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教学反思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学反思的书写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认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1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
1、抓住语言描写感悟人物特点。教学武松打虎前写喝酒这部分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特点。教学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豪放、勇武的性格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倔强、勇武的特点。
2、抓住心理活动描写。教学武松上冈这部分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找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
3、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为今后阅读积累了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的阅读方法。无形中,也让学生感受到,在写作时,也要为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使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教学效果会更好。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2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第23回。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教材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
我重点指导了《缩写》,用了一课时。在缩写前我一直在思考用怎么样的语言才能让大家轻而易举的弄懂缩写是怎么回事。在课前我画了一棵大树,用文章喻大树,缩写就是给大树(文章)修枝剪叶,图文并茂地为大家解说了一下缩写。
在具体学习缩写文章之前,我先带领大家一起来理顺缩写的步骤,方法。在缩写前,要弄明白文章大意,在不改变中心主题的前提下进行缩写。在所写的过程中,主要方法是删和改,删掉文章次要部分,留下文章主要不内容,对于保留下来的文章主要内容要进行改写,将冗长复杂的句子简单化。最后一步就是对照原文进行修改。
然后根据课文里给出的《景阳冈》例文,我带领大家一起结合例文回想缩写的步骤、方法,加深大家对于缩写方法的认识把握。对照《景阳冈》原文,让同学们把例文中的句子在原文划出,看看作者是怎样从课文中抽重点的,进行对照学习。然后让大家在课下写作过程中揣摩,怎样把复杂语言简单化。这一节课教学目标算是完成了,而且结合例文讲解,比较生动形象一些,不难理解。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3
?景阳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
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但是由于本篇课文内容较多,文字篇幅较长,并且语言很有特点,不是特别通俗易懂,例如:接近现代文章但又不是现代文,类似文言文但又比文言文更易理解。所以这篇课文分了两个课时来讲解:第一课时让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致意思;第二课时重点着手武松打虎部分,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以及文中除了打虎的其他内容。
这篇课文当讲解第一课时时,说到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上呈现的是“北宋年间”如何如何,在这个地方,北宋年间是不准确的,所以当时课堂上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异议,不过只有一两个学生,便没有深究这个问题。这说明知识点准备不恰当,确实是我的过错,应该充分阅读大量资料之后,再来总结答案,而不是单纯地相信哪一份教师参考书、过分依赖它,有的书里的知识毕竟是片面的观点,一些观点仍需要自己来总结。
另外,对于课件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观点不少同学对此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武松是用哨棒打死老虎的,这确实属于一个突发情况,我没有考虑到,所以课堂上我只是秉持自己观点,让同学们讨论,这时的课堂稍微有点乱。我应该让他们重新读武松打虎那部分,回归课文中,多读,便可以发现文中提到了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到了一边”,而且后来用哨棒又打了一回,这时候老虎已经快没气儿了,所以老虎死了,并不是哨棒起了大作用,这里更应该突出武松,应该让几个同学不要过分钻“牛角尖”。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4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第一次试讲之后,李彭老师与我耐心研讨,发现了授课时的不少问题。在第二次讲课时我能纠正不足。讲完课后,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自主学习少,教师的牵引严重: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按照课文的顺序,依次讲述了武松饮酒、上冈、打虎、下冈时的内容,一节课内容繁冗,没有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没有关注到本课是自学课文的特点,老师一味的讲课,孩子缺少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过李彭老师的指导之后,我在初读课文后,加入了“让学生学习导语,发现问题”的部分,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得到锻炼。
1.同时,调整了授课的顺序,教师重点讲授武松打虎的部分,尤其重视打虎部分动词的赏析,让学生明白作者能从人物的细节入手来写人物。并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表演武松打虎,深刻理解“扑、掀、剪“这三个动词。让孩子明白武松打虎的部分作者侧重于动作描写。剩下的课文内容,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能明确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发放小组讨论记录单,同时,提醒小主持人做好主持工作,成员小声有秩序的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汇报时,让每个组的记录员上黑板,配合发言人的发言,完成板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做到长文短教课文篇幅较长,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写,上课时,我选择主讲武松打虎的部分,渗透、总结学习方法,其他的饮酒、上冈、下冈三个部分让学生自学,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使得长篇文章在教授起来有张有弛。所学也有所收获。
