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4-01-14 作者:Surplus 心得体会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有了心得体会我们能细致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而更加珍惜和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8篇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1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2019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心得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2019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体会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于11月5日、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一套)晚8点档播出,每天播出两集。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每集30分钟,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振华、周云磊两位教师承担了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国教育七十年成就电视化研究与实践》。在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中,梁振华、周云磊分别担任总撰稿、执行总撰稿工作。

总撰稿梁振华是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曾历任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大三峡》《台湾光复》以及影视剧《密战》《春天里》《澳门人家》等数百部(集)影视作品的编剧、总撰稿与撰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鹰奖等奖项。

执行总撰稿周云磊是北师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曾担任《大江入海流》《信仰》《情系人民》《台湾光复》等多部文献纪录片撰稿工作,并任央视《朗读者》节目撰稿、文学编辑。

央视和教育部联合出品,北师大教授担任总撰稿和执行总撰稿,单看这个配置,就知道这部纪录片不简单。

两位老师在广泛调研采访、多方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预定任务。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2

1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__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__小学校长__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__小学校长杜__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村小学教师尤__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___党委书记、局长___说。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3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4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___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___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____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____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___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___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___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__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__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5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事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经过70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的世界上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摄制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聚焦新中国教育事业,以时代线索展开,全面讲述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片将于今晚(11月5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

?教育强国》共4集,每集30分钟,分别是《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立国之本》讲述了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大会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让亿万中国人开始了读书识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整顿调整中小学校、从1952年开始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留学生,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急需的人才……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克服艰难考验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

?强国基业》由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建立学位制度让中国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大规模出国留学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端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开办泽惠更大范围的青年……一系列事件,拉开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教育探索前行的大幕。中国教育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领域的“两基”攻坚,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格局,在世界教育,书写了属于中国的时代传奇。

?春风化雨》则是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讲述着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这也正是《面向未来》中关心的话题,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6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来自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事实相连,是民族精神真正的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怀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是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爱国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下面我介绍一些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人和事: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了卓越的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的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的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为人们所敬仰、尊敬。夏明翰曾说过:“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为之感动。“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去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机关事业服务。人民赋予的光荣职务。努力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美丽的蓝图。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就像我们班是学美容专业的,是服务类行业,属于国家正在发展的的第三产业,因为这个专业在天津刚刚起步不久,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所学的科目有:美容,美甲,,化妆,形象设计,按摩等。美容可以把人的皮肤变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感受美;化妆可以更好的美化人的容貌,让更多的人欣赏美;美甲可以更好的修饰人的手部,让美更上一层楼;按摩可以让人更好的享受,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感受美……不仅如此,在当今社会创新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就像我们所学的化妆里面就有创意妆,也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在校的学生,但我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我们身上的民族精神,不能忘记我们身上背负的使命“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7

小时候,祖国是我手中的纸拼图。我问妈妈:“妈妈,这拼图上画的是什么呀?”妈妈告诉我:“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于是,我从这只“大公鸡”身上,认识了鱼米之乡的江南,了解了万里雪飘的北国,懂得了长江三峡的陡峭与磅礴,知道了草原的广大和辽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屈原、文天祥、岳飞等爱国英雄,古代诗人们也曾留下一首首看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与担当。这种爱国主义文化世代相传,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里。到了近现代,当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中华儿女们更是抛头颅,洒热血,挽救民族危亡。周恩来总理从小便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科学家钱学森抛下金钱名誉回国建设祖国......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如此选择?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

大家还记得那个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叔叔吗?20__年5月29日中午11时10分,他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11时40分左右行驶至锡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江苏境内),突然有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吴斌的腹部,使他的肝脏破裂,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

生死一分钟,他承受着达到生理极限的剧痛,左手却牢牢地抓住方向盘。那一瞬间,他成为24位乘客的守护神。当车上的乘客把他送往医院时,他的肝脏损伤实在太严重,虽然医院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救治,却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吴斌叔叔于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去世,享年48岁。

至今,他的伟大事迹还在传颂,我们向吴斌叔叔致敬!

也许,上帝关闭了你身后的一扇门,但他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亲爱的同学们,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擦亮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热爱生活,为复兴中华而奋斗!还记得那些为祖国夺得伦敦奥运金牌的奥运冠军们吗?他们中有林丹、叶诗文、孙杨、李雪芮等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他们曾为给祖国增光添彩而勤奋地训练,也许,我们可能吃不下这样的苦,但是他们却做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进世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为国增光,从我做起。旧中国贫穷、落后,是毛主席带领全中国人民一起奋斗,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变得繁荣、富强起来。毛主席曾写过一首诗,其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句诗预示了新中国的未来,如今祖国日新月异,20__年,中国发射了一支酒泉载人航天卫星,有三名宇航员跟随卫星去到了神秘莫测的月球,其中还有一位宇航员阿姨,她真了不起!还有我国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下海潜深300米,自持力45天。我十分高兴,我伟大的祖国会有这么大的改变。毛主席的预言实现了。现在,我应该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同学们,赶快行动吧!

教育强国的心得体会篇8

环保,是一个很广泛的主题,那就让我先说说我的环保梦吧!

我长大的梦想是当一名环保车的设计师。因此,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从报纸、新闻和网络上,学习有关环保的知识。在我的探索之下,我渐渐地构想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那就是,我长大了,想设计一种叫做“太阳能水陆车”的环保工具。

那是一种什么车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这种车比现在的车更轻巧、更方便。它不仅可以安全地载人、载物,还可以水陆两栖,只要一下水,四周就会弹出“防水罩”,尾部也会伸出螺旋桨。更重要的是,这种车不是靠人力驱动,而是用太阳能板吸收太阳光转化为能量驱动的。所以,这种车能够节约我们地球上正在慢慢减少的资源,还不会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是不是很环保呢?

再来说说我们共同的环保中国梦吧!

我想,要成就环保中国梦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增强环保意识、爱护环境,那么,我们的家园就会越来越美丽。等到有一天,人们不再随地吐痰,不在乱丢纸屑,不再开着排放废气的小车密密麻麻地拥堵在路上,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就能实现环保中国梦!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不论是大还是小,都要为此付出一切努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每个人的小小梦想汇聚到一起,就能创造出一个伟大、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