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撰写不仅有助于总结经验,也能增强我们的记忆,通过记录心得,我们不仅能反思过去,还能展望未来,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周国平论读书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1
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幸福一方社会。需要爱,需要责任,作为新教师,更要理解这一点,今天听了于舰主任的报告,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理解师德的意义,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属于道德范畴,它是教师和一切工作者在从事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师风是作风行为,言行的概括,它是师德的具体外在的表现。
我县要提高教师师德师风,要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遵守《昌图县教师十不准》。目前我县在师德师风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精神,缺乏上进心和进取精神,行为不端,对工作缺乏爱心和热心。
所以作为新教师,首先要抓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形象。
今天下午听了四位老师的报告,我深受感动,作为教师,他们无疑是出色的,他们真正做到了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任。他们帮助许多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让学生成人成才。他们用行为感动了自己的学生,是学生铭记不忘。这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无私的精神,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学习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那些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教师致敬,向坚持在偏远山区担当教学工作的教师致敬。有了你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的人格是进行的基石,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所以从我们跨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天起,就应在不断完善自己师德的征途上启程。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家提出的“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转载爱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师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奉献,就要努力实践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做一名拥有爱心的德才兼备的好老师,用爱心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3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的7条箴言,既然是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即生长,道出了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即生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都是自我,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4
关于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也是《叶圣陶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的真谛——是为了受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5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情怀,一个哲学家对的眷思,也是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界工作,更不是家,但是他对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为由完全否认应试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周国平论读书心得篇6
?周国平论》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情怀,一个哲学家对的眷恋,也是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箴言。
“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的终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