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心得体会范文6篇

时间:2023-04-28 作者:Lonesome 心得体会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及时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对待写体会不够认真,那写出的文字也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遇见心得体会范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6篇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1

如果问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会回答,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的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

最近在读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到它的时候最初是被舒服的装帧设计吸引的,所以决定要看她。很直白易懂,在平实的故事里面倒是的确潜藏着些生活的启示和思考,不像书评家渲染的那样浓烈,但也的确不赖的感觉。

常说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我开始过一种回归地面的生活,我想自己还是喜欢贴着地面,踏实,安全感;

我可以从点点滴滴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开始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优势,不必为短板自卑而不前,也不必为长板自傲而离群索居,人毕竟是群体性的社会动物,要学会在人群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喜悦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困惑和劫难,都请记住:今天的行为决定明天的能力,未来并不是虚无缥缈,而明天的自己绝不会是今天的这个自己!

我想,所谓成熟,应该就是一种淡定和自然——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不拍被别人喜欢,也不怕被别人讨厌,因为,我们只不过就是自己!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2

美玉前阵子来南宁时,送了本书给我《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没看完,先借给面条看了。因为她有心理困扰,正好有朋友建议她看这本书。

她没看完,便建议说:元家族的成员都该看看这本书。

这是一本都市修行的心灵书籍。周末的读书会,我便以此为主题,分享此书心得。

其实这本书对我触动不大,因为我已经过了那种发现内在自我、唤醒心灵觉醒的阶段。当然里面有很多学识可以令我补充新知,完善我的个人系统。

因为没看完这本书,所以我分享的更多是近期我的阅书心得。

一是,有好书,我会尽量推荐给大家;

二是,你是否要接受,随缘。

所谓的“人讲人缘,书讲书缘。”就是这个意思。

这本书对面条小姐的触动大,因为她刚好处在这样一个心灵迷茫的人生阶段,所以恰当的书籍能给她指明灯的作用。所以,书讲机缘,处在不同的人阶段,有不同的人生需求,倾向的书籍就不同。

就我自己及大部分的女性阶段而言:

15-25岁的阶段,一般就是《女友》、《花溪》《瑞丽》《时尚》之类的书籍。25-35岁的阶段,会更喜欢看张爱玲、张小娴、仓央嘉措、纳兰性德等小资书籍,也能静下心来看身心灵修行、养生方面的书籍。35-45岁的阶段,喜欢重读古典名著、喜欢佛禅类书籍,也喜欢疏通知远的历史类书籍。45岁之后,喜欢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易经》《茶经》之类的。

同样的,人讲人缘。往往你认为很好的一本书,很迫切地推荐给别人,别人不一定会采纳,这个时候,授者也要考虑和尊重受者的意见,千万不要勉强人家。

我以前专门和元真研究过这个话题。

好比说,我认为很好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体验、一个课程……推荐给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很希望他们跟我有同样的体验。可是对方不领情,我会觉得失落,觉得可惜和遗憾。

后来和元真探讨,便释然。

对方不领情,那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对方可能没有这个缘分,另一方面,对方的缘分没到。你何必拿自己的缘分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呢?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但凡我向别人推荐好东东时,便不会那么地急切。如同我办这一次读书会,不是要大家都要看这本书,而是,因为我们是长期的朋友,我是希望通过不定期的活动,让我们彼此之间,逐步建立更多沟通上的共识。

而,从受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什么东西,必定是那个东西是好的、对他受益的,所以我们要体晾这份用心和善心。

不管是授者,还是受者,希望你们随缘就好。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3

这几个月来,我发现儿子自信了,我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不会与我对着干,感觉他越来越好带了,而且比以前开心活泼了很多。我发现他的这些变化都是从我看了李雪写的那本《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开始的。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的关系充满了纠结拧巴,我想给他爱和自由,却又被恐惧焦虑抓住,心里想好好爱他,说出口的话却变成了威胁与诅咒。归根结底是因为我自己的状态没有整理好,没有安全感,我自己内心不安宁,有可能还有一点抑郁,不能抱持儿子的任何情绪,看不到也感受不了儿子真实的感觉。

