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心得的形成需要时间和实践,唯有坚持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1
白色恐怖的阴霾笼罩着古老而动荡的古都北平,但斗争的烈火已经燃烧起了人们心中的那份爱国情怀。激愤的斗争必将破除寒冷刀剑的阻挠,而这冲天的烈火也会在不尽的斗争中永远地存续。
?青春之歌》围绕着故都北平,以不断的斗争为主线,描绘了一段鼓舞人心的顽强斗争过程,也展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由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最后参与革命的思想变化过程。文章以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引入,以数万人轰轰烈烈的壮烈游行收尾,表现出“革命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文章虽已收尾,但实则并未结束,从激动人心的高潮戛然而止,那六个点的省略号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曲折的斗争,并未就此结束。
我常喜欢在深夜阅读这本书。书中白色恐怖的紧张气氛,斗争中燃烧的烈火,与幽静而漆黑的阅读环境一起,构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有趣氛围。沸腾的热血染红了寒冷白亮的屠刀,斗争的激情打破了白色统治的死一般的恐怖,书中的情节常常使我激荡不已、流连忘返,仿佛自己置身于八十年前的硝烟弥漫的“战争”。长久地沉迷,终归恋恋不舍地离去,才发现时间已经悄无声息地流逝了许多……
?青春之歌》的气氛总是紧张得没有一丝喘息的时间,刚刚从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脱身,来到新的环境,却又一次卷入到了新的斗争之中。即使到最后,斗争达到巅峰之时,紧张的氛围仍未散去:林道静虚弱的身体,徐宁的不幸被捕,江华在演讲完后迅速消失……一切都令人担心,但文章的结尾并未对此作出最终的陈述,正如文章所说:“在激烈的紧张的斗争中,个人的一切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青春之歌》中还有许多与同类书籍截然不同的地方。故事并非荷枪实弹的战斗,也并非以笔为枪展开文字的攻击,而是普及宣传革命意识,唤醒公众的爱国之心,并参与到盛大的游行之中。此外,《青春之歌》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如:革命并不是要参与到战争之中,积极宣传爱国意识同样也是伟大的革命;因革命而壮烈地死固然是光荣的,但更要想方设法地活下来,从而更多地参与革命。
烈火并不会因白色恐怖而止息,反而会更加努力地斗争、拼搏,愈烧愈旺,最终冲破黑暗的阻隔,展现出革命斗争最灿烂绚丽的光辉!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2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那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缩影,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她的成长经历也许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洒下东方红日的缕缕阳光。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似乎不再那么铿锵,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却依旧为青年大学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提供了不竭动力。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b&b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读完此书,思索颇多。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下,革命时期的进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争之中的热情应该值得当代青年大学生共同学习,学习他们的信念,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于是,我不禁想起毛主席对苏联留学生说的那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不仅是嘱托,更是期许,百字不到,却寄托了党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流过扉页的时间总是走得急切,留下那些书、那些人尘封在读者心中细细品味、慢慢沉淀。积淀出青年对自己、对社会的思考,思考那个年代的青年面对动荡的社会投身党的事业是那般的豪情,思考当今青年应该从中汲取的养分,思考摒弃束缚你我的枷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及早做出成绩。怀揣着一份针砭时事的不懈冲劲,敢于在社会的大潮中崭露头角;拥抱着一份美好青春的坚定信念,敢于在未来的挫折中坚强不屈;承载着一份饱含期许的由衷嘱托,敢于在摇摆的抉择中矢志不渝。
看一本“红书”,犹如唱一首“红歌”,时而激动人心,时而感慨万千,时而为之奋起。看完之后才知道那一份按耐不住的兴奋,才知道那一种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灯塔。我是多么想呼唤你、想向身边的你呐喊:“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红书”,一杯别样的茗。茗以品味,书以思考!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3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读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的场景,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主人公林道静,为了反抗“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作品中的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是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在曲折艰难的道路行走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由于她深受异母的侮辱和虐待,因此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回首看看现在,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而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强、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马的坚持。在相同的年龄段,我们的青春却和她的有着极大的差别,她的青春在精神与困苦的洗礼下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
