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dopmitopy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让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圆满,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民俗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民俗的心得体会5篇

民俗的心得体会篇1

短短几年间,一个秦岭深处的贫困小县,实现了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一跃成为全省首批旅游示范试点县和全市全域旅游排头兵,年接待游客从2007年的12万人次跃升到16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560万元增长到8.16亿元,分别增长了13.7倍和52倍,旅游业收入占全县 gdp 的49.2%,这就是今天的留坝县!她用脚踏实地、驰而不息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产业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全省旅游发展的奇迹。

探寻奇迹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定位、咬定目标、坚持到底的坚守和跟进是推动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大战略、大旅游、大思维下的苦干和实干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和关键。站在“十三五”开局的关键时刻,我们专程走进留坝,深入探析该县旅游业发展中的示范经验。

国际视野下的“全域旅游”

两座山,一条河,滋养着精致的县城,城内白墙青瓦的小楼依山傍河。如今,走进留坝县,冬季你可在紫柏山滑雪场体验雪国风情,夏季可在水世界畅快游玩;你还可登紫柏山、拜张良庙、体验栈道漂流、穿行最美山村、徜徉格桑花海、

漫步薰衣草庄园……每一处都是群山叠翠,溪水如碧,直叫人流连忘返。而又有谁知道,几年前的留坝却是个几乎没有任何旅游业的贫困山区小县。

几年间,留坝县旅游业的发展跨越了两大阶段。从2008年开始,全县集中人力物力建设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漂流景区,完成紫柏山索道、景区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2011年前后张良庙、紫柏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栈道漂流景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留坝旅游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了以三大景区为核心的观光旅游格局,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完成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敏锐地发现,大秦岭地区自然环境相似,以青山绿水为主的观光型旅游同质化严重。如何突破这一瓶颈?留坝旅游该往哪走?成为了拉开第二阶段旅游发展的首要难题。

为此,以县委书记许秋雯为“班长”的领导班子开始了为留坝县旅游提档升级量身绘制大蓝图的艰苦征程。通过反复与国内顶尖旅游专家对接,最终,规划团队提出将留坝建设成为大秦岭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未来建设成为“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目标。2012年,留坝县《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发展总体规划》《特色城镇概念规划》以及《旅游相关产业规划》《山地度假旅游技术标准》4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规划评审会上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这也是全国首个在国家旅游局通过评审的县级规划。

大规划按照“全域旅游”布局,把整个县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打造。全县以“一心两环三区四带”为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即县城旅游服务和休闲度假中心;“两环”,即县城——武关驿镇——玉皇庙镇——留侯镇旅游环线和县城——武关驿镇——火烧店镇——营盘村旅游环线;“三区”,即张良庙片区、紫柏山片区和栈道漂流片区;“四带”,即营盘村、江口镇、河口村、庙台子村4个乡村旅游示范带。同时,大规划也对各镇的旅游发展方向进行了定位:城关镇为度假新镇、武关驿镇为栈道小镇、马道镇为汉风重镇、留侯镇为养生古镇、火烧店镇为养老村镇、江口镇为红色集镇、青桥驿镇为迎送小镇、玉皇庙镇为自驾山镇。

从大规划不难看出,留坝“全域旅游”是真正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把各镇当作景点来打造的全域覆盖。科学的规划为全县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委统揽模式下的“留坝速度”

冬日的秦岭,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可秦岭深处的紫柏山国际滑雪场里,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每天都有2000多名游客专程从各地赶来,在这里,尽情享受冰雪运动的激情和刺激。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紫柏山国际滑雪场是陕南首家、西北最大的滑雪场,它的建成填补了整个陕南冬季旅游的空白,开业两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500余万元。

让人想不到的是,像紫柏山滑雪场这样繁杂的旅游项目,该县却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并投用。仔细盘点,在留坝县旅游业发展史上,类似的惊人之笔还有很多:用130天在寒冷的冬季建起施工难度巨大的陕南第一条客运索道——紫柏山客运索道,大干60天出色完成张良庙紫柏山创建国家4a景区各项任务,仅用22天顺利通过省级旅游示范县验收,用160天建起陕南首家大型山地水世界主题乐园,用90天建起省内最大山地 cs 镭射基地……

在留坝县,只要大家看准想做、要做的事情,一定会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完成,这被当地干群称为“留坝速度”。而“留坝速度”的支撑者和推动者就是“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战略思想。

翻开留坝县2015年度旅游开发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第一项重点任务“完成营盘闸口石度假小镇建设详规编制”,包抓领导栏是许秋雯。按照“一个旅游重点项目、一名县级包抓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工作机制,从县委书记、县长开始,每名县级领导都要包抓至少一个旅游重点项目,最重最难的任务由主要领导包抓已经是惯例。总投资35亿元的营盘度假小镇目前已提前开工建设,完成了管线地埋、环山自行车慢道、水面景观工程等建设项目。