当他说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便批评教育他说家里不是已经有一大堆玩具了吗?还买那么多回去干嘛呀?并且指责他总是把玩具买来之后就堆在家里,不玩了,浪费我的钱。每次一听我这样说,儿子马上变得垂头丧气。有时遇到他特别喜欢的玩具,他便会站在那个玩具旁边,默默的流眼泪,不愿意离开。

面对儿子的眼泪,有时我会非常愤怒,有时也会觉得很难为情,为了摆脱这一窘境,我会拿出杀手锏,对他说:“你再这样,我就把你送到你爸爸那边去。”一听我这样说,儿子便会马上哀求说:“妈妈,不要!”

想当初刚来深圳的时候,我刚刚找到一份工作,压力很大,有时我会把这种焦虑无助的情绪发泄到儿子身上,特别是当他学他爸爸那样撅着嘴的时候,我更是怒不可遏,我会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看,满眼都是怒火。儿子那段时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后悔,心疼他。

儿子经常让我给他买玩具,以前我老是把握不住这个度,总是左右摇摆,有时候觉得应该满足他,让他开心快乐一点;有时候又觉得,这样惯着他,会不会让他以后不知道节制啊!

刚好李雪的这本书里面谈到这个问题,她的观点是要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对于是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看了李雪的这本书我才知道,及时满足孩子欲望的重要性。儿子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向我要钱,看到我去超市买东西,见我拿钱出来他就要,看到售货员找我钱他也要,以前我会拒绝,现在我会给他,他要多少就给多少,然后呢他就存在一个收银柜的玩具里。

有时我去超市买东西,儿子他会主动的说:“妈妈,用我的钱嘛!”从他的收银柜里拿一些钱给我,我向他道谢时他一脸的自豪;有时他也会舍不得,说:“妈妈,我没多少钱了,你还是用你自己的钱买吧!”

现在儿子对于玩具他不会那么强烈地争着吵着要买了,一般他说要买的玩具我也会买给他。李雪在书中说,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于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别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中秋节那天,我问儿子想吃什么,他想了想说,想吃方便面。于是我带他去超市买了一包红烧牛肉面,中秋节那天我们俩就一起吃方便面。我发现偶尔吃一下方便面,其实味道也还不错。现在我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他每天跟我一样睡得很晚,这个问题想要解决,我知道关键在于我自己,我要改变自己熬夜的这个坏习惯,如果我能做到早睡早起的话,他才会改变。

?当我遇到一个人》这本书的作者李雪,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她自己虽然没有生孩子,可是却一语就抓住了母婴关系的本质。童年的亲子关系模式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她的这本书,与传统的育儿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她的这本书是道,其他的育儿书是术,她的这本书真的值得父母一读再读。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4

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本李雪老师的作品《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她真的是直击我的内心。

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先去网上查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书评,褒贬不一的说法让我对这本书更加感兴趣。这本书说的是母婴关系,而我觉得这反映出的问题或者是建议不仅仅是婴儿时期的问题,只要是还在父母监护范围的孩子都适合。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就把小时候的记忆代进去,当我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我自己所接触过的问题学生代入,我觉得毫不违和,甚至完全符合。

这本书紧紧围绕“爱和自由”去写,从孩子的角度去整理所遇到的问题,她跟别的心理学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忽略孩子本身的需要,不单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其中“限制是伪造的爱”,我真的很认同。孩子表现出的行为背后的想法大部分家长是不愿去想的,因为他们觉得作为父母所经历的事足以得出正确的观点,而他们要做的是直接给孩子正确的结论就行,孩子的错误想法是没有必要的。可是这往往忽视了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导致的心理思考过程。

