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列举,我们才能将调查报告写得更有意义,通过调查报告的书写,很多人都是可以记录调查中的经历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行业调查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行业调查报告篇1
按照县委领导指示,我们对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运行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走访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基本情况
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是10月25日成立的,首届理事会由1个会长企业、8个副会长企业、12个常务理事企业组成,共吸收了53个会员。其中面粉加工企业11个,调味料企业4个,怀药企业及怀药合作社9个,方便食品企业8个,生物科技企业3个,饮品企业3个,种业企业3个,制药企业1个,肉制品企业2个,食品加工个体户4个,其他专业合作社5个
12月初,商会推荐4个会员企业参加了x农产品交易会,展示了我县特色农产品,达成合作意向10多份。
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从走访情况看,xx年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平稳,大都呈现产销两旺势头,较大规模企业都有新项目新产品上马。
1、面粉加工国家级龙头企业天香面业一枝独秀,其他企业规模较小(有许多小型加工厂没有参加商会),基本是保证周边群众日常需求;天香在深加工上推出了新品。
2、调味料企业形势大好,基本上满负荷生产,税收均有两位数增幅;品正计划向集聚区搬迁,用地已落实;立达的新产品冷冻营养面市场拓展较慢。
3、怀药企业中伟康、建国、永坤、北方等4家较大规模企业都积极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效应。
4、方便食品企业中天虹食品开发了方便烩面、糊涂面等新产品,并开始主攻本县市场;典洋作为私房小厨的一个生产车间,产品大都外销,有计划在周边旅游景点开展直销网络,也有扩大规模的意愿;哥润、嘉辉等新办企业稳步发展;粉业、锅巴等企业能维持运转;
5、生物科技企业中纤源和曙光在蛋白粉的基础上,开发了丝状产品,市场较广,势头不错;
6、肉制品企业中亿腾自投产以来,产销两旺,计划实施大规模标准化基地建设;
7、保和堂制药比较稳定,今年新上的中药饮片已通过认证,并扩建了车间,购置了先进设备,计划批量生产;
8、一般饮品企业市场空间较小,有喜有悲;怀药企业的饮品销售也不太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多数食品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而且牌子不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较弱势;
2、四个怀药企业和保和堂都正在和计划上中药饮片项目,虽有利于产品升级,但难免加大内耗;
3、怀药企业开发了上百个(有的说200多个)系列产品,貌似百花齐放,实则混乱不堪,没有拳头品牌,销售渠道不畅;
4、怀药和制药企业为了确保药材品质,都自行承租或流转土地进行种植,极大地增加了经营成本;
5、新上食品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与知名企业对接合作,不可能快速发展壮大;
6、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多数食品企业呈现常年招工现象。
四、企业的意见建议
1、希望政府抓住"两不三新"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资金;
2、建议政府对新上项目予以引导,杜绝一哄而上,要重点帮助怀药企业找准合作抱团的切入点,比如在中药饮片上,几个较大企业,你做山药,我做地黄,他做菊花,既让客户在**可以采购所有道地药材,也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引导企业在"药"字上下功夫,全力推出精深加工产品(保健品);
3、引导怀药企业主攻1-2个拳头产品,开展广告合作,像"冰糖雪梨"哪样铺天盖地,销售网络主攻超市;
4、规范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建立"真正"的"公司+合作社"模式,既能彰显龙头带动作用,又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5、引导怀药企业和新上的食品企业与知名企业对接,通过贴牌代工占领市场或扩大份额;
6、希望县里的职业教育能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
根据xx年各品牌的年报显示,格力电器营收最高,稳坐空调品类第一的位置,其营收几乎是其他本土上市家电厂商空调业务的总和。美的集团空调业务营收尽管排第二,却也远远超过排名后面的青岛海尔、海信科龙和志高空调。
xx年美的集团空调业务收入727亿,同比增长16.9%;青岛海尔空调业务收入200亿,同比增长11.6%;海信科龙空调业务营收为113亿,同比增22.8%;志高空调业务营收83亿,同比增长0.9%。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电器还未公布全年财报,但据其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xx年营收将达到1400亿,同比增长16.6%。参照格力空调业务去年88%的总营收占比,预计格力空调业务去年的营收约为1230亿,同比增长约为13.8%。海信科龙的空调业务主要来自家庭消费市场,其商用空调业务主要由海信日立负责,后者xx年营收41.29亿。但这仍然无碍海信在整个市场上的排名。
