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感受获得实时的记录,我们一定要认真写心得体会,为了让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进步,一定要认真写心得体会,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闽台文化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闽台文化心得体会篇1
一、正心正念、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意义
学习要有目的性,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内在需要,更是成长进步的现实需要。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的需要。人欲立于世,修身第一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着关于修身做人的诸多典故名言。既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与人为善和自我加压,又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劝善之言、戒恶之语,更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蕴含的知足常乐、参透舍得的人生哲理。这些古代先贤修身做人的智慧,无疑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修好身、做好人、做好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睿智工作的需要。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规矩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敢担当,又要有敬畏,做好该做之事,不做生事之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唯有做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才能时刻谨慎、处处留心,避免走错路、办错事;透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立志笃行、勤政奋进思想,唯有立定志向、砥砺前行,才能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胜以成大胜。这些传统典籍中关于工作原则、技巧和方法的箴言警句,至今读来仍然十分受用。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和谐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门艺术,同样需要智慧。关于生活的智慧,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既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醒,告诫我们要远离奢靡享受、过好简单生活,注重防微杜渐,谨防生活陷阱;又有“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启迪,启发我们“生活处处是学问”,要静心、安心、细心,善于分析情况问题、理清复杂关系,做好生活中的智者;更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劝导,规劝我们要勤字为先、安贫乐道,秉持好精神上的追求,不畏惧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且行且看、顺其自然。
二、找准方向、聚焦重点,准确把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内涵
学习要有方向性,把握学习的侧重点,才能增强学习的方向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十分广博,想要学深、学透、学精并非易事。唯有充分聚焦本质、牢牢把握内涵,知道应该学习什么、钻研什么,才能确保在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中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所成。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聚焦经典著作。经典著作的经典之处,除了体现在从古至今的口口相传、交口称赞之外,更体现在其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至真至理。所以,加强传统文化修养,首先要聚焦经典著作。相传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虚张夸大之意,但仍可见《论语》在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作为儒家最经典的九部著作,四书五经必然是领导干部要关注和阅读的重点。除此之外,诸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典籍,对于我们纵观历朝更迭兴替、把握从政治世规律,也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关注人物。注重人物著作体系研究,是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提醒我们在聚焦经典著作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关注人物,以便于系统把握某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核心、观点体系和著作文章,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了解、观点的把握和思想的认同。例如,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儒学体系,以及王阳明“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都是领导干部要关注和学习的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逐渐深入和逐渐拓宽。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收集散篇独文。通过阅读古籍可以发现,不少历史人物留存于世的经典著作并不多,甚至有的只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注重对经典文章和只言片语的收集。例如《朱子家训》全文仅634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其中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观点,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这也正是《朱子家训》能够成为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和家教名著的重要原因。
三、掌握方法、精进笃行,灵活运用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方式方法
学习要有方法性,掌握学习的小技巧,才能增强学习的方法性。领导干部本身业务繁忙、时间有限,加之传统文化学习更多地要靠自觉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靠业余时间、用技巧方法来不断学习和加深理解。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韧”字。朱熹有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同样要注重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特别是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典籍,更要耐住性子、反复研读,必要时可以参考白话文翻译来进行理解,但一定要对照文言文原文反复研读,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广”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出自北宋水利专家刘彝之口。所谓读书要“广”,就是要广泛阅读、广泛涉猎,特别是针对当前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趋势,更要注重利用碎片化时间广泛阅读,不断拓展知识的范围和广度。提倡“广”字,绝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及时进行补充性和拓展性阅读,增强阅读的厚重感。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行”字。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实践应用。从较浅层次而言,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公文写作和日记撰写中的句子引用上。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深入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增强思想认同感,用以指导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观念观点融入思想、化作行为,以此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闽台文化心得体会篇2
清明节然而一个踏青的节日,春天已经完全的来到身边了,清明节也然而一个缅怀先辈的节日,先辈已逝,年华正流。人生能有几回梦?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我已无力去憧憬。在鳞次栉比中遨游,我已无心迷恋。又然而一年清明时,燃烛,仰拜,在香烛的淡淡香气中,我感觉我已悟到了什么。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那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然而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然而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然而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此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然而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那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此时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闽台文化心得体会篇3
清明节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地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句号。”就这样,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地封建庸俗之风仍影响着一些人句号。在城市,且不说有地人当街焚香、烧冥币纸人民币污染环境,就是焚烧地祭奠纸品也“现代”得离谱:纸糊地扑克、麻将、冰箱、彩电、汽车、别墅、纸制地“女”等等应有尽有句号。这些东西把现代物欲享受与封建迷信色彩搅跟到一起,让纯朴地情思变得怪异句号。在山区,人们在祭扫先人墓时随意点火,导致火灾,使山林受损,环境被破坏句号。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扫墓地初衷,使清明节变得并不“清明”句号。
纪念已逝亲人,关键在心意句号。良好业绩,家庭跟睦,才是对已逝亲人地比别的都好最好告慰句号。时代变了,扫墓地方法应当更文明句号。清明扫墓要采取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地祭祀方法,让人们祭拜祖先地传统习俗跟善良愿望能以更加环保、自然地方法得到充分表达句号。目前,网上扫墓、音乐祭扫、鲜花悼念、植树寄哀思等无污染、无危害地文明祭祀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句号。结合当前开展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每一个人都应“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文明祭祖,破除迷信,继承中华民族地传统美德,做一位新时期地文明市民句号。
闽台文化心得体会篇4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就是学会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人类。每个人出生在家乡故土,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成长,他都应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都应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长大后要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和人民。由孝道推衍开去,一个正直的人,还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扶贫济困,除恶扬善,让世界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真诚、善良和美好,让人们都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之中。这就是大忠大孝,这就是孝行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
闽台文化心得体会篇5
有不少人会吟诵那一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回答、能真正地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
孝,不分贵贱,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应该有“孝”。不管你是一个亿万大富翁,还是一个普通工人,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孝,不分地域,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应该有“孝”。不管你是一个海外游子,身在国外,还是一个居住在父母身边的人,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孝,不分年龄,只要你是一个儿女,你应该有“孝”。不管你只是一个小学生,还是已到中年,你都必须向养育你的人尽到你应该尽的孝。
“敬”又是什么呢?一声“敬礼”的指令?一种“敬佩”的心情?还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尊敬”的礼仪习惯?
“敬”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表达:见到爷爷奶奶,对他们说一声:“爷爷好!奶奶好!”;家里来了老人,帮他们倒一杯水;到爷爷奶奶家里去,主动帮他们干干活……这些都是“敬”。
父母对我们的爱从我们出生,一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从三、四岁时追着给我们喂饭;到刚入学时挽着我们的手送进校园;再到五、六年级天天督促我们学习,他们的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从婴儿成长为儿童;再变成青少年;到成人……他们永远都不会抛弃我们,会永远永远的爱护我们。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当他们离世时,最舍不下的是我们。
不仅仅是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守护神。我们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在奶奶的夜曲里安心入梦;在外公的励志故事里学会坚强;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这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爱!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如此孝敬之情,更何况我们呢?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而我们对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爱呢?
孝亲敬老不只是长辈病时端汤送药,不只是对长辈金钱上的回赠。而是发自内心的深处真挚的感恩与尊敬。因此,孝亲敬老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便能便打出你那满心的感恩与尊敬。
孝亲敬老,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