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物体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1
在进行本节新课前,我依然让学生回顾了观察物体的方法——看,摸,闻。学生已经掌握得滚瓜烂熟了。
随后让同学们开启了小挑战模式,一起来“看谁摆得多”。在介绍比赛规则时,“平铺”这个摆放规则,加上一次示范,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随后的课堂实验中没有学生将材料堆起来放。
挑战正式开始前插入观察每种材料的形状,大体情况都是先说了平面图,例如:乒乓球—圆形;橡皮—长方形;木块—正方形;螺母—六边形。指点到大家说的只是一个面,这是一个立体图形,才能够答出:乒乓球—球体;橡皮—长方体;木块—正方体;螺母—六棱柱。
开始挑战活动,在挑战活动中乒乓球和木块请每个班级请两组学生来摆放都是9个和16个,很直接的体现了它们的不同方向形状都相同,占据盒子的空间都相同,所以数量相同,但是想要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时,一直感觉提问的方式不太如意,学生理解不到老师的点,回答结果都偏离了。
反而在第二部分挑战橡皮和螺母得出不同侧面占据空间不同,所以摆放数量不同,这一结论时还更容易,更直观。
今天的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板书问题,刘老师提到将猜测记录在黑板上,再根据实验来推翻各个推测,得出实验结论。倾听学生的发言,着重点在黑板上标记,进行及时的反馈。
板书——课堂总结,敲重点。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2
1、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得五星等方式予以强化;同时,还穿插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由于低年级小学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因而,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还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要求学生说、做、想的内容都及时进行示范、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形状知觉是物体知觉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儿童对物体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本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几何教学。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是很有探索欲望的,在感知圆柱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柱竖着放不会滚,只有倒下来才回滚”的问题时,许多学生争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因为它的上面是平的,就能站在桌子上,旁边是弯的,所以能滚动;有的说,平平的面挨着一起只能推动,不能滚……将平面和曲面区分得清清楚楚。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
热烈的讨论,大胆的探索使我认识到:要想让学生获得感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可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对数学的认识,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意外的收获。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4
今天只有黄子航小朋友(他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小男孩,妈妈也长的非常漂亮,这个小男孩的头发有些自然卷,白暂的皮肤,大大的眼镜,像极了他的妈妈。
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要午睡,其他的小家伙都不很安分,可是他却很乖的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一会儿就会进入到了梦乡中去。刚开始以为他是个太文静的男孩子,我还担心他太内向呢!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在玩闹的孩子中出现了他的身影,调皮起来的时候也是很吵闹的,呵呵,原来这个孩子还是有爱动的一面。
环境熟悉了,开学时的沉默渐渐褪去,换来是他的天真烂漫,不再拘谨,不再害怕。可是我发现这个小男孩在上课的时候偶尔会分神,听说他语文学的可好哩,我真希望他的数学也可以学的和语文一样好!不过我有看到他在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适应这个生活。真希望可以早点见到这个小家伙,希望他早日康复。要是你再不来,我和高老师可要累死了咯,因为要为了你一个人补课啊,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在等着你回来呢。所以,要尽快好起来,我们大家都等着你回来呢!)没有到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来了。这堂课也准备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开始了上新课。
在课堂上我准备了很多实物,魔方、饼干盒、桶、篮球等慢慢一袋,还从各种作业本上找出了值得注意的题目。我希望可以好好上一堂。
连起来的两节课把今天要学的内容很完整的上下来了,可是我心里还是很有遗憾,是不是我惯坏了这群孩子?
为何一上到精彩之处他们就叽叽喳喳的不停呢?
为何他们不能遵守课堂次序,知道问题就举手,不要嘴巴乱喊出来,让整个班级都闹哄哄的。
我是想保持住这些孩子的纯真,保持住这群孩子最原始的这份热情,不希望他们在我们的教育下变成一只只乖乖的兔子,我希望是原汁原味的!
可是我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吗?现在的教育是如此的注重成绩,只有把大量的知识往他们的脑子里灌,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高材生才行。
一方面我想让他们变成所谓的好孩子,上课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在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做事情,上课气氛活泼,每个小朋友都要发言。
好矛盾,何谓教育?教育为何?
在我看来,让孩子们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变成一个个因为学习而学习的书呆子是教育,让孩子对学习保持住那份浓厚的兴趣而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差是教育!
可是!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5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直观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常见几何形体。在教学中我分下面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第一层次:观察分类,感知物体。 上课前我和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茶杯、礼品盒、篮球,魔方等。课上我们一起把这些物体放桌上,它们大小不一,摆放也无序,颜色也不相同,让学生上来选物体,并说一说,在这些物体中还有哪些物体和这个物体差不多?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说一说完成对这些物体的分类。初步感知可以根据形体的不同把这些物体分成四类。
第二层次:操作想象,形成表象。 在分类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物体在数学上分别可以看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相互说说这是什么?接着分别拿出这几个几何形体,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得跟你手中的物体差不多呢?通过交流扩展学生对四种几何形体认识的外延。形成四种基本几何形体的清晰表象。
第三层次:辨认交流,加强认识。 在学生初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摆放无序、颜色不同,大小不一。通过分辨与交流,认识到几何形体跟位置、颜色、大小是无关的,从而更能抓住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
第四层次:特意混淆,深化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常常是孩子混淆的地方,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具有两个正方形面的物体,让孩子做出判断,引导孩子说出判断的依据,引发孩子的争论,在争论中辨析,教师结合学生的话语,用生动有趣的小脚丫展示出长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学生通过直观的小脚丫发现,正方体每个面的小脚丫都是方方正正一样大的,而长方体的小脚丫有大有小,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种几何形体的认识。
思考:老师是不是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谈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6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少,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我在完成练习五第5题时,觉得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是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圆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颇具启发。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篇7
本周上了《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课,上完后感觉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在这段时间,实验都是由我在投影仪下演示完成的,这节课的实验也是。我带了教材上要求的乒乓球,木块,橡皮以及螺母和一个方形盒子。在投影仪下让学生一起数能在这个盒子里放下多少个,然后指导他们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这节课我觉得老师的提问很关键,要简洁清晰,我参照了教师用书上提供的几个提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它们分别是:在数完乒乓球和木块后,提问“为什么木块装的比乒乓球多?”;装螺母前提问“螺母会有几种装法”,装完后的提问“为什么竖着装比平着装的更多?”;最后提问“木块和乒乓球有其他装法吗?为什么?”。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回答的也很准确。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较大,很清晰,让学生容易把握关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我是跟着学生一起填,把我填写的结果投影在屏幕上,告诉他们应该填在哪里,结果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把日期以及数字填错。哎,当低段的老师要耐心,再耐心啊!现在天气很热,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但要时刻告诉自己多一点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深吸气,抑制住了自己跳动的太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