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生命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5-15 作者:tddiction 心得体会

观点的直接表达是写心得体会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写的体会一定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随意杜撰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激扬生命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7篇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1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教育依靠学生。他把教育深入到生命层次,鲜明地提出教育不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走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困惑:当一个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或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首先想到的便是批评教育,而这种看似及时的具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内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种想要控制该学生不再犯错误的冲动,而忽视了该生平时表现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帮老师倒一杯解渴的水,帮班级挂起撒落下来的窗帘等等,这些细节看似不足挂齿,但毕竟能证明该生并非一无是处。读了《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我想,如果将“控制生命”转变为“激扬生命”,激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应该不会有这么多令老师、班主任头痛的事情了。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推动儿童有效地自主学习和提升,而不是将学生当做“待加工品”被动地改造、塑造和设计,学习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能才能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真正代替,这符合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强调对学生生命力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种有益的学习,亦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

理论上讲,生本教育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蓝图,关键是我们如何克服现实中的困难。面对个别特别调皮的学生,甚至思想上变得坏坏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激发他们,从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进而“影响生命”。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2

?兔子坡》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的一部小说。他描写了人类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在新的人家搬来之前,兔子坡的居民互相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大家都开始变得即兴奋又不安。因为兔子坡的居民都是动物,因为新的改变意味着新的生活,但是新家人是好是坏还是个悬念。所以,当新家人搬来以后,他们一次次接受小动物们的考验,一次次被任命为好人。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小动物的欢迎,也让他们成为了动物的朋友。

在罗伯特•罗素的笔下,各种各样的动物无不活灵活现。小兔子乔奇和他的老爸、老妈,田鼠威利、土拨鼠波奇都和我们人类一样,时而快乐,时而忧伤,其实,动物和我们人类原本就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喜欢美食,害怕伤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

作者不愧是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获得者。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被他描写的如此传神,一个简短的故事被他赋予了深刻的哲理,他用这个温暖而美好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如此美好,就像一个大家庭。只有人与动物和睦相处,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可亲可爱!

当然,我更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没有捕鼠夹,没有陷阱,没有毒气,到处都是草原上铺着厚得像地毯似得鲜草,田野上长满苜蓿,园里的蔬菜茂盛┈┈所有的小动物们都过着好日子。只要我们心中怀着这个希望,怀着对动物的爱,并把这些爱带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地方,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充满温暖,就像兔子坡!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3

寒假里,我读了教育学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学龄前孩子家长的书,对它有些意兴阑珊,为了开学能交出一份读书心得,又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读完书,发现封面上有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它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诗把我重新领进书中,细细咀嚼,颇有感触,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书中自有我们可取之处。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点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了解,尊重孩子,对他们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孩子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给孩子信任和自由。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我们,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作者倡导给孩子自由,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给孩子自由,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squo;三权: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是啊,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真正把自由交给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再次以纪伯伦的诗结束我的文章,与大家共勉。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4

在寒假中,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 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5

人活着,其实只是活给自己看,与他人无关。

曾经有人问我,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既然来到人世间,尝遍了该有的苦楚,流过数不清次数的眼泪,生活依旧过得不好,那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了?我仔细回忆过往,似乎还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

少年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也离他而去,少年福贵还没从“少爷”这个身份里转换出来,就迫不得已要接过父亲的担子,扛起这一大家庭的责任。正是这一人生的第一个大变故,使得他认识了作为一个丈夫,学会支持起整个家庭。

在毛草屋里生活,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为他生下有庆,尽管丈夫曾经的糊涂,但毅然然用生命奏响了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福贵远去里寻医,却被拉为壮丁。两年的颠沛流离,在战火的洗礼中,渐渐明白了生存的含义: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只要活着,就能见到他们。

几年后回来,母亲已经去世,女儿也因一场高烧不会讲话,但好歹四人团聚了。又因饥荒,被迫无奈把女儿送给别人。女儿逃回了家,他们再也狠不下心了。先是妻子病倒了,后来儿子又因献血过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勤恳的女婿,女儿又因难产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外孙。

本还可勉强过上好日子,女婿却因工地失误丢了性命。福贵拉扯着外孙长大,却因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误——豆子煮多了——外孙被吃撑死了。

就这样,亲人接二连三地去世,这样的遭遇,苦不堪言。他沉浸在痛苦中迟迟不肯走出,泪水浸湿了衣襟。

福贵经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里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还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6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激扬生命心得体会篇7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20xx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20xx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參莎squo;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拋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与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当代平民教育的含义至少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第二层含义是指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第三层含义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全校老师都要向孩子们举手宣哲——

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健壮、善良、正直、睿智的现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科学质量观。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整体优异的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

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xx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实验的七大行动。

第一,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师生共写随笔。对于教师而言,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痕迹、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聆听窗外声音。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学会关心窗外的事情;通过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提高广大师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四,培养卓越口才。口才训练就是开展听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校要让学生有当众说话的地方和机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争论,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第五,建设数码社区。学校要以教育在线网站为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

第六,构建理想课堂。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这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应动员家庭力量也参与到这一实验过程中来,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