二、对于略读课文导语部分的重视不足: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没有重视略读课文导语部分的重要性,在李彭老师的提醒之下,我在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学导语部分,并发现导语部分要求我们学习本课的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提问,并能积主动在文中寻找答案。
三、结合学段特点,重视复述课文内容能力的锻炼
五年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复数课文的能力。在第一次试讲中,我没有重视学生的复述课文的能力。李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了课文中的不足。提醒我复述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时,我让学生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几个动词的提示,试着去复数这一部分的内容,锻炼了学生复述的能力。
四、深挖教材,让学生从本课感受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的写作风分。
第一次试讲,虽能指引学生发现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但是总结不明确,第二次授课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能深度概括本文的谋篇布局,并拓展到小说的显著特点。让学生知道小说写作的风格。明确小说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使得本次授课生动却不失深度。
五、能重视本课在本组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前两篇文章分别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变的《将相和》,根据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在第一次授课时,我只关注了《景阳冈》的课文内容,没有重视它在本组课文中的作用。这是本组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授课时应该承接前两篇文章,同时我也注意了与语文园地中习作的结合。(由于本组课文位置靠后,且前两篇课文没有教授。所以这一部分的在授课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设计,但是也让我知道了在备课时要关注本课在组内的重要性。)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 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 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 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 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 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品读体验: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 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 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 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 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6、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巩固延伸:
阅读《水浒传》。
课时作业
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唉下冈来
豪放勇武无所畏惧
教学反思: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抓住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些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神话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景阳冈反思教学反思篇6
第二教时从抓人物的动作入手,研读打虎这一部分。本打算在五一长假前上的,后因身体欠佳推迟到了今天才开出这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说实在的,那次备完课后也没再做太多的思考,只希望把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呈现一份精彩。昨晚躺下后却不自觉地思虑起来,以至于过了十二点还毫无睡意,于是把想到的即兴记了几字,凌晨1点多终于进入梦乡。
早上起来第一庆幸身体没出问题,匆匆到学校后知道自己一定还是会丢三落四,我把讲台桌和教案都移到了一边,只想投入地和孩子一起学习。课毕后,总觉得打虎只打了个不死,自己的激情与调控力还难以把打虎推向高潮,尤其是后半部分生怕时间耽误有点蜻蜓点水了,学生读得不到位,演得不出力,讲得更是胆怯,动的课堂没有动出效果来,很是遗憾!细细回顾以下几点值得思考与改进——
1.教师自身不够“虎”,如果定身量做的话,这类课文一定不适合自己如此纤细柔弱之辈。然而我想教材容不得自己随意挑选,反正是学校里的教研活动挑战一下也好,所以也就这么打一回了。一开课就进入了一种常态,把事先想好的激励动作与语言也忘了;想在课中唱上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调解氛围的,终究也没喊出来;研读后安排整理整个打虎过程时想让最洪亮的那个同学来好好读一读,她坐在最后又让她失去了一次表演的机会……最终还是源于“武松与老虎”的形象在我心中都只是半成品,还没有完全整个的活灵活现地跳出来。教师的“导”得欠虎,学生也学得不够虎吧!
2.学生不敢“虎”一把。平时在课堂上敢于积极举手参与热烈讨论的,敢于擦拳磨掌显显身手的孩子就很少,坐上几个听课老师就更加拘谨了,害羞了,这也似乎成了高年级孩子的一种通病。班上女孩27个,男孩18个,本来就阴盛阳衰,女孩温柔,男孩更缺乏虎气,再加我这么一位温柔型的教师,哎,老虎攻击都不知道闪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吧,想要“虎”一点的课堂非临时抱佛脚可得!
3.简单的语文总不简单。昨又读了于永正老师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他把语文课堂归结为读与写两个字。我也想让孩子喜欢读这个武松打虎的故事,喜欢读《水浒》,喜欢读名著。但受多年的教学改革的浪潮袭击,反而越来越简单不了,光读不练行吗?光说不写行吗?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能丢吗?而今还说“语文”不仅仅是语言与文字,更是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艺,语言与文化……上课前还有点虎劲的话,上课后剩下的实在是害怕与凉意,就如同生宝宝时的心情一样,当医生的手术刀下来的时候什么都豁出去了,娃娃出来了又那么担心大家品头论足,何况也许是个畸形婴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