青春是人生必须经过的一段时期,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其一生中特殊的价值,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正值青春的我们正应该无愧于青春的名词,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正是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时期。可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无愧青春呢,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网游的虚幻中,难以自拔;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颓废的酒吧,醉生梦死;有的人把青春献给了懒惰与放弃,忘记理想。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自己的挫折与不顺,只是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来,有的人就如脆弱的玻璃瓶经不起挫折的磨砺。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如此脆弱,又有什么理由沉沦与颓废。青春期的我们有着鸿图之志,但我们的理想却不堪一击,理想的心在几次失败和教训之后就变得软弱与胆怯。玫瑰在破土而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里经受寒冷与寂寞的挑战,才能冲破厚厚的大地,在阳关的照射下茁壮生长,绽放自己的美;雄鹰只有在雏鹰的时候经过无数次的飞翔的尝试,在悬崖上经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之后,才能历练成为展翅遨游在天空的主宰;而上帝也不过是在痛苦而可怕的炼狱中走的最远,历练的时间最长的人。美好的东西只有在经历无数次的锤炼之后才能展现美的一面,我们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断锤炼下才能由普通的石头变成河蚌嘴里发光的珍珠。
国家的昌盛需要我们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珍惜青春,黄金的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而不是在我们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开水中慢慢绽放;把我每天的午夜,聆听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把握每一天的美好,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论暴风雨来的多么猛烈,请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与困难中前行,风吹的猛烈了就展开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面向暴风雨,相信——雨后就会有彩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用理想之火点亮奋斗之灯,用奋斗之灯照亮前进之路,让我们在理想之火与奋斗之灯的指引下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成为时代的主人,将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4
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几乎没有那股“为革命胜利而奉献自我”的冲劲,这股劲在久而久之的安宁中逐渐淡化,甚至将要化为乌烟。惟独从书本或影视中还能有所体会。杨沫的《青春之歌》正是一部充满了奋斗激情的作品。作者以高亢激昂的旋律为爱国知识分子写下的一首青春的赞歌。
这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描绘了当时我国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所走过的道路。塑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卢嘉川、林红、江华等,他们遵照党的指示,领导学生运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他们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小说的结构清晰明了,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展开的,由林道静散发开引出各种人物和事件。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描绘林道静的形象。林道静是林道静是大地主林伯唐强暴佃户姑娘秀妮所生,母亲投河自尽后,小道静受尽了养母的百般虐待。她的出生和她所生活的环境造就了林道静的性格:倔强、富于反抗、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习性。在林道静的体内流着“红血液又有黑血液”。这一性格的双重色彩注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要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为摆脱可怕的鸟笼、可怕的婚姻,为追求自由,道静离家出走,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她因绝望而走向自杀的道路,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然而现实不能把两个没有共同的追求目标的人捆绑在一起,这样只会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道静终究是要摆脱余永泽给她设置的鸟笼的,她向往自由,追求革命。她的内心涌动着滚滚热情,而余永泽在民族危亡之时,名利熏心、整天想着个人幸福。在道静为与余永泽的爱情苦闷时结识了卢嘉川,他引导她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并逐渐投身于火热的斗争。日渐觉醒的林道静发现自己以前“好象个糊涂虫”,也使她进一步看清了余永泽自私、庸俗的真面貌。当余永泽赶走卢嘉川,导致卢被捕,最后牺牲时,林道静终于与他分手了。林道静的这段经历,不仅真实再现了30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路可走的痛苦处境,而且也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反抗是软弱无力的。从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决裂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探求光明人生道路中的又一曲折经历。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
这以后,她经受了一系列血的教训和斗争实践的艰苦磨炼,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尤其是女革命者林红的热情帮助,以及她那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她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是为人民,为革命而奋斗。她看清了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的温情狂热,多愁善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并自觉在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中锻炼自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终于成为英勇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知识青年只有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中,其青春才是最壮丽和辉煌的。
