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生活有所不同见解,都要及时写好心得,在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有记录心得的经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1
4月24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湖南篇》,以《红色热土谱壮歌 三湘大地闯新路》为题,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报道引发我省老区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热议,大家表示,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三湘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又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新时代,老区人民要延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努力拼搏,奋勇前行,推动革命老区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湖南贡献更多力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排兄村,晨曦微露,翻耕灌溉后的稻田如一面面镜子,云朵倒映在水面,满是诗情画意。丰收的白云贡米、金秋梨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这是央视《走进老区看新貌》中展现的革命老区湘西的一个镜头。
从央视上看到村里的报道,排兄村党支部书记杨卫忠激动地说,排兄村紧靠5a级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地理优势明显。近年来,村里通过精准引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乡村游,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日子越过越舒坦。
“央视的报道,让我们很自豪,因为贫困,我们曾远走他乡打工。如今,30亩炎陵黄桃林,不仅结束了我们漂泊的日子,还让我们的生活变成小康。”炎陵县下村乡坳头村村民肖贵平自豪地说,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在央视的报道中,醴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乡村变美,产业兴旺,令人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醴陵市枫林镇宣传专干蔡思源说,近年来,枫林镇隆兴坳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将耿飚故居打造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并利用村民闲置房源,建设民宿集群。“隆兴坳村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早知道要上电视,就得好好打扮一番。”在央视报道中看到自己,刘菊绒激动之余,流露出“后悔”的神情。她说,现在不比以前,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要和城里的女人一样过得光彩亮丽。”俏皮话刚落,便引来一阵笑声。
刘菊绒是桑植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桑瑞家园的搬迁户。__年来,作为安置点粽叶扶贫车间的首批工人,她不仅实现了“楼上住新家、楼下把活干”的梦想,每年还能拿到四五万元的工资。
“以前的村道是泥巴路,坑洼不平,如今,村道全部硬化,路边种上树木、花草,到处都是风景。”常德市鼎城区草坪镇枫林口村党总支书记刘慧介绍,作为文甲起义策源地,近年来,该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提升文旅、农旅融合质量,老区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2
“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花儿尽情地开吧,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耳边响起老狼的歌曲《想把我唱给你听》,不禁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从一名国企讲解员成长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组工干部、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想把我的感动、我的自豪、我的希望讲给大家听。
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我想把我的幸福与感动讲给你听。
2019年,我顺利通过省考,成为革命老区仙源乡一名乡镇干部。仙源乡属偏远山区乡镇,交通不便。从高楼下城市里到大山里小村庄,从看得见繁华到守得住寂寞,无论是生活环境、办公条件,还是人际交往,甚至是交流沟通上的语言差异都让我有过迷茫和胆怯,有时还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经过一年的成长适应,慢慢地在工作和心态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驻村干部,当收到曾经所驻村“拆三房”对象王大爷为表感谢亲手剥的山栗子时;作为综治办主任,当听到被施工老板拖欠几年工资的上访农民工在协调沟通后收到转账的笑声时;作为帮扶干部,当看到第一书记被山里蚊子叮咬的满脚是包依然坚持上户时,贫困户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时……这些感动与幸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真实和热烈,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作为一名离群众最近的一线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我是一名组工干部,我想把我的自豪与敬仰讲给你听。
根据组织安排,2021年我从乡镇到组织部跟班学习,成为一名组工干部。在从事组织工作以来,“作风严谨”是我听到对组工干部最多的评价……渐渐地,我也更加体会到这个词的意义和分量。从“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工作理念到争当组织工作的“业务通”“活字典”“多面手”的工作目标,我所认识的组工干部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他们弘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他们锤炼“第一等”工作作风,勇创“第一等”工作实绩。选择组织工作,就意味着工作时间将从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这里有紧张的工作、融洽的氛围和重要的责任,组织部的灯一直照亮我前行,我为我是组工干部而自豪,也向所有组织线上辛苦劳动的干部致敬!