党委统揽的大旅游开发模式,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推上了更高层次,迅速有效地将各种力量和资源集中到旅游业这一突破口上,形成了全民抓旅游的强大合力。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县累计整合资金7.3亿元,实施旅游重点项目210个,形成了以滑雪场、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水世界为代表的四大核心景区,初步实现了由单一观光游到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体验并重的历史性转变。

“+旅游”思维下的“旅游+”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需要高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并不宽裕的山区小县,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大旅游发展目标的呢?边远山区小县发展旅游的模式到底是什么?该县张良庙紫柏山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亮为我们解开了疑惑:在留坝县有两句话,一句是“百业扶一业”,一句是“一业兴百业旺”,这也就是我们独有的旅游发展思维——“+旅游”和“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中,思维决定成败。如今在留坝县,“ +旅游” 思维已经根植于各级干部的骨髓。县人大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高标准完成了老街旅游街区开发,交通部门按照旅游公路标准想方设法打通了全县旅游大环线,水利部门在河堤建设中不忘精心设计打造各具特色的水面景观……正是在“ +旅 游”思维的引领下,从县级四大班子、县直部门到乡镇,都积极寻找本单位与旅游的结合点,主动从旅游视角思考、谋划、推进工作。大家在旅游与农业、体育、文化等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在农耕文化、民俗体验、研学旅游等业态上不断寻求新突破,研究适合在当地“落地开花”的旅游项目,形成了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农家田园、民俗文化、花谷美景、山地骑行……各色看点玩点精彩不断。

多点开花的全域布局,不仅补齐了“夏季热冬季冷,白天热晚上冷”的短板,还让旅游综合效益加速释放,带来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了“+旅游”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位于留侯镇桃园铺村的土蜂蜜科普示范园集产业、观光、体验为一体,每天前来参观购买蜂蜜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蜂蜜都是联网的,提前预定的买家可以在网上观看产蜜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来实体店看”,该县留侯镇桃园铺村大学生村官张亮就是建立这个示范园的发起者,看好形势的他,去年还与其他年轻人联合成立了“青年创业联盟”,抱团投身农特产品开发和销售,去年一年带动全县网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该县像张亮一样围绕旅游做文章谋发展的群众不在少数。为了让普通百姓都能分享到旅游这块“大蛋糕”,该县牢固树立“让利于民”的理念,先后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特色街区商户经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鼓励群众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养、餐饮和手工艺品生产。据统计,仅2014年全县就新发展农家乐91户、乡村旅馆40家,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4个与旅游最紧密的行业新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分别占新增总数的92.5%和87%,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

此外,该县还在陕南率先提出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扶持建设10家示范店、带动发展个人网店120多家,初步实现了山区特色农产品与外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先后建成全国最大的猪苓种源基地、全国西洋参规范化种植基地、百万筒食用菌生产基地,一举拿下了留坝香菇、木耳、土蜂蜜、西洋参4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0余家以农特产品加工、旅游纪念品开发为主的绿色企业落户留坝,推出西洋参、香菇、土蜂蜜等特色旅游产品40余类,旅游纪念品种类、销售点分别较2010年增长2.2倍、2.1倍,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0.23%。天道酬勤,踏实苦干的留坝人正一步步将留坝打造成省内、国内一流景区。从昔日的贫困小县到如今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度假胜地,从当年的信息不畅到如今的县城和所有景区免费无线 wifi 全覆盖,从过去的藏在深山人未识到成功举办全国首届秦岭山区山地自行车精英邀请赛、全国首届猪苓产业大会、全省首届滑雪大会……留坝正以她独有的姿态一步步走出陕西,走进国际舞台。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更让留坝县成为了全市旅游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相信,随着这种跨越式发展,当地老百姓腰包会越来越鼓、腰杆会越挺越直,这种自豪感,会让每一位留坝人在心里由衷的说一句“我是留坝人,我骄傲!”(李根)

民俗的心得体会篇2

流传千年的耍社火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如今它更蕴含着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但不管社火的意义如何变化,社火守艺人的坚守和传承却始终动人,他们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在传递民间的声音,生生不息,且洪亮如一。

"正月新春社火欢,男女老少乐翻天"。

对于乡村老百姓来说,过年最开心最喜庆的事,就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耍一场社火。这样,年味才能像烧酒一样浓烈火辣,才能烙印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所以,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老家村庄里耍社火的短文,重温和再现了唱秧歌、看社火的那些温暖记忆。现在,我还要再写一点有关我村社火的文字。

我村耍社火,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庙里敬香。

昨天排列停当在庙里敬完家神,社火就浩浩荡荡向邻村——峡儿水村前进了。一路上,春官老爷得走在社火的最前面,两个喝道的童子,就是他的带刀护卫,左右相伴。他们后面就是旗手和太平鼓鼓手。鼓手们边走边敲打,不停的变换鼓点节奏使锣鼓声变得铿锵而富有穿透力,大老远的都可以听到。后面的鼓手一个一个手拿道具挺直腰身摆出各自的架式,以增强社火的观赏性给村庄争光。时间一长,有的人胳膊、腰腿酸痛使不上劲,也可以放下胳膊放松身子歇息一下,但在靠近邻村之前无论如何得打起精神摆开架式的。

社火靠近邻村时,邻村人已经摆好香案和礼品在等候了!