根据统计数据,国内空调≤.1mi.net≥市场在xx年下半年增幅明显放缓,自8月份起出现负增长,xx年度空调市场零售量同比下滑1.35%。过去几年,几家厂商空调业务的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但是今年很多厂商的增速已经达不到这一水平。以格力电器为例,其xx年空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7%,xx年同比增长16.5%,而今年同比增长约为13.8%。海信科龙增速最快,其营收同比增长22.84%。志高空调增速最慢,仅同比增长0.9%。而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增速都在放缓,分别同比增长16.9%和13.8%。
行业调查报告篇2
为了切实抓好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学习体育的环境,更好地为全市体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会议的发言精神,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对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1、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做好保障。
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培养下一代青少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我们一定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的工作,切实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抓出成效。
二、为了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做好保障机制,体育部门一定要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学校指导课余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或推广特色体育项目,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三、把学校体育科研列入体育科研重点,鼓励学校教师进行青少年运动项目、组织形式、课余训练等研究。组织体质监测进校园,配合教育等部门推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帮助并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体质测试站,为学生提供规范、科学、方便的体质测试条件。
2、拓宽选才渠道,加大培养力度。
一是要积极拓宽后备人才选、育渠道,做好相关部门组织后备人才培育,落实各类后备人才的培育,积极挖掘周围大环境的人才资源,进一步抓好在校学生的教育和训练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以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各中小学校单位投入、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资、捐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主体多样化和系统化,促进人才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要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市教育和后备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及政策上的帮助;鼓励省内外高水平运动队或团体来我市举办各类体育教育培训班,兴办各种层次的教育实体;要积极发挥市后备人才培养的政策作用,让其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催促剂”。
三是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训体制。一定要完善办学办队体制,鼓励重点中小学与业余体校联合办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解决好业余训练招生难的问题,坚持“点面结合”原则,突出我市人才“紧缺急需”的重点,采取送出去、带回来的培养办法,选送有潜质的现有后备人才到其他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训练对这些队员进行系统训练、指导,加快成绩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我市后备人才整体运动水平不高的一个局面 。
3、改善体育环境,开展体育活动。
一、体育场地设施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身体素质是人们在先天的基础上并在后天生活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只是各人程度不同而已。而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即使有再好的身体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对于市重点中学在体育设施上要加以改善在资金上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支持。
二、加大体育部门场馆想学校开放力度。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应有适合青少年运动的 器材和专门场地。
