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8-24 作者:Fallinlove 心得体会

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虽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五四精神使不朽的。尽管已经时过境迁,但是五四精神的生命之树没有随着时间而枯萎,反而更加茁壮。那些爱国志士的呼唤和呐喊还仿佛萦绕在脑海、在耳畔回响。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五四以后一代代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爱国主义更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在国家危难之际,爱国青年为救亡图存,奋不顾身,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的重大力量和源泉。

我们是当代的青年,是祖国新的建设者,承载者祖国的希望,我们不但应该铭记五四精神更应该弘扬五四精神,尤其是五四精神中的爱国精神。那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传承了爱国精神?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了国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就有可能再次沦为亡国奴。一个爱国的青年应该铭记国耻,不能忘记昔日的爱国烈士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无情的子弹也没能扑灭他们的爱国热情!

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国家的自救,也可以理解为对科学进步的追求。做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怀着崇高的理想,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实现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学习作为重中之重。但是更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下,德在青年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具有德行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之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更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性。

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三,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第三,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第四,注重团队合作。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运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字只有四个,简单的说来就是沟通、信任、团结、协作、配合、互相帮助。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个人只有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才能得到提高,体会到工作的愉快,幼儿园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与老师的合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集体荣誉为前提,做好每一项工作。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在我的人生中,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将作为教师的美德继续下去,让自己在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近日,学校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学片《师德启思录》中的第七集《廉洁从教,以身作则》。我看了以后,感慨颇多,心境很不平静,异常是胡安梅、包全杰等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湖北山区的胡安梅教师,她在父亲病逝后,继承父亲的遗愿,义无返顾地当上了民办教师。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风的土房中,没有条件改善生活。她虽然家境贫寒,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我极少的工资捐献出来,为学生交学费、买书本。长期以来,她有无数机会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挣钱,可是她舍不得孩子们,她不想让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辍学,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角落,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课,用一片赤诚之心换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我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下一代。

当全国各地的达三万多元的捐款寄来后,胡安梅没有只想到自我脱贫,而是毅然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乡教育站,设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奖励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教师们。

全国优秀师德标兵、辽宁丹东凤城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从教几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进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改善办学条件,把一所普通小学建设成享誉八方的示范学校;他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地培养出了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把自我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包全杰同志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敬仰,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胡安梅,包全杰等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我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我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始终牢记服务脱贫攻坚重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扶贫,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不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受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时间更加紧迫。组织部门作为党委重要职能部门,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政治使命和重要职责贯穿于工作全过程,积极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段峥嵘岁月,化为起伏变化错落的历史光影,如风景在身边闪动。

当帝国主义敲碎了千年的美梦,当封建主义榨干了人民的血汗,大地的胸膛里传来了一个民族的呻吟。十月的思潮翻涌而至,于是你率先举起了救国屈辱的旗帜,发出了“还我青岛,还我中华”的呐喊。历史的舞台从此宽阔,民族的命运从此改写。

你以无悔的青春翻开了时代的篇章,你以无悔的青春塑造了不屈的历史,你以无悔的青春传承了闪亮的五四精神。

青春,是一曲动人的旋律。无悔,是因为它歌唱祖国,歌唱信念,歌唱理想,歌唱自由。

五四青年,当你的事迹镌刻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丰碑上,就注定了责任与使命的代代传承。

我以为青春易逝,循望它的踪迹,革命年代,它在战场上的鲜血里流淌,和平年代,它在开拓创新的事业中飞扬。原来青春不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准备奉献的青春。

是谁在祖国的边疆上坚定的驻守?是谁在雪灾中修路扫雪,维持治安,日以继夜?是谁在汶川地震中不顾生命安全向受灾的同胞伸出援手?在那些晃动的身影中,我看到闪亮的青春。这些,不正是五四精神的缩影吗?不求扬名,只为奉献。

成长的道路或许曲折,但我们用博大来释怀忧愁,用无私来获取快乐。信念是青春的指路灯,理想是青春的导航标。

没有信念的青春是迷茫的,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空虚的,没有奋斗的青春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当代的青年人,理应承担起振兴兴祖国,繁荣民族的职责,而唯有充实的自己,才能贡献更有价值的青春。所以一腔热血不是纸上空谈,行动,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

人生的五月,我们乘风破浪,人生的五月,我们展翅翱翔。我用青春描绘时代的画卷,我用青春唱响时代的旋律,我用青春扬起时代的风帆。奉献,是我无悔的青春。

探索基础设施与脱贫成果之“合”,激发深化改革之“源”。农业结构调整优化需要持续性、长效化改革,深化区域合作定点扶贫在取得决定性成就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产业基础薄弱、项目同质化同构化、就业不稳定等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多措并举巩固成果至关重要。

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牢固树立城乡普惠性发展理念,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村级公路、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设施设备提档升级。要“定岗、定责、定标、定人”实施“最后一公里”专项治理,建立长短结合和标本兼治体制机制,稳住农业生产经济“基本盘”,驰而不息抓好贫困地区“双基”建设,集中资源、强化保障,为“底盘稳、成果牢”目标任务积累经验。

探索致富本领与脱贫红利之“合”,夯实农民主体之“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精准划分扶贫群体应保尽保,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强化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关键,决不能“一兜了之”“一分了之”。对于欠发达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地区,要在释放脱贫红利的基础上探索“富带弱、大帮小”协作机制,切实解决体量“大而不强”、品种“多而不优”共性个性问题,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