社火进村后,邻村人鸣炮接应,村庄的社火头和其他人满面春风迎了上来。然后,社火再围绕邻村的村庄转一圈为家家户户祈福求平安,最后在鞭炮声和观众的掌声中声中,来到广场上表演节目。

就这样,在喜庆吉祥的大年里,社火游走于四邻八村之间,传递着节日的祝福和问候把乡村的春节推向高潮,演绎着一个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元宵节这天,社火不去其他村子拜年,而是敲锣打鼓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在我们村内外绕几圈,传递新年喜气驱邪避灾保佑村庄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到了晚上,人们早早就来到了耍社火的地方,有些人已经急不可耐了,穿戴整齐,等其他人的到来。舞龙把社火推向了高潮,呐喊声,烟花爆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到了十六,新年落下了帷幕,社火也该歇马息鼓"卸将"了。

多少年了,当年家乡社火的印象一直烙印在我的心头,让我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如今,村庄在不断地老去,当年耍社火的芦万春、姚开龙等酷爱社火的老人都先后作古,安息在村庄的土地里。随着打工潮的不断高涨,村庄的青壮年大多出去务工,越来越多的土地走向荒芜,老家村庄的社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那些"戏箱"也不知堆在哪个角落积满灰尘散发着霉味呢?

社火差点在我老家的村庄消失,也在周围的一些村庄消失,社火也正在楼群商铺的挤压下逐渐地消失,这算不算是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胜利和成果呢?每一项艺术活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不同的工序和细节组成,时间、人力…稍有欠缺或不足都会影响艺术最后的呈现效果。看似细微的偏差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可能会与事先想象的成效完全不同。做事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过年就得耍社火,耍社火才是过年,社火是我们乡村春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如彩虹般绚烂夺目,在农村民俗文化中风采奕奕让人依恋。所以,乡村社火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叙写,更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乡村社火不应该只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一种现实的风景。

我相信,乡村社火会有回归和发展的春天,会让我们的春节更加热闹更加气象万千!

民俗的心得体会篇3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是所有中华儿女最为期盼的节日。2023年1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一路“统”行小队来到位于市南区太平路19号的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即青岛天后宫。这里正在举办“天后宫里过大年——2023青岛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队员们逛庙会,赏民俗,感受浓浓年味。

参观文化庙会,体验民俗工艺

天后宫院内热闹非凡,一个个红色的帐篷上挂满了灯笼、中国结等喜庆装饰。根据导引牌指示,队员们了解到,本次庙会设置了中国民间民俗剪纸、钩针编织、糖画、面塑、布艺、糖球、棉花糖、金属丝编制工艺八个民俗工艺体验活动,并可免费体验制作过程。不少市民直接动手参与制作。

图为小朋友体验民俗剪纸

队员们依次到各个摊位参观并体验制作。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剪纸艺人手指如蝴蝶般灵巧飞舞,剪刀穿梭,红纸在指尖翻飞,不消一会儿,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吹糖人的摊位上,手艺人从容地取下一块糖,吹一吹,捏一捏,变戏法似的,一个可爱的小兔子便吹了出来。画糖画的手持糖勺灵巧移动,不到一会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肖图。小朋友们舍不得吃,拿在手里,糖色晶莹剔透,呈漂亮的琥珀色,镀了一层金色的阳光。面塑匠人取下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面团,捏成各种形状,再粘连起来,用各式工具点上眼睛、鼻子、嘴巴,面团一下子活了起来,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神气活现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布艺摊位前,手艺人将各色碎布进行剪裁、缝纫,给人物穿上新衣,打扮地漂漂亮亮。工艺品精工巧制,独具匠心,于朴实中带着精巧,颜色鲜艳,形象讨喜,让人爱不释手。小孩子们手里拿着、嘴里吃着棉花糖、糖葫芦,白嫩嫩的脸颊上也沾了一些,从内而外散发出快乐的气息,孩子们真挚的笑脸给冬日增添了一丝温暖。红彤彤的山楂去壳,上签,再裹一层金色的糖衣,吃到嘴里酸酸甜甜,特别开胃,散发着香气,在冬日暖阳下异常好看。