体育系统所属公益性体育设施要为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提供方便,并逐步免场地费用,优先向学校开放,经营性体育设施要向青少年学生优惠开放。同时要做好管理、安全和维护等工作。
三、要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体育部门场馆向学校开放的 、要结合学生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时间。体育系统的场馆设施和器材可以与学校共享,或共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学生免费或优惠提供。学校举办春秋季运动会或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可以优惠使用体育部门的体育场地,提高体育场馆使用效率。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教育部门一起,为加强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而努力奋斗。
行业调查报告篇3
一 快速消费品的定义和产品特点
快速消费品在中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以“娃哈哈”为代表的渠道控制模式和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通路精耕”模式可以说是中国这个特殊市场两种极端的渠道运作方式。
快速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时效较短、流转速度较快、价值不高、易于消耗;消费者分布广、购买频率高、购买持续时间长,多是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其包括香皂、牙膏等日化类产品;烟、酒、饮料、小吃等副食类产品。由于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认识较多,购买时不需购前比较和反复挑选,属于习惯性购买。归结起来,快速消费品有以下特点:
1. 周转周期短。由于快速消费品属于易耗品,流转速度快,消费者购买频率高,因此产品的周转周期短,特别是日化类用品属于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消耗量大。所以引导消费者购买有助于加快产品的周转周期,实现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快速提升。
2. 保鲜期限短、购买便利。快速消费品多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由于其流转速度快,产品在制作时对产品的保鲜要求也较高,一般从生产到消费掉只有一个较短的保质期,因此对分销速度要求很高。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以方便、快捷为准,同时购买呈现多次、小批量的特点。
二 快速消费品消费者的购买习惯
1. 消费者分布分散、习惯就近购买。快速消费品消费者没有特定的群体,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快速消费品的目标或潜在消费者,因此其分布较为分散。消费者购买频率较高,不会像购买耐用品一样货比三家、反复挑选,一般会选择随手就近购买。
2. 消费者知识程度低,易从众购买。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产品认识和理解程度不高,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大小对消费者购买量的影响并不大,为了买得放心,消费者一般会选择购买者比较多的产品,易从众购买。
3. 感性因素强、品牌忠诚度不高、易形成冲动购买。快速消费品消费者易受到促销、生动化陈列、堆头等卖场气氛的影响进而形成冲动购买。消费者对快速消费品的购买决策都是凭感觉做出来的,跟消费者一时的情趣和兴致关系很大,因此很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
由以上分析可知,消费者购买习惯是简单+迅速+冲动+感性。
三 快速消费品的基本渠道特征
产品的渠道特征是与产品特点和消费者的购买特征密切相关的,由上述分析可对快速消费品的基本渠道特征总结如下:
1. 快速消费品多采用中间商的分销模式。由于快速消费品消费者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故企业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采用一对一的渠道建设模式,一般都会用中间商的分销模式。层级较多的渠道对产品的分销能力也较强,但产生渠道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如何设计渠道层级并制定合理的利差分割体系往往成为快速消费品企业的营销难点。
2. 快速消费品渠道终端生动化陈列很重要。快速消费品的购买者往往是凭感觉和冲动购买,因此企业在建设渠道时往往伴随着大量形象广告和卖场内的现场演示、促销、折价销售等活动,并通过终端的生动化陈列和堆头给消费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促成销售。快速消费品主要是便利性购买,因此分布在居民区以方便居民购买的零售商(小卖部、便民店等)成为分销快速消费品的主要渠道。
3. 快速消费品一般是多种渠道并存。在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中呈现出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它既有长渠道又有短而宽的渠道,颇具实力的企业还可以设立直销渠道。
行业调查报告篇4
“资源整合”
不管是从宏观经济形势的角度,还是从房租、人力等各种要素的变化来看,增长放缓几乎是超市行业已经发生并且可以预计仍将延续的状况。企业的选择是,联合各种优势资源借力发展。