我是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想把我的信仰与希望讲给你听。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3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在去年7月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
大屏幕上有两个账本,左侧的这个老账本,记载的是70多年前50多户农民自发捐献物资给浙南游击纵队的情况,上面有草鞋、肉、笋干,合计肉有十斤半等等。能看出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们是有力出力,支援党的革命队伍。
在大屏幕右侧,是一位村会计记了几十年的新账本,里面记载了景宁澄照乡三石村的每一笔收支,这些收支的背后都是中国共产党不忘老区人民,带领人民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故事。
走进老区看新貌,来到丽水景宁的三石村。在村委会的档案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这些年村里各类账目。雷岳舜说,1974年他开始担任三石村会计时,村集体账上的余额只有206.86元。
雷岳舜回忆说,那时候生活苦,村干部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做过不少尝试,种过杨梅、板栗,办过生猪养殖。2005年,浙江正在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借助山地资源,村委决定将茶叶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十年来,三石村的茶叶种植面积从1000多亩增加到了5000多亩。
在这一本本老账本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村里一步步探索茶产业的轨迹。2009年,村委将茶山出租给企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模式。此后,村里又把茶叶品种换成高附加值的白玉仙茶。2010年,村里又投资100多万元,在家门口建起茶青交易市场,筑巢引凤。
到了2021年,村集体账户余额近600万元,其中,村民福利支出合计超过50万元。
如今的三石村,开设了农家书屋、健身房,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越过越红火。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4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5
24日10时,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朱晓英在她的奶茶店里收看央视特别节目《走进老区看新貌》,说起村里的变化,她感受颇深。
_年,朱晓英嫁给村民朱宏辉。婚后不久,她就拉着丈夫回到广东揭阳的娘家生活。“当时太穷了,实在不想留在沙洲。”
当时,村里年轻人很多是这样的想法。近年来,沙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游客络绎不绝,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朱晓英是其中之一。
这两年,朱晓英在村里开了1家奶茶店、3家土特产店,生意越做越红火。“现在除了沙洲,哪儿都不想去!”她动情地说,“搭帮共产党,否则哪有老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革命年代的隆隆炮火,到如今的朵朵烟花,我看到了群众的幸福笑脸,更深切感受到湘赣边革命老区的巨变。”浏阳市大瑶镇党委书记潘定一表示,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大瑶这片热土,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如今,大瑶成为全国花炮及原辅材料集散中心,原辅材料交易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攀升至3.76亿元,地方收入迈上2亿元台阶,经济总量持续领跑浏阳乡镇。
“数字化、智能化陶瓷产业已成为老区醴陵新支柱,年产值700多亿元,产品畅销全球……”央视对醴陵陶瓷产业进行重点报道,让守在电视电脑上看直播的醴陵干群备受鼓舞。醴陵,以前产业落后,百姓生活艰苦。近年来,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传统醴陵陶瓷产业老树发新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有党的坚强领导,醴瓷的未来可期。”醴陵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乡村面貌大变样,我们的生活节节高。”溆浦县北斗溪镇宝山村村民吴刚,看了央视的特别节目激动地说,宝山村地处偏僻,以前交通落后,通讯不畅,村民生活贫困。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村里每天都有变化,修通了公路,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稳定的电,还发展了茶叶产业。“之前在外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现在村里茶厂当技术员,每个月收入超5000元。”吴刚笑着说。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6
与黄土高原相比,陕南的川陕革命老区地处秦巴山区。曾经,那里的人们守着绿水青山却长期过着穷日子,秦巴山区也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眼前,这个正在用手机拍视频的女孩叫沈小燕。清明前后,是她家一年最忙的时候,母亲采茶、父亲制茶、沈小燕负责网上卖茶,全家一天能收入五百多元。
蒋家坪村的茶虽好,但10年前因交通等条件限制发展受挫,也一度成为当地的深度贫困村。
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当地从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改善、茶园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蒋家坪村贫困落后的局面,逐步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和产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村里实施的“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也让沈小燕一家靠着自家的茶园脱贫了。
沈小燕一家现在租住在山上的一处老房子里。在原来5亩茶园的基础上,又新栽了5亩茶。沈小燕也决定留在村子帮父母一起种茶、制茶、卖茶。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安徽省霍山县黑石渡镇为响应新时代乡村发展需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切实改善农村民生,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
聚焦环境整治,打造人民幸福“高地”。
聚焦农旅亮点,打造旅游格局“高地”。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优势产业群,还能让农民从中受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黑石渡镇大力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突出“招大、引强、选优”,重点引进龙头型、链条型、科技型、生态型的新项目,大力扶持发展文旅、民宿、农家乐等三产服务业,重点培育乡村旅游引擎,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及南岳山景区总体规划发展,积极谋划六万寨景区、中华一绝睡美人景点开发,逐步加快推进大林公社药植园、卧龙滩沙滩公园、戴家河田园综合体提质增容,超前规划大黑路、霍英绿色公路、g346等沿线节点景观,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黑石渡乡村旅游新格局。
聚焦商业项目,打造经济发展“高地”。
走进老区看新貌心得体会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