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4-02-26 作者:Indulgence 心得体会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想要写出一篇好的心得体会,我们就要结合实际的经历,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7篇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1

湖南省江永县委组织部 毛建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坚持从党的农村组织上发力,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步子上来,不断增强农村在精神文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工作上的“造血功能”。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目前,随着“三变改革”的纵深推进,要坚持从地方资源上入手,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力度,着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的福利待遇。要坚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按照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村级主抓的方式,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构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航标,进一步引导各村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发展,不断输送更多“乡土人才”到产业发展的一线上来,着力构建三级产业发展“同心圆”,确保抱团共建小康致富路。

架起基层治理“等高线”。基层治理强不强,一个是要看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功能发挥好不好,另一个要看党群参与度高不高。抓好基层治理,重点还是要在“三治”(自治、德治、法治)上发力,通过结合村情实际构建符合村级发展的“制约力”,不断保障村级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活动。另外,坚持发挥好乡镇党委主导性作用,做好在基层治理上的人员保障、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基层治理的高度注入“源动力”。

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坚持创新村民参与机制,与村民签订《庭院环卫三包承诺书》,与村民达成共识,提高村民参与可度,共同打造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文明规范的家园形象。将各村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培养村民互相监督卫生的习惯,并通过卫生“十星文明户”的评选,选出各村卫生搞得最好的“卫生之星”,对卫生搞得差的村民进行通报批评,在各村内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及卫生意识,极大的提升了环境治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清洁家园的良好场景。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2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3

湖北丹江口:深化“双找”“双带”共托小康梦

湖北省丹江口市委组织部 罗丹 郭晨阳

今年以来,湖北省丹江口市结合一张连心卡,深化“户户走到”活动,推动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双找”活动落地见效,突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精心实施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双带”工程,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服务群众能力,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圆满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卡”联万家

“真没想到一张连心卡、一个电话就替我解了燃眉之急,李书记了解情况后每月定期把药送到家里来,再也不用我辛苦跑腿了。”均县镇莲花池村71岁的贫困户赵化莲常年独自一人待在家中,有了这张便民服务卡,她感觉又有了依靠。莲花池村地理位置较偏,是重点贫困村,在家的大多都是老弱群体,村书记李良宏主动扛起服务群众大旗,逐户发放便民服务卡,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主动上门解决困难。这是该市开展“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方便群众办事,该市每个村(社区)都制作了“党群连心卡”,通过“户户走到”活动发放到每家每户。卡上注明镇(办、处、区)驻点领导和驻村(社区)干部、镇直涉农单位负责人、村(社区)干部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群众只要事情要办,只需拨打电话即可随时随地联系上党员和干部。

去年以来,全市党员干部借助连心卡,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服务事项19000余件(次),帮助困难群众164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7300多个,一些困扰群众多年的吃水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双找”惠万民

五月春耕时节一片繁忙,石鼓镇柳林村大力发展尖椒种植,促贫困户增收致富。但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老年人看着大量的秧苗来不及种,才栽上的秧苗“喝”不上水,只能“望椒兴叹”。焦急万分的他们拨通了“党群联心卡”上驻村工作队的电话。当天下午,石鼓镇驻柳林村干部胡云轩、毛泽忠闻讯立刻带领镇卫生院和邮政所等单位的党员干部来到柳林村,帮助农户栽种完所有的辣苗。一挑挑水、一棵棵苗、一滴滴汗,凝结着干群一家的亲情,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凉水河镇惠滩河村有187户625名贫困人口,主导产业是5000余亩柑橘基地。20xx年11月,看着大片的橘子无处可销,橘农们心急如焚,他们拨通了市总工会驻惠滩河村工作队的电话,请求帮助解决橘子销售问题。市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商量后,决定发起“精准脱贫你我同行”认购“爱心柑橘”活动,号召全市党员干部伸出温暖之手,并积极协调联系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认购扶贫柑橘,短短半个月就帮助橘农销售柑橘20余万斤,销售收入达5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该市在村一级建立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和服务事项“一站式”全程代理制度,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同时,加强“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村干部轮流值日,实行代理代办,为群众提供合作医疗、民政、社保、代买代卖等各类惠农便民服务,并依托镇、村2级服务中心,广泛搭建服务平台,全天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代办服务。

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工作,该市整合市镇村三级干部队伍,全面开展“足印农家·户户走到”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建立“干部下访、服务上门”的常态化机制。市级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垂范,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收集问题、化解矛盾,通过办理实事好事拉进群众距离。今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孙咏平带头走访79个村336户,收集问题114件,现场解决87件。各镇(办、处、区)党委书记走访群众18000余户,收集问题2563件,现场解决2292件,真正实现了身到、心到、感情到、措施到、效果到,基层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全市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双带”富万民

丁家营镇殷河村老党员厉明锋,曾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贫困户。20xx年,他受益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带头拆掉土坯房建起砖混结构新房。20xx年年初,村干部将和包户干部鼓励他靠山吃山,依托髽髻山景区日益火热的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厉明锋因地制宜建起厉家大院农家乐,承包荒山150亩,种植有机蔬菜,养殖4头猪10只羊6头牛,散养土鸡500多只,年收入逾5万多元,率先跻身十堰市首批脱贫攻坚光荣榜。

浪河镇黄龙村一度因交通闭塞成为贫困村。20xx年3月,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恒芳联合农户自发组建双龙紫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依托武当峡谷漂流和饶氏庄园打造双龙紫云旅游景区项目,发展餐饮民宿和乡村旅游,吸纳村民66户入社,引导农户进行现金入股或房屋及土地入股,依托民俗发展和乡村旅游奔上富路。青莫村党员吴红梅带头成立圣和茶业公司,以公司为依托组建茶叶合作社,吸收周边122户茶农入社,其中半数以上是贫困户。社员既可得到茶园地租,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收,年底还享受分红,带领贫困群众实现抱团致富。