商业周刊报道所举的两个例子中,以华润为例,华润创业与tesco签署的合资协议已获得中国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作为华创旗下零售业板块,华润万家将作为并购平台对tesco开展后期的业务整合,11月,华润万家南区业务单元与tesco中国业务华南区的15家零售大卖场核心业务系统完成了融合切换。
而永辉超市则大动作不断,不仅引入了牛奶国际近56.9亿元入股,还在上海地区与上蔬合作,成立上海上蔬永辉生鲜食品有限公司,经营生鲜菜市场。在供应链等方面与中百集团合作,都显示出永辉超市正在不断增加自身的资本和资源厚度,下一盘更大的棋。
“关店裁员”
一直靠布局门店抢市场的超市首次在关店数量上超过了开店数量,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延续。年初至今,沃尔玛已经有十余家门店被关。按照沃尔玛的规划,关店计划将一直持续到明年,据商业周刊调查,关闭的门店数量占沃尔玛中国门店数量的近9%。伴随关店而来的是裁员,沃尔玛直接向中层动刀,在最近的11月裁员中,共涉及250多名员工,20多个中层管理岗位受到影响。
关店裁员除去直接的经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消费需求转变和企业架构调整。大卖场这一零售形态对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已经没有吸引力,却是三四线甚至更低线城市的消费热点,企业需要发展出新业态来适应消费者。除了因关店产生的裁员,沃尔玛对采购流程的简化,也导致大量采购人员被辞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店和裁员是明智之举。
“深化o2o”
从被电商冲击,到学习电商,再到如今的全渠道运营,超市对线上渠道的探索愈加成熟。
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目前各家零售商的线上渠道多是迫于电商压力而开辟,多数并没有贡献实际的销售,比如北京华冠超市在淘宝和京东开设的网店几乎处于零销售的状态,但同行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已经开始叫板1号店。
不管实际情况怎样,电商已经成为超市的战略步骤,已经从开辟线上渠道的1.0时代进化到构建o2o路径的2.0时代。在外资零售商麦德龙有意以o2o重新打造电商业务后,区域零售龙头步步高的云猴o2o平台正式上线。在云猴平台上,步步高目前的网上商城和线下门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其他商家的参与。
o2o时代的到来为传统零售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与缺乏线下基础的电商企业相比,传统零售做o2o的优势显而易见,除了积累多年的线下资源,消费者也已经被培养成熟。
20xx年发展趋势分析:
“小业态” 除了便利店自身的扩张,原本专注在大卖场的超市也开始着眼于小业态,家乐福旗下“easy家乐福”11月在上海试营业。主打现购自运概念的麦德龙也在上海试运营旗下的便利店合麦家。“卖场版”便利店成为国内零售市场的一股新势力。
大卖场做小业态,有供应链和采购的优势,大卖场业务萎缩,零售商急需新的业务带动,而此时城市中即时快速的消费需求大量出现。这些都是“卖场版”便利店大量出现的原因。另外,与动辄投入上千万元的大卖场相比,便利店在房租、运营上投资成本不高,而且比较灵活,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超市高度重合缺乏特色服务是国内“卖场版”便利店的常见问题,除了天气和生活习惯的原因,提供便利服务的成本过高,使便利店无法区别于超市而难以形成竞争力。
“跨界商业地产”
由于投资商业地产的利润率远高于零售业,加之店铺租赁成本连年看涨,国内零售企业超半数都开始涉足商业地产。在此之前,永旺、欧尚、家乐福、物美等大型连锁超市(专题阅读)均已开始涉足商业地产。据商业周刊报道,永旺计划20xx年底之前在中国开设15家大型购物中心,总量发展至20家。家乐福也有意发展以大卖场为基础的小型购物中心等。北京最大本土超市品牌物美20xx年以3.22亿元的价格竞得北京市国际雕塑园地下文化娱乐中心项目用地,计划打造成地下购物中心,预计20xx年内开业。
不过,超市跨界购物中心的风险也很明显,商业地产的存量不断增加,背后的泡沫也随之越来越大,中购联行业研究报告预计,20xx年国内购物中心总量将达4000多家。同时,习惯在大卖场零售领域的超市是否玩得转购物中心,在品类管理和商场运营方面仍需观察。
“精品化”
大卖场在一二线城市的衰退一部分是因为仍然停留在日常消费品,以低价为策略,没有跟得上一二线城市消费层次的变化。以生鲜为主打的永辉精致超市bravo,上半年在消费能力尤强的北京市场开出2家bravo绿标店试水成功后,该大区已计划下半年度将绿标店数量增至6家。商业周刊消息显示,市场上已有多个品牌高端超市争抢蛋糕,仅华润旗下就有ole、blt和v+城市精品超市。ole今年将新开12家门店,至20xx年,ole门店数预计将达50家。超市发也透露出将要开高端精品店的想法。
精品超市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超市来说,实现差异化经营,将消费细分,挖掘不同的消费潜力。与大卖场靠大规模卖出商品不同,精品超市更多讲求“多单品,少货量”。不过,目前这些高端精品超市还没有一家实现规模化的扩张式发展。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品牌,在不同城市和地区,根据地点和消费群体的差别,精品超市中的进口商品比例会有些不同。
对于精品超市来说,大部分是不收进场费或条码费,并且投入比普通超市起码高出一倍,那就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合理的途径来增加利润。
行业调查报告篇5
