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来了!夏季防暑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7 作者:Surplus 其他文案

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高温天气一直在持续着,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相关资讯,以供参考。

三伏天来了!夏季防暑心得体会

2022三伏日历,来了!

俗语说“热在三伏”

伏,指天气太热

宜伏不宜动之意

从夏至开始

小暑和大暑之间的日子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①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②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③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2022三伏天共有40天。今年的初伏(也叫头伏)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一般来说,“三伏”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这一时节,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要如何避免高温中暑?

三伏天要怎么养生?

中暑要怎么办?

收藏这份

“三伏天”必备指南

↓↓↓

快速了解湿气类型,对症下药!

近日广州持续降雨,让不少人感觉身体沉重、周身不适。

祛湿是这一时期的养生重点,而不同的湿气类型,需要不同的祛湿食疗方案,方可辨证应对。

你有湿气重吗?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对湿气是很敏感的,湿气重的症状从头到脚都会表现出来。大家观察一下,最近自己有以下这些表现吗?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的?

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水,长期居住在岭南湿地,我们身体更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湿邪开始由皮肤浸入,接着浸入肌肉、关节,最后浸入内脏。

我们身体里面,有两个管理着“水分”的脏器,一个是“肾”,一个是“脾”。脾主运化,它会负责把水分运送到身体内;身体血液中的部分水分,又经过肾脏,排出体外。脾和肾功能减弱了,都会导致水分聚集,排不出体外,和脂肪混合在一起,变成所谓的“湿气”。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一部分人是天生的肾处理水的能力差,所以湿气重;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后天的一些不良习惯导致了脾虚,表现出湿气重。比如:饮食偏好肥甘厚味、油腻、重口味、寒凉生冷的东西,便不利于脾胃消化吸收。

其次,当人体运动时候,脾脏各种水液代谢至全身各处,气血循环畅顺,人体一身轻松。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运动,肾脏、脾脏里面的水液湿气无法新陈代谢,那么湿气就容易堵在体内,一身沉重。

除此之外,贪凉,吹冷空调、熬夜等也都会导致湿气重。

湿气的三种类型

湿气分为寒湿、痰湿、湿热。

寒湿患者,总体的体质偏于寒性,平时怕冷畏寒、关节遇寒者痛,饮食寒则会腹痛腹泻;

痰湿患者,“肥人多痰湿”,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头晕沉沉的,肢体不爽利,疲乏倦怠、大便黏滞等症状;

湿热患者,整体体质偏于热性,口干口苦,心烦、火气重,面部油光、脘腹胀满、大便排便不畅、肛门灼热等症状。

如何简单地区分?我们可以通过看舌象来判断不同的证型。

寒湿舌象:舌质淡白,苔薄白

痰湿舌象:舌质淡,苔白腻或是白滑。

湿热舌象:舌红,苔黄厚腻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而润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何辩证祛湿

不同类型的湿气,需采用不同的方法祛湿

对于寒湿患者,要温化寒湿

痰湿患者,要健脾祛湿

湿热患者,要清热除湿

夏季防暑心得体会1

7月19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我们二(2)班红旗小队的九位同学和家长们,准备给正在坚守岗位的交警叔叔和环卫工人送去一丝清凉。带着妈妈们准备的防暑用品、纸巾、矿泉水以及曹宁妈妈精心熬制的酸酸甜甜的冰糖杨梅汤,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回溪公园旁的路口,交警叔叔们正在认认真真地指挥交通,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汽车,让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连脸上的汗都顾不上擦。我们女同学见了,马上拿出餐巾纸跑过去为他们擦汗,叔叔们开心地说:“谢谢,谢谢!”男同学们走到交警叔叔面前,递上了一瓶瓶矿泉水,敬了个礼说:“叔叔,您辛苦了!”接着,我们的家长们又送上了一杯杯冰镇的杨梅汤,走过路过的叔叔、阿姨们纷纷伸出大拇指,直夸我们真棒!我们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回溪公园里,看到园林工人们正顶着烈日在给口渴难忍的花儿、草儿浇水,我们不仅给他们送去了矿泉水和杨梅汤。还和他们一起给花草浇水呢!最后,我们还给环卫工人送去了清凉,并帮助街道和公园里的环卫工人叔叔扫落叶、捡垃圾。虽然我们被晒得、累得满头大汗,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但我们的心里却是凉丝丝的。特别是我们的行动,还得到了刚好来拍电视的记者们的肯定,他们还采访了我们呢!我们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通过这次送清凉活动,我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和环卫工人们工作的辛苦。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