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袁隆平作文3篇

时间:2022-05-22 作者:Anonyme 宣传标语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袁隆平院士已经逝世一周年了,大家对他的敬意仍然不曾消减,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袁隆平作文3篇,提供参考,快来看看吧!

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袁隆平作文3篇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

袁隆平爷爷

在湖南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时间真快啊,转眼,袁爷爷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里,我们常常在梦里,想起袁爷爷说过的话——

您曾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您曾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您在给妈妈的信里,曾深情地写道: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今天啊,您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作为后辈——

我们,见证着您的禾下乘凉梦,一点点成真;

我们,看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得饱饱的,不再为饥饿担忧;

我们,总是想起您那句充满爱意的箴言: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爷爷,您看啊,稻子又熟了,我们每天都谨遵您的嘱咐好好吃饭,

我们,想您了。

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他的名字都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年少的他就对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1953年,农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在那里,他看到了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大饥荒。

这景象,他不忍看,他忍不住难过,这促使他下定决心为中国人解决饥荒问题。

研究过程中,袁隆平将水稻视为自己的孩子,每天在日头下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终于,在1970年,他和团队发现了一株名为“野败”的野生稻,并将它作为杂交水稻的母本,于1974年成功培育出了中国首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大大提升了水稻产量,并逐步建立完善了杂交水稻育种体系!

2019年9月,袁爷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感动中国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袁爷爷,您的贡献,我们不能忘,更不敢忘!

生命的最后时光

还在挂念水稻

许是天妒英才罢,在为水稻做出卓著贡献的同时,衰老和疾病也在侵袭着这位伟大的老人。

袁爷爷有心脏病和高血压,这导致他不得不经常住院,有一次,他甚至一连住了21天院;他的视力逐渐减弱,甚至戴眼镜都很难起到作用;他嗓音嘶哑,一句话说到最后总会没气;他频繁吸氧、喝药,时常躺在一个可以把他干瘦的身躯完全包裹住的按摩椅里。

但即使如此,在袁爷爷9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亲力亲为,亲自考察杂交水稻育种基地。

2021年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袁爷爷查看水稻长势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进而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袁爷爷转入医院治疗,仅仅一个半月后,便与我们天人永隔。

然而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袁爷爷仍关心着水稻的生长,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袁爷爷曾悉心描述过他的“禾下乘凉梦”,那一次他激动地描绘着:

“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

穗子有扫帚那么长,

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如今

袁爷爷离开我们一年了

而您的“禾下乘凉梦”早已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能一日三餐、不再挨饿

我们每一天都会好好吃饭、认真生活

您,看到了吗?

芒种刚过

今天,田里稻花又飘香了

而我们,想您了

袁隆平作文1

他们到底跋涉过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背负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

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水稻,讲中文后会自动翻译,人们称这是“袁氏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音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人敬佩!

2020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十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

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无言付出的科学家。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

袁隆平作文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袁隆平作文3

袁隆平是谁?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30年出生,今年已是九十岁高龄了,现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袁隆平自幼就有一个当“农民”的梦想。

袁隆平小时候,他的父亲曾把家里人聚焦在一起,问他们有什么梦想。当时,袁隆平的父亲在政府工作,他希望袁隆平也能同他一样,在政府部门工作。袁隆平的表弟、表姐们都说自己想在政府工作,但袁隆平却望向田野:那里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田野中,一位农夫正辛勤地耕耘。袁隆平见了这一幕,顿了一下,说:“我要当农民!”这句话逗得所有人哈哈大笑。几年后,袁隆平报考了农业大学。他的父亲在他临走前失望地说:“别人都是望子成龙,而我却是望子成农啊!”袁隆平听了,十分伤感,但向往“农门”却坚定不移!

几年后,袁隆平大学毕业了。

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某一天,袁隆平正在一片实验田边走着。突然,他发现,有一株水稻长势旺盛,结了许多颗粒饱满的稻穗。第二年,袁隆平将这株水稻的后代播种下去,长势却有的高,有的低。袁隆平十分好奇,便大量阅读资料,发现这符合西方“分离学说”,而那株高产水稻,正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这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成了实验的开始。在此之前,美国和日本的两位专家也曾发现过这种现象,也曾做过这种实验,但最终都失败了。有人劝袁隆平:“那么多外国的科学家都失败了,你怎么可能顺利成功呢?”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坚持。

杂交水稻需要“雄性不育株”做“种子选手”,但这类水稻却十分罕见。于是,袁隆平顶着炎炎烈日,在水稻田里苦苦寻找。但不知怎么,多少年过去了,一直都无法如愿。几年后,一场地震毁了所有的实验品。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隆平想到,他只有用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几年后,他的团队有海南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水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败”。这株水稻成了实验的转折点,几年后,“南优3号”杂交水稻被培育出来了。

之后,袁隆平又培育出了“两性稻”、“海水稻”和“沙漠稻”等品种。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在2014年,袁隆平被政府授予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为了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耗费了自己几十年的青春。因此,我们要为他鼓掌,为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