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xx年的61.8%攀升到20xx年的81.4%,国内票房增速除 20xx 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20xx-2013 年都以高出 10%的速度增值,但 20xx 年差值缩窄到 5%以内,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向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20xx-2014 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不过,参照北美电影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动力,在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
电影市场票房收入方面,20xx年1月-6月,中国大陆市场票房总计202.4亿,同比增长48.9%。20xx上半年新片158部(1月1日-6月30日上映),其中国产影片117部,票房86.7亿,单部平均票房7410万;进口影片33部,票房107.1亿,单部平均票房3.2亿;特殊影片8部(纯港片和纯台片),票房6105万,单部平均票房763万。
纵观过去几年的票房趋势,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贡献净差在 20xx-2011 年大致维持在 8-12%比例,20xx 年被后者反超为-4%,20xx年恢复反弹后拉大到 18%,20xx 年实现回归,恢复到平均范围内。在国产片和排片保护政策,以及引进片审查机制背景下,预计后续几年国产片和进口片的贡献差值将继续维持在平均范围内。从国产片、进口片票房增速对比来看,二者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37%、40%,前者对中国电影总票房的贡献度要低于后者,国产片需要进一步提高票房竞争力。
行业调查报告篇6
从事这种专业的人一般是男生居多。也有一句话这样说,找男朋友千万不要找it男。或许是因为从事it软件的男生一般比较智商高情商低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国内软件行业技术人员薪酬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自20xx年初,csdn在网上发起“20xx年软件行业技术人员薪资大调查”以来,引起了广大开发者们的热烈反响,短短两月时间内,近万名开发者提交了调查数据。尽管这只是中国百万开发者大军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所在的行业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软件的产业链,他们的职位几乎代表了一个软件团队体系的每一个层面,而且“一叶知秋”,所以透过这些调查数据和变化,我们或许可以一瞰中国软件开发者的普遍生存状态,甚至可帮助开发者,更准确地定位自己在产业内的坐标。 20xx:程序员的日子不算差
相信每个开发者在回忆当初高校毕业,加入滚滚求职大军的情形时,都能记得那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闯荡世界的豪情。而在经济社会,判断成功的可量化方式无疑是薪资了,尽管有点世俗,但暂时也找不到更好的标准。那么现在,中国的程序员们,总体收入水平如何呢?首先我们看程序员们对薪资水平的满意度。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程序员(近73%)对自己的薪资并不满意,这种普遍不满意的情绪有多少是主观预期过高,多少是客观生存环境造成的呢?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我们按月薪大小把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类:低收入(小于20xx元)、中等收入(20xx~5000元)、中高收入(5000~10000元)、高收入(大于10000元)。从调查数据看,来自中国17座重要it城市的开发者们,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月薪20xx~5000元,它在13个城市占据最高的比例,其中排前3名的是沈阳(67.5%)、济南(65.8%)、珠海(62.5%)。而北京、上海、深圳的开发者收入水平相对高些,这三座城市占据绝大多数的是月薪5000~10000元的群体。
如果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月平均1753元),其中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月平均2417元)。这两年国家经济相对比较稳定,估计20xx年的情况也差不多。所以总的来说,20xx年的中国程序员群体,在所处的城市里,和其他居民比,算相对收入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生存环境堪忧的,我们发现月薪少于2 0 0 0元的群体,主要分布在济南(15.8%)、西安(13.8%)、青岛(12.7%)、武汉(12.6%)。
而如果以月薪10000元(及以上)算高薪,排名前列的则是上海(26.9%)、北京(20.6%)、深圳(14.7%)、杭州(11.3%),杭州程序员群体的崛起令人关注,说明杭州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卓著。再回过头来看程序员的薪资满意度,我们通过交叉分析发现,程序员的满意度确实和薪资大小相关,收入越高,不满意的比例越小。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个收入群体,都超过50%以上都表达了对当前薪资的不满,说明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差,但中国程序员们的幸福感普遍不高。
最佳跳槽次数,最好不超过3次
跳槽,一直是程序员们在职场生涯里所面临的热点话题。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带给你更多的视野和经历;另一方面,会降低你的'企业忠诚度和所在企业平台的积累。所以很多开发者往往会面临是否跳槽的煎熬和苦恼。那么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资薪和跳槽此数存在潜在的规律吗?
