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读者产生共情的,可以让自己在他人心中有好的印象,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历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表达,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挑战150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一书,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
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
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
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2
通过假期读书活动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各级教育上级部门的方针政策,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二、拼弃旧事,与时俱进拼弃旧事,紧随时代步伐。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都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勇于拼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
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从心底知道老师并没有把他们“看衰”。
教师,只有立足本职,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和牢固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个人在工作上才会有所所为;教师,只有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3
合上《教师的挑战》,书中的讯息和从教以的经历让我感慨颇多,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那一定是——静待花开。
(一)静待花开之倾听
在封面,“教师的挑战”五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醒目的字——“宁静的堂改革”。初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堂改革》感觉怪怪的,堂改革是教师的挑战,我能明白,但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带着疑问,我开始阅读,中第一个关键词——倾听,解答了我的困惑。
倾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藤田先生的堂改革。中有这样一段话:“藤田老师首先着手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为了构筑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藤田先生自身必须做到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她决心把以往大声的说话声降低到“一半的音调”,展开缓慢而沉着的教学”。看到这一段话,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上,很多老师都会戴“小蜜蜂”扩音器,一是因为人多,二是生怕自己的声音不能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教过低年级的老师更有体会,不戴“小蜜蜂”扩音器不足以盖过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板凳声、具声、说话声,这般情况如何“倾听”。这让我想到了两事。第一事,教一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嗓子不舒服,学生出于“体谅”,特别的乖巧,不说小话,认真听,虽然我的声音小,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听。但那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一块不够重视,没能抓住机会让学生继续保持,养成倾听的习惯。第二事,去年上学期,我的扩音器一般都是放在肚子旁,由于怀宝宝,有一次特别激动,我的声音特别大,学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吓到肚子里的宝宝。我就趁机说:那老师以后不用扩音器上了,你们要保持安静,认真听……和我接触过的老师知道我的声音真的很小,但是从那之后,我在班上上很少用扩音器,而孩子们也真的能安静下用心听。这一个实例让我对宁静的堂改革中的“宁静”有了初步理解。
(二)静待花开之尊重
倾听,能够静下心听老师讲,是建立倾听关系的前提,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倾听孩子们的发言,也就是如何在堂上完整的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这和第二个关键词——尊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老师得到自己预期的“理想答案”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对于那些不是标准答案的答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们再想一想,换个更靠谱的同学回答。《教师的挑战》中说倾听儿童的发言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认识该发言是中的哪些话语所触发的;
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
三是,认识该发言同儿童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要去老师在堂上必须转变观念,“任何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理解这句话后,我想确实是这样的:要认可每一位孩子的发言,要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必然有他的价值,这是以前未曾深思过的。经常听到有老师说堂上举手的学生越越少,学生越越不愿意举手发言……我想是不是在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怕发言。在这一个倾听与尊重的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堂的主人。
(三)静待花开之等待
看到中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有关边缘化的学生的描述,在中,小林老师原预计分钟教完的知识点因完全不会的健治说不会,堂上三位同学给他讲解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最后用了20分钟。这种做法我觉得以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不可能完全做到堂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愿意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们解决疑惑。这又让我想到了“静待花开”。印象最深的是教一二年级数学时,有些学生是真的跟不上,能想象二年级时我还教她数手指头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吗。
后我想花开四季,有些花开在春天,有些花开在冬天,就算同一品种的花还有开得早的开得晚的,但不影响他们的盛开。对他们说也一样,需要的是时间,这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反正每个人迟早都会的。语也一样,很难做到真正地以“不懂”的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但是我会给他们更多耐心,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能有所思,有所获。
教书之路路漫漫,堂改革任重道远,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孩子们多一份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相信自己,在时间的荒涯里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每天有所思有所得,静待花开!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4
