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任何人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生活,为了加深我们的经历,就必须学会写心得体会 。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022年4篇,供大家参考。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022年1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内容,是党内教育的一项实践,是继三严三实后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一项措施。作为纪检人,应当积极作为,主动参与、在学习教育中走在其他党员的前列,担当排头兵。
纪检干部作为一名党员,要把 “两学一做”作为提升自己党性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展 “两学一做”主要是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每名纪检干部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只有坚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时刻用党章来武装我们的思想,我们才能时刻恪守纪律红线,把自己的使命和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党性觉悟,言党话,践党事结合起来,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要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学习型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就是要把束之高阁的重新尊崇起来,把疏忽淡漠的重新热络起来,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从而补足精神之钙,牢固理想信念之基。要围绕重点学,围绕党章党规和重要讲话,要原原本本读,逐条逐句学,认认真真悟,让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明标准、明底线、知荣辱、知所止。要创新方式学,针对不同层面党员干部,分类组织学习,提升学习针对性,既要加强正面教育,突出示范引领,又要突出反面典型案例警示作用,引导党员结合当前实际深刻把握系列讲话精神实质,切实夯实思想根基、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三个自信”。
要在抓严抓实上下功夫。抓好“两学一做”教育,要以严字当头,在实处落脚。把握严字这一要义,就是以严的标准、严的要求把中央和各级党委关于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落实到位,把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到位,把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完成到位。及时总结汲取过去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中的经验,严把督导检查关,防止学习教育搞形式、走过场、图应付等不正之风出现。严的学,才能结成实的果。党员干部要把握好学和做的辩证关系,以扎实的学习促实效,自觉把思想和行到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以一名合格党员甚至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岗位上模范践行,在岗位上勇于担当,在岗位上真抓实干。
要在抓常抓细上下功夫。抓好“两学一做”教育,贵在经常,贵在于细。中央明确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所以,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党内日常组织生活制度,把学习教育有机融入其中。一些党组织长期少开展甚至不开展组织活动,党员学习教育欠账很多,所以思想涣散,组织涣散,纪律涣散,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发挥好旗帜作用堡垒作用。党员干部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不能像集中学习教育那样,开始轰轰烈烈,过后“江山依旧”。一风而过的学习很难有实效。“两学一做”,也要久久为功,抓常抓细抓长,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让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在扎实的日常教育中提升,让党员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在日常教育中升华。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022年2
一、坚定一种信仰
信仰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信仰是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远景和远大目标的自觉追求,是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一直让我心醉神迷,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头顶上的星空是指人的信仰,道德律是指内心的秩序,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这两样东西,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之所以有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秘诀就是靠无数共产党员坚定信仰和道德实践取得的,二者缺一不可,互为促进。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对信仰的追求却一脉相承。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仰,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有着超越平凡的力量。共产党人是有追求的,面对十八大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展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愿景,更加需要每个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仰支撑良好的官德,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梦和绿水青山梦就是林业人的信仰,是每个务林人的奋斗目标。
二、坚守两条红线
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信念,做到信党章、信中央、信组织,坚决做到“四个服从”,强化政治担当,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党员干部头脑要清醒、心中有定力,必须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有杆秤,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使纪律真正成为廉洁从政的刚性约束。
三、坚持三种精神
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要勤于学、敏于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022年3
中央决定,今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学习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 伸的重要举措。
一是要发扬善学善思善为之风。
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善于深入思考、善于有效作为,是我 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 途径。这一优良作风启示我们:在当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党员干部践行“两学一做”只有发扬善学善思善为之风、认认真真地善学 善思善为、与时俱进地善学善思善为、持之以恒地善学善思善为,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学一做”入脑入心,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敢于担当重任、提升 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二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三是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四是要发扬求真务实创新之风。
求真务实创新,不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工作作 风,也是一种党性要求,更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这一优良作风启示我们:践行“两学一做”要坚持实事 求是,努力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上下功夫,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 创造性;把求真务实创新要求始终贯穿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主动学习基层的鲜活经验,“干在实处”,争做“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更好地推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接地气、养元气、蓄底气,切实增强自觉践行“两学一做”的实效性和能动性。
五是要发扬艰苦奋斗创业之风。
艰苦奋斗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这一优良作风启示我们:在思想开放、理念多元、生活多样化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 艰苦奋斗创业作风,树立健康的社交观、礼仪观、消费观和事业观,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准则、工作作风、利益观念、精神状态和高尚情操。尤其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创业作风,高扬艰苦奋斗创业旗帜,就能更好地推动“两学 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就一定能够经受住“四大考验”、继续战胜“四大危险”,不断适应新常态、破解新困苦、解决新难题,进一步端正党风、转变政风、重 塑民风。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2022年4
党员干部要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当前重点工作。
二是要以学促干,将学习与精准脱贫、小城镇建设、危房改造、春耕备耕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个带头人'示范引导,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三是以学代训,加强基层党员管理。做实做好'三会一课'、'民主议政日'、'五会五监督'、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全乡上下齐心,共建秀美、幸福、诚信、和谐杨河,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是行动关键。如何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关键看如何做。要通过学习,争做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党员;通过学习,争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说实话,办实事的党员;通过学习,争做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以党章的规程严格要求自己,永葆一名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党员;通过学习,争做严守政治纪律,遵守政治规矩,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党员。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是保障关键。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避免走过场,瞎应付,要将学习落到实处,实现“走心”、“入脑”。要坚持学用结合,达到知行合一;通过扎实学习,实现头脑充实;把握问题关键,力求整改实效;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学习方式可灵活掌握,但也务必保障实效,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勤学习、多动脑、常思考。要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多到基层一线转转,与群众谈心交心,多向党员群众征求建议;善于从具体工作中发现规律性问题,在日常小事中总结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理论知识推动实践工作。防止大而化之、学用“两张皮”,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