中国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着眼学校未来,积极布局学校新的增长点,加快与珠海市的战略合作进程,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相关单位、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山西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加强苏州研究院、兵团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建设;筹划校友企业联盟,筹备华电校友总会理事会换届。

以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带动学校国际化建设。加快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步伐;启动中德创新学院、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中以太阳能创新中心谈判及挂牌工作;继续办好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完成华北电力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孔子学院的设立;实施高水平国际合作伙伴倍增计划与国际化示范学院计划;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建设国际电力合作智库。

统筹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办学经费筹措能力和使用效益;整合、优化资产与后勤资源配置,推进校园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后勤管理服务保障系统的专业化水平,强化校园安全稳定责任体系,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六)弘扬精神,实现跨越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校师生员工坚守理想、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的高度概括和凝炼。多年的发展道路,华电精神始终是华电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跨越、夺取胜利的精神源泉和价值追求,成为学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宝贵的经验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拥有着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前景,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更为紧迫的形势,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是更加艰巨、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为此,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各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更要紧紧依靠和大力弘扬“华电精神”,以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奋斗事业、共同的发展利益把全体华电人团结起来,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紧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共筑华电强校之梦,推动学校事业不断跨越新的高峰!

各位代表,同志们:

宏伟蓝图激励人心,美好未来催人奋进,华北电力大学即将在新的起点开启征程。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谋划、全力推进“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积极投身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意识和励精图治、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