在吴红梅看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裕,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在脱贫攻坚一线,众多像吴红梅一样的能人党员和村干部也不甘落后投身脱贫攻坚,践行“两学一做”,在广泛开展的“脱贫攻坚,党员先行”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服务员”和“排头兵”。

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村党员王林,充分利用在外地工作的经验和资源,结合该村地理位置和现有资源优势,带头开办农家乐和电商平台,及时发布村里柑橘、土鸡蛋、灰蛋等特色农产品信息,通过电商经营和农家乐年收入4万多元,带动周边11户贫困户实现户增收20xx余元。

官山镇党委挖掘本地的能人资源,千方百计吸引能人回乡创业,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切实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既盘活了一方经济,又带富了一方乡邻,增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镇党委积极引进成功人士蒲万学返乡创业,在家乡投资亿元开发武当大明峰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带动骆马沟、官亭两村80户257人脱贫,蒲万学也被纳新为中共党员,成为党员“双带”先锋的典范。目前,该镇66名村组干部中,发展产业的有22名,铁炉村两委委员、文书王全峰带领8户贫困户创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年种植食用菌11万袋,产值达83万多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人,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身先士卒,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榜样。”说这话的是蒿坪镇黑垭村李启德,启明中华蜂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在黑垭村利用山区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发展中华蜂养殖业,搞专业化、合作化、科学化蜜蜂养殖,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养殖中华蜂3000桶,免费向村民传授中华蜂养殖技术,带动本村4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土关垭镇村两级党组织积极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致富,涌现出“楚天匠才”张丙华、“科技人才”“创业新贵”张锐、“乡土能人”皮升云等一批党员创业带富标兵,他们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集中连片流转茶园或带资入股的方式,带动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并以提供技术培训、吸纳务工、统一管理和采制及销售的模式,完善和延长茶叶产业链条,使农户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广大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周边村民通过茶园流转、进茶园务工、到茶企上班等方式多渠道增收,实现了道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三赢”目标。据统计,仅道茶谷基地可年产茶叶60000余公斤,产值逾35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48户123人,年人均增收达1200元。

和厉明锋、吴红梅等人一样,该市千余农民党员在政策激励和示范引领下,种核桃、养黑猪、建基地、办网店、开农家乐……依靠创新创业成为多元发展的市场主体,催生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党员创业标兵领跑脱贫致富路。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4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5

补短板之策最初来源于“木桶效应”。补短板的意思是说整体水平取决于具体能力中最弱的一项,就像一只木桶,装水的容量最多只能达到所有挡板中最短那块的高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如果遇上“木桶效应”,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打赢脱贫攻坚的质量。因此,补短板是硬道理,是势在必行的。

从人群看,补短板就补齐“老弱病残贫困人口”这块短板。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老弱病残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其中因病致贫占40.7%,因残致贫占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因此,要重点解决看不上病,看不起病、孩子辍学、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必须统筹安排财力,解决这块短板。

从区域看,补短板就补齐“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短板。深度贫困地区是指“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这些地方往往是交通、资源、公共设施等最薄弱,且经济发展最难。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是短板中的短板,特别是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要补齐这个短板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解决这块“硬骨头”,就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行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主要是加强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同时要加强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兜底保障工作。

从领域看,补短板就补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这块短板。主要聚焦的问题是大气污染、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教育不均衡、部分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因此,要攻克这块“短板”,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优先解决重点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方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短板”是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关卡,如果不打通补平,势必会影响全面小康的成效。为跑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补短板问题势在必行!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6

作为浙江省纪委确定的“基层减负年”落实情况动态监测点,诸暨市以整治工作台账多、考核督查多等问题为主要抓手,动真格、出真招。一年来,诸暨市49本村级台账精简至5本,147个政务新媒体停运。诸暨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俞科说:“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通知要求,细化相关减负措施,树立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通知对“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等重点问题进行了再部署再深化。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利军看来,入户调查、填表等曾经是扶贫干部最费时的工作之一。“新出台的通知持续关注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我们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琢磨扶贫的事情。大家对做好今年的工作更有信心了!”孙利军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北京市西城区委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李婕对通知要求的“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很认同。疫情期间,社区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大栅栏街道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社区干部开展心理疏导,获得大家点赞。“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途径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让他们轻装上阵。”李婕说。

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7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许多普通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得小时候,我家并不富裕,家里既暗又小,还有许多不方便。尤其是夏天来临的时候,只要你一不留神儿,就会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蚊子,在你身上叮上几个大包,烦得不得了。还时不时的在你耳边“嗡嗡”直叫。现在,家庭富裕了,我们全家住上了三层楼的别墅,既宽敞又明亮,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从此我便不怕酷暑和严寒。

以前,爸爸的学习帮手只有一台小录音机。可是现在,我的学习帮手可多了,有复读机、电脑等。学习累了,就趴在窗户上看风景,远远望去,以前无比矮小的茅屋如今变成了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高楼大厦,还有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人山人海的大商场······马路两旁,有许多漂亮的鲜花儿,绿色的草坪,令人看了赏心悦目。从此,人们再也看不见裸露的黄土,再也闻不到臭气冲天的污水;人们看见的是湛蓝湛蓝的天空,闻到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现在,身活在幸福小康社会中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享受前辈们创建出来的伟大功业呢?不,不可能的!因为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我们去创造。那时,不仅仅是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往更高一层去发展,把未来的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未来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时间不等人,朋友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更好,我们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