作者通过曲折的情节,细腻地挖掘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林道静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林道静的形象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典型,而且还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刻画了国难当头时走着不同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中有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林道静的引路人卢嘉川、江华和林红;有民族危亡之时,名利熏心、整天想着个人幸福的余永泽;有开始倾向革命,但最终因贪图享乐而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的白丽萍。正是这些与林道静相互映照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立体地反映了“一二·九”运动前后动荡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为进步知识分子谱写了一曲青春的颂歌。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5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或许不为太多人熟知,也或许为很多喜爱那个年代文学的人所熟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的动乱对我们这些处于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是陌生的,它只存在于历史课本的那些冷漠的字里行间,不曾被我们真正地理解与感受过。可是当我真正地读完此书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青春无价的激情,在激荡着热情与追索的岁月中,品读《青春之歌》,不觉倍加感慨。
小说中,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情感历程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了林道静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内心。除了爱情,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对革命的热情也是青春的标记。当青春拥有了爱情与信仰后,便开始渐渐地丰满起来。作为中心人物,林道静代表着那个年代众多女性的经历:逃婚——同居——革命——成熟,看似难以理解的经历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作品中所说,林道静崇拜芭蕾舞之母邓肯,而她对爱情的追求也向那位艺术家靠近:毅然离开深爱她的余永泽,深深地恋上革命青年卢嘉川,将对革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诠释和对卢嘉川的爱融为一体。
?青春之歌》是一曲对青春的礼赞,歌颂那些为民族危亡而顽强奋斗的青年才俊。卢嘉川的身上,最能体现青春的热情与激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青春;江华,机智而又稳重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解读着青春;林道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和成熟,成为一名拥有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和许多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虽与我们同龄,但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值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一跳,他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他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他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他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短暂的,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短暂方才显得它弥足珍贵。青春也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燃烧激情,让青春的火焰永远蔓延下去。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6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_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7
在20世纪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静为逃避腐朽的家庭,独自逃去了北戴河。在那遇见了青年余永泽,两人相识、相伴、生活在一起。同时林道静也结识了许多年轻的爱国青年,他们让林道镜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渐渐的,林道静开始厌恶和余永泽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开始积极参加和爱国青年们组织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行动,远离了自私的余永泽,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后来经过了各种考验,在革命战士们的帮助下,她终于成为了一位坚定、成熟的革命者。
书中令我最为震撼的是卢嘉川被捕后,在监狱中被打断双腿,全身血肉模糊,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时,仍然一点一点的挪动着沉重的身体,想告诉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团队。对于他这样一位将要被反动派处死的死囚来说,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条路。而对于卢嘉川来讲,只要能把消息传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牺牲几个同志,他的脸上就可以浮现出一种安祥的、和谐的,从未有过的微笑了。卢嘉川把信号传递出去后就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这样的宁死不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革命斗士换来的啊!我忽然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我们有的时候在报怨学习累、工作忙,可是这点劳累同革命战士们所遭受的苦难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这本书的作者杨沫与主人公林道静的经历十分相像。她为了躲避家庭,远走他乡念。后来,父亲破产,母亲逼婚,她不愿嫁给汉奸走狗,毅然只身逃走嫁给了“余永泽”,最终像道静一样离开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奋斗的生活。杨沫说过:“革命前的林道静是她自己,革命后的林道静是众多革命者的缩影。这本书里有她自己,也寄托着她的希望。”
书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又一个人的青春。细细品读,意犹未尽,希望大家能够看看这本书,从而思考自己的青春应该如何渡过。
青春之歌的读书心得篇8
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一口气将青春之歌这一书全部读完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静一起,并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对刺骨的寒风,但我却不再像她那样,可以看见中国共产党几个字就像婴儿见了母亲一样感到无比的亲切和伟大,我们听贯了什么“党性”、“原则性”之类的话,对党,也是另一种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静道对党真挚的依赖,像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爱国之情,领略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
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静道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畅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