曾经有好几个学生跟我说过他们想要玩游戏,而他们的妈妈总是不让,甚至连手机都不让碰,他们的妈妈越不让孩子玩,孩子就越想玩,这不单单是逆反心理,这是被限制的孩子的正常反映。后来我跟孩子说如果你成绩进步了老师愿意跟你的妈妈谈谈,让他把玩游戏作为奖励。半信半疑的孩子最后还是很兴奋的满口答应,他跟我说他不相信他的妈妈会答应。紧接着,我要求孩子的班主任开了家长会,把情况跟孩子的妈妈做了说明,让妈妈尝试让孩子作为奖励玩游戏,并让妈妈主动亲口告诉孩子。最后孩子的成绩真的有了很大进步,因为他不再在游戏上纠结了,游戏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随着孩子成绩的不断进步,自己主动减少了玩游戏时间,

从事老师这个职业以来,我逐渐发现去辅导班补差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且一个孩子的成绩跟智力的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觉得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我们去关注。也许是信任,也许是关注,也许是共振,也许是鼓励.......当爱和自由同时满足时,这个孩子的进步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5

爱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爱你。——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对此,李雪说: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决定孩子将来能物质丰盛的是心灵,而不是现有的物质条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轻轻一点,即切中要害,直击问题的本质。

想起我小时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不过爸爸妈妈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不会让我等,比如学校要交钱了,妈妈总是第一时间把钱给我让我去交,不会因为暂时没钱给我就让我等着,即使真的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妈妈也是跟我讲清楚的。

好习惯无法培养,换习惯只因匮乏爱。一提到习惯,我就会想到小时候养成了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那时候看西游记特别迷,一次吃饭的时候吃了一两个小时,饭都凉了,并且把碗摔了。

又一次妈妈把刚买的盘子放在柜子里,我就去开柜门玩,玩着玩着把妈妈刚买的盘子都给摔碎了,当时非常害怕,就吓哭了,但是后来妈妈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打我,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什么也没说,看我哭了就抱着我,过一会就去给打扫干净了。

后来,我吃饭的时候并没有只盯着电视看,知道自己应该先吃完饭再看电视,或者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得好好吃饭。

遇见心得体会范文篇6

卷卷刚刚过了两岁的生日。最近我感觉到她已经有了同理心。吃过晚饭后,通常是我和卷卷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会问她是出去玩还是在家玩。这天,她选择在家玩扑克牌。玩了一会儿,我已经给她放了一半的洗澡水了。她突然想出去玩。我同意了。

小区里有个“广场舞天后”,应该是有过舞蹈基础的阿姨,舞姿优美,我也是她的粉丝。

我们出去的时候,恰逢“天后”在教新的舞蹈动作,我便学起来。此时,卷卷跑向旁边的滑滑梯。跑了一段路后,看我没跟上,又停下来等我,嘴里说着“玩滑滑梯”。我便过去跟她说“妈妈想学会儿舞蹈,我们在这里跳舞好不好”。她同意了!

于是我们就继续跳舞,结果抬手时不小心碰到了卷卷,原来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身边了。好在只是轻轻的碰到,我赶紧蹲下来给卷卷道歉,发现她眼里含着泪水,喃喃道“滑滑梯,玩滑滑梯”,很明显的,是压抑了自己玩滑滑梯的欲望。她很爱妈妈,所以选择陪伴妈妈。

最近,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蔓延。这本书的很多观念与我们的“常识”相背:“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缺乏爱”。但值得仔细读读。

幸运的是,从卷卷很小的时候,我就请教过长辈,学习了与《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的类似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满足,尽量不评价孩子(详见: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李松蔚,惭愧,自己有些时候还做不到完全不评价)。所以,即使卷卷偶尔淘气的乱扔东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来,不批评。现在看来,只要多回应孩子,她自然的就培养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长。

读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又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其实只要确认对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决方案——别太伤心了,再买一只。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对小猫的`爱。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悲伤,变得自然平静,或许自己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买一只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