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会经常写到教学反思的,大家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思路梳理好,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朱元思书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1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都安排有两单元的古诗文,其中古文所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古文一般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所描绘之景也易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多采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及描绘的意境相似之处,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意境,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学生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之后,抓住“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在作者听来,这里的鸟叫声是多么动听悦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转的乐曲,而在杜甫笔下所描绘的鸟叫声“恨别鸟惊心”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猿叫更是一种最凄厉,最悲伤的一种动物叫声,《山峡》中郦道元的笔下猿鸣却是“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许多人听来都感到悲伤凄凉,而作者却是百听不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描绘、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样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本文作者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及对人生有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得透彻。同时让学生朗读背诵《春望》一诗和《三峡》一文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兴趣与求知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课堂实践也证明,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思想活跃、思路开拓、思维创新、想象力飞扬。并且突破课堂的界限,走向课外的广阔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一直指向学问的苍穹,以焕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学生求知欲的引发,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扩大更新知识、丰富经验。勇于开拓创新,营造新鲜活跃的课堂气氛,打造独具魅力的课堂品牌,让学生对你的每一堂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设计了一段《万泉河风光》的录相。万泉河的“奇山异水”,让学生骤然生趣,万泉河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荷希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令学生们赞叹不已、兴奋不已,我及时让学生说出万泉河奇在哪里,白石岭异在何处,学生涌跃发言,从而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兴趣。课文中类似的问题都在他们的兴趣中一一化解。
教师的“授之以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的课堂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自读,试译全文,由学生的翻译代替传统的串讲,在学生有疑惑之处稍加点拨,学生领悟其意后亦能顺利译成白话文,然后自行解答教师出示的问题,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奇山异水”?“山”之“奇”之“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征是什么等问题。之后学生自找问题,师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本文的板书,有一个后进生设计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阳——桐庐
山:雄奇轩邈
这个设计虽然没什么“出彩”之处,但当我向全班同学展示时,却获得了一片掌声,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怎么不令人欣慰呢?我请学生对此设计进行评论,一位学生说:“此设计简单明了,表明了从富阳到桐庐一带的山水特点,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亦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只是引导、点拨,学生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地位得到凸现,真正地“凸“于教师之上。
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2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有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范读,录音听读,学生跟着感觉自由读、全体学生齐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感悟、积累。
在疏通课文,研读课文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一些,但我觉得效果是好的。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得出了答案,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3
【设计理念】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自学指导(一)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 缥碧 轩邈 见 横柯 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x 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 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 [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学反思】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板书设计】
奇山 山之峻峭
异水 水之清澈
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4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平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