阅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很受启发。其中最能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一句话是“当孩子通过捣乱或自卑等行为表达目的时,老师需要有觉察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陷入与孩子错误目的的互动中。”
我曾接手一个六年级,在没有任何人和你交接班级情况下,第一个月我都会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在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班级先前的运转模式之后,第二个月,我会开始班级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教育。
班上有一个孩子名叫小文(化名),爱好阅读,让你从外在看,定会认为他很文静,可平日里在班级偶尔对于一些事情,他会爆发高声、很冲动的举止,让您感觉很任性。
记得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突然间大嗓门、自由地出行,我在讲台上静止片刻,他以为我已默许他的言行。在他出去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小声地对我说:“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都知道。”哦,原来同学们和他相处了几年,都知晓他的性格。再这样下去,孩子就会扶不正了,我有责任指导他的行为。
待他回到教室做好之后,我直接在班级说:“小文,在小学,同学和老师了解你,凡事会惯着你。可到了初中,学业课程多,新老师、新同学,没有人会给你特殊优待。我已经关注了你很长时间了,你不能再这样装糊涂下去,你爱好阅读,知书达理,相信你会有规矩意识和集体意识。”
面对我直击不良行为的建设性方法,小文低着头没有支声了。可其他同学的眼神传递给我的信号是“惊呆了”。课下,同学们悄悄告诉我,这些年来,没有老师敢点名批评他。原来如此呀,为帮助小文做最好的自己,我持续性地关注他、鼓励他、指导他。当然,小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记得有一次中午去他家家访。
我11:50从食堂快速吃完中餐,就爬楼返到教室叫小文出校门坐车。下楼梯时,他要我观察他今天与昨天有什么区别?我瞧瞧他的脸没有什么变化,看看他的衣服也没有穿新衣,便摇摇头,说不知道。他告诉我,他昨天掉了一颗牙。他就是这样童真。
上了公交没有并排的空座位,看得出他想和我坐一块儿。随着乘客的下车,他更换了三次座位,只有一站了才和我并排坐着。即使先前不并排,他不管隔空隔人,和我津津有味地谈着玩具、机器人。我感觉他的世界是那么美好。他还告诉我:为了我的到来,妈妈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昨晚还买了零食。他还问我会不会变魔术,我笑而不答,他说回家给我变一个魔术。一路上,他的语气是那样平和,没有课堂的冲动、高声。
到了他住的楼栋,没有电梯,爬到6楼对有7个月身孕的我而言有些困难了,他走得快,但会在6层楼梯口等我。进了家门,他递大白兔奶糖给我吃。我要他赶紧去吃中饭,他很乖巧去厨房吃饭了。我便和孩子妈妈聊了起来,妈妈说:“这些年为了他操碎了心,辞职在家照顾他,还请了家教。前些年,老师们经常打电话来说孩子这个没做好,那个没有做好,还要求我到学校陪读。今年,换了新老师,再也没有接到电话了,我每天紧张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听完妈妈的讲述,我才知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作家长的也是不易。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一贯用教师的指导性方法去育儿,报喜不报忧,才让这样一颗焦灼的家长心有了安心。正如书中所言:“老师必须练习实践,并根据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技巧”。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5
古今多少人,皆言读书是。沉浸书中,你会有感于书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会觉得眼前的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处风景。读书,让自己的视界变宽了,让生命变得丰盈,让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带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了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它从“学习共同体”入手,重新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以每一个鲜活的日本课堂案例为依托,进一步探讨课程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同时引领教师如何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最是书香能致远,每每阅读,便觉得自己的思想更为丰厚,头脑更具睿智,其中的“倾听教学”更是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来了一次宁静的“倾听”盛宴。
一、倾听疑问之音
我们的孩子还很稚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于是千万个为什么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发言,并且善于倾听他们的答案。譬如我在执教《朱鹮飞回来了》这一课,课堂上我从质疑课题导入,问:“会提问的同学是会读书的同学,对于课文的题目,你们有疑问吗?”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老师,朱鹮为什么会飞回来呢?”“老师,朱鹮之前去哪啦?”“老师,朱鹮是一种什么的鸟?”……在孩子们的心中,一切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面对他们的疑问,我仔细倾听,微笑着加以肯定,并一一记在心里。随着教学的进行,有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给予了解答;有的问题我让他们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有的问题我则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寻求答案。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课,教师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仔细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让他们快乐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激起了无限精彩的浪花。
二、倾听争论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异,各具特色,对于一些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上我更喜欢听到孩子的争论之音。譬如我在引导他们如何写关于“核心价值观”的习作,芸说:“应该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来写,比如诚信。”月反驳说:“诚信作文太过普遍,没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则平静地说:“好作文源于生活,‘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孩子们的想法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当他们因为问题在课堂上发生争论时,我却觉得这比什么音乐都动听。对于他们的思考,我认真倾听,及时判断争论的焦点,并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别人的发言,培养他们思维的清晰性、综合性。一堂课因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而变得更加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精彩的课堂。