从上面的“薪资/跳槽次数交叉分析表”,我们发现在四个收入群体中,“少于20xx元”和“20xx~5000元”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未换过工作,而从收入高于5000元的群体开始,有跳槽经历的人数显著加大。从工资高于10000元的高收入群体看,我们发现有3次跳槽经历的人占据最多的比重,达到24.6%,但从第4次开始又急剧下跌到10.3%。所以从这样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凡是有一定收入水准的开发者,基本上是有跳槽经历的,但跳槽的次数越多,并不绝对保证薪资高。数据显示跳槽次数存在一个“天花板”--3次。看来适度的跳槽有利于经验和技能的提升,但如果跳槽过于频繁,则不利专业的积累,自然在薪资上提升的空间也不大了。
技术菜鸟到牛人的距离,5年是分水岭
再来看工龄和薪资的具体量化关系,我们发现工作1~2年的开发者,工资在20xx~5000元之间占据绝大多数,而工龄超过2年的,大多数人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同时我们发现薪资在5000~10000元群体在10年以内都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没有明显增幅。而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是,前5年的人数增幅明显加快,但之后几年一直均处于稳定状态。
所以,“3年(月薪5000元)”、“5年(月薪10000元)”是两个关键的分水岭。凡是月薪5000元以内的,随着工作年数的增加,人数递减;但随着年数达到3年后,月薪5000元以上的群体,人数开始显著递增。这不难理解,因为工龄的增加,开发者的工作熟练程度也越高,所以自然薪水也就高了。而工龄超过“5年”达到月薪10000元以上后的高收入群体,随后也基本开始保持稳定了。这说明,岁月对于技术开发者的薪资,同样存在一个瓶颈,并不是无限制正比例上升的。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在中国软件行业,一个程序员菜鸟发展到业界认可的“熟练工”大概是“3年”,而“技术牛人”所需要的成长时间,大概是“5年”。
什么工作最赚钱?--不上班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随着信息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渗透,所从事的细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市场前景,已经成为决定开发者收入水平重要因素。那么作为开发者,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哪个行业的软件公司最有发展前景呢?调查结果令人诧异--自由职业者(soho)收入水准最高,超过30%的soho月收入超过10000元,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更是超过84%。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有勇气做自由职业的开发者,往往具备超高的技术水准和丰富的行业积累。
再看具体的细分行业,高收入开发者比例最高的领域是欧美外包(21.4%),看来中国软件本质上离“中国创造”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次是原厂商(17.1%),这里的原厂商指的是诸如微软、甲骨文、ibm等软件巨头,其员工收入高并不意外。排名第三的是移动和手机应用(16.9%),这现象令人欣慰,毕竟未来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从调查数据看,最不合适介入的是教育行业,小于20xx元的低收入者比例接近15%,月收入小于5000元的接近65%。教育产业在国家属于公共资源,被严格管理,介入门槛比较高,再加上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教学导向,不容易衍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此外,餐厅零售行业也是开发者需要谨慎选择的,低收入者10.87%,小于5000元的接近71%。不过餐厅零售业不像教育那样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所以从乐观的角度,说明这个行业的信息需求没有充分挖掘。
开发语言,选谁都一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语言、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如同披荆斩棘的利剑。尽管对于顶尖高手来说,达到了编程思想、方法论层面的炉火纯青,可鸟瞰一切平台和工具,但对大多数初涉软件行业的程序员来说,熟悉哪种语言、开发工具往往直接决定了当下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从调查数据看,绝大多数开发者都使用java,达到45.3%之高,其次是c#、c++、c、.net、javascript,它们相对比较均衡,基本在25%左右(注:很多开发者往往实际会使用一种以上语言)。我们发现,c#、.net开发者中,小于5000元的比例最高,基本在55%。但不能因此说c#、.net没有前途,因为另一数据发现,所有的语言,在5000~10000元的群体里,比例竟然惊人趋近,基本都在30%~40%之间,这说明不管选择哪个平台,只要达到“熟练工”水准,收入不会差太远。至于一些语言的低收入群体比例偏高,这和它容易学习,适合编程菜鸟上手有关,因为我们同时通过交叉分析,注意到工龄2年内的c#、.net程序员小于月薪5000元收入水平的比例竟然高达80%左右,而工龄超过3年后,这个比例开始明显下降了。
再看高收入群体,我们发现在使用erlang、perl、scala技术的人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2%、36.7%、36.4%。但我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地去学习这些语言,因为同时发现它们的样本量极低,分别是17、98、11,远小于近万份的总样本量,看来主要是物以稀为贵,会的人少,自然收入就上去了。
结束语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结合英语技能、学历高低对开发者的薪资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结果和常识是一致的,即英语、学历越高,获得高薪资的比重越大。总的来说,开发者要想过更好的物质生活,重要的是在专业性上下工夫,因为尽管随着城市(考虑消费水平在内)、技术平台、行业等外在条件的不同,低收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千差万别,但高收入群体的比例是基本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