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表示为了有效遏制网暴事件的频发,应该加大网络暴力处罚力度,对此,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建议加大网络暴力处罚力度,对情节严重的提起公诉,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3月3日消息:据新京报报道,2022年全国两会将于 2022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提出建议称,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呈日趋上升的势态,但是在遏制和打击网络暴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此,李东生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国家要完善网络暴力的相关司法解释,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
第二,加大对网络暴力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将情节严重的网络暴力纳入公诉;
第三,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权限,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有效提升网络暴力应对的效率。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强调,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同时,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应当文明健康使用网络,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用户协议约定,切实履行相应义务,在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形式参与网络活动时,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得发布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违法信息,防范和抵制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不良信息。
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