三、倾听意外之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会影响课堂秩序,有的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多数老师会不予理睬,或加以训斥。其实,学生有时候的插嘴是因为他有感而发,教师若能仔细倾听,及时读懂,对教学也会起一定的帮助。譬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教室一隅忽然传来了一声鸟叫声,惹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定睛一看,原来是明,如果此时直接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批评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举,我说:“明情不自禁地学着黄鹂的叫声,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我想他一定是深刻体会到诗人的那种情怀了……”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也缓和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明也认真地听起了课来。诚如,孩子在课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发,教师则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这意外之音变成动听之音,共同推动课堂的前进。
佐藤学教授曾说过:在学生中培育互相倾听的第一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其实,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倾听也在无意间营造了一个融合、润泽和安全的言说环境,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的关系。这时候的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能够平等地参与讨论交流之中。所以,倾听吧,老师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响亮的,还是轻微的,是自信的,还是胆怯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6
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读完“个体与个体的链接”,我总结一句话:教师以怎样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和低语,这种倾听行为将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实际上,在多人组成的课堂空间中,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
教师用柔和镇定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走近每一位孩子的身边,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一些潜能生逐步的加入到合作学习的大氛围中,一点点的在合作中获得尊重,获得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偶尔关注课堂上的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化的给后进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包括和学生平起平坐,做到共同探究课堂学习),有没有坚持做到?让学习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事,让课堂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平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起相互信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课堂进度,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倾听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各方面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外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不断阅读和思考,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也正是这样,才能熟练的驾驭课堂,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借鉴书中老师的一些教学方式,来关注课堂中的一些孩子,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挑战150的心得体会篇7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书名《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确实是挺吸引我的眼球。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看到“宁静的课堂革命”这几个字,我的内心便不由得充满了疑惑——既然是革命,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吗?在我的理解中,“宁静”和“革命”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带着这些问题,我细细阅读了书本,明白了21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革命,原来也可以静悄悄的!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他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看课、听课、评课、磨课到最后的参与其中,他时而为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着急流汗,时而为八木老师的教学抱怨而感到遗憾,但更多的是为很多老师的进步而高兴!从这本书中不仅认识了佐藤学教授,还收获到了满满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页的从一节课说起,讲的是在滨野老师的课堂上。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魔奇树”。滨野老师让孩子们阅读并讨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滨野老师默默地观察作业中的儿童们,鼓励那些情绪焦虑的儿童“划一条线也行”;从旁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孩子们就开始和旁边的伙伴交头接耳,交换见解。滨野老师见作业可以告一段落,滨野老师就喊停,让孩子们开始交流读后感。佐藤学教授对滨野老师的做法非常满意,称“教师对火候的把握简直恰到好处”。果然孩子们开始个个大胆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直到发言时间快结束了,孩子们还小声地嚷嚷“还有话要说呢”、“老师,再继续下去吧”。看到滨野老师能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表现自己,为每个孩子创设这样一个宽松、想说的学习环境,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新的幼教工作者,我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虽然能为孩子创设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少了像滨野老师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儿童,对需要帮助的儿童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有时候组织集中活动时,在活动中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孩子思考并讨论,但真正让他们讨论的时间还是只有一会儿,并没有完全地让孩子认真思考我抛给他们的问题。孩子在讨论的时间,我没有下去听听他们的交流,听听他们交流得怎样,需不需要我的指导。有的时候,留给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又有点长,讨论完后变成了在讲悄悄话,对时间这个火候的把握很不成熟。请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那几个比较大胆表现自己的孩子来回答问题,而那些胆小、表现力较差的孩子回答问题还是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虽然想要多给那些胆小的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努力引导他们的过程中,尝试过几个失败后还是放弃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的还是很多,要学会关注全体的孩子,特别是表现力较差的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有方法的老师,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