图为通过面塑技艺制作的小兔子

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大开眼界,惊叹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在民间艺人的手中竟能焕发出如此炫目的光彩。在实际操作环节中,队员们略显笨拙的动作和艺人们娴熟的技艺形成了鲜明对比。队员们表示,看着容易上手难,这些民间技艺具体做起来,还真是不简单,民间艺人们一定是经过了成千上百次的锤炼和打磨,才能完成得毫不费力。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糖画的制作过程

通过交谈,队员们还了解到,来参观的市民都可以免费领取“瑞兔呈祥·民俗活动闹新春”打卡护照,凭借八个庙会民俗体验项目的通关印章就可以兑换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创幸运盒子。队员们热情参与其中,逐个体验了八个民俗手工项目,兑换了打卡护照和文创幸运盒子。看着大红“护照”上可爱的小兔子以及幸运盒子上青岛各景点的美丽景致,队员们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充分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高擎精神炬火,弘扬民俗文化

在热闹的庙会中,队员们体会到春节喜庆祥和的氛围,亲自体验了许多之前不熟悉的民俗手工艺项目,收获满满。队长马欣妍说:“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广阔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民俗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技艺,是历经岁月冲刷大浪淘沙留下的珍宝,值得深入了解并应该被更多人熟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队员们表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后宫之行已经告一段落,但弘扬民俗文化一直在路上,今后一路“统”行小队将继续探访传统文化之美,为文化传承尽青年的一份力量。

民俗的心得体会篇4

关于社火的考证

​春节耍社火是风俗,全国各地皆有。社是非常古老的一种社会组织,示字旁,表明与祭祀有关,土,就是土地,也是土地神,后来演变为社稷之神,一个方神的辖区就叫社。火就是火把,后来演变为灯火。社火从本原意义上来说,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丰收之后祭祀土地神、农神的一种仪式。可以推想,这种仪式的起源应该在原始社会,农耕文明形成之初。

​但是,任何能够世代流传的事物,必然会叠加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内容,社火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织形式来源于战争。社火其实是古代行军打仗,布阵战斗的演练。耍社火在秦安的大多地方又称“耍故事”,故是过去,故事就是历代之事,战争是遗留在人们集体无意识中的最深刻的信息。社火的演练其实是对历代战争的一次次回忆。在秦安北乡古老的社火活动中,其仪仗队中旗手在前,然后有吹号角者,有牛角号,小号等,其音苍凉悠远,击鼓如战斗。社火出庄,首先要发牌,相当于古代的下战表,接社火的村庄中有“探马”等,相当于战争中的侦察兵。社火进庄后,要到官场中行香,又称“盘香”,按照一定的阵法行进。可惜今日许多环节已省略不用。

​古人蔓数长得很,不可细究,传统文化,毕竟到湮没之时,不复振矣,有心者可细考,存于文字可也。

​作者简介:

李雁彬,生于70年代,甘肃秦安人,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喜欢诗歌写作,有诗歌、散文发于多家报刊和诗歌选本。

民俗的心得体会篇5

留坝一角

陕西留坝小县城被四面绿水青山包围其中。白天,林间树下凉风习习,夜晚,厚被遮身入睡。错落有致的民宿分布于各个角落。几栋名为“院子”的雅致民宿依山而建,躺在床上可望山望月。城中保存完好的一条老街是农户闲置的旧房旧院,经简单改造统一由政府管理运营。行走在百年历史的石板路上,抬头隐约见山,两边商铺、饭馆、书店、咖啡屋门庭若市。到了傍晚,老街的宫灯映照出闲适、缓慢的生活节奏。

一场阵雨后的留坝广场愈发绿意盎然。沿河右岸穿行在林荫下,但见中心广场市民们在悠闲自在地散步,老年人有说有笑,大妈大婶舞影悦动,中学生投篮抢球,这些活态场景就像一幅幅市井画。

一座叫“大房子”的小瓦顶简易放映室出现在眼前:它是上世纪80年代翻修过的县城唯一的影剧院,却曾经是留坝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地。我拿着沿用至今的飘着墨香的草纸入场票走进影院,两边墙壁上贴着英雄人物的黑白彩色电影海报,各式大小褪色的放映机、老胶片和发旧的发电机摆放在小放映室,如今不定期为游客播放老故事片。在传承历史的同时,留坝人自己打造的民俗歌舞剧《爱在山水间》讲述了一段诙谐又温馨的留坝本土爱情故事,给到此休闲避暑的游客以美的享受。

县委书记许秋雯说,留坝旅游业的发展为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县里依托“天然氧吧”“绿色宝库”和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紫柏山空中草原、古栈道漂流,筑牢了留坝人的自信。(本报记者 赵树宴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8月09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