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思后,我们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写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从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三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他的“军神”之处,弱化了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这条线。由疑导入,读中有悟。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层层递进,一步步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感悟。这一环节,先进入准确、流畅的朗读,初步感知文字内容。
由于这段文字对刘伯承的镇定之举并未作描述性渲染,而段末沃克医生的果断话语更能让人直接捕捉感受到刘伯承负伤后仍然镇定自若的神态。抓住刘伯承的语言“能”,让学生体悟,简单的“能”字包含了哪些内容?故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朗读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能”字后面是一个句号,区别句号和感叹号,由此让学生发现年轻军人的那份镇定与自信,心中产生更真更浓的敬意!这样的人就是军神。第二环节是抓住刘伯承的动作“抓”,来找出刘伯承和一般军人的区别。“一声不吭,仅仅抓住,汗如雨下,抓破床单”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出刘伯承的坚忍不屈,所有的疼痛都是通过这一“抓”来显示的,再次引导学生读出刘伯承的刚强。第三环节是刘伯承的神态“笑”,有了抓的疼痛难忍,再到脸色苍白的情况下的,勉强一笑,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刘伯承这个军神的形象顿时丰满了起来。此时重点指导学生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由此让学生把要对刘伯承要说的话写下来,就显得水到渠成。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读错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此刻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喊,这个喊里面有没有赞的意思,为什么要赞美刘伯承,由此更让学生明确课题:军神的意义所在。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
今日教《军神》,感觉很好。这篇文章让三年级学生来学,感到这种文章教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想到今天教完后感觉还不错,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堂感受:
一上课,我就从课题入手,出示了几个问题:1、文中的“军神”指谁?2、“军神”指什么样的人?3、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刘伯承堪称“军神”?
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齐答,很一致,就不用说了。第二个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有的学生答到,就是神仙,好点儿的答到,勇敢的军人就是“军神”。好!我就抓住这点做文章,问到,军人大都是勇敢的啊,难道都能称为“军神”吗?小小的脸儿愣住了:是啊,显然不对啊!不过聪明的孩子马上就反应过来了:是超出一般的勇敢。(好)先到这里,等弄懂下个问题就好了。然后我让学生去找有关的细节来体会,开始他们是漫无目的地去找。我先让他们随意说,结果他们还是说对了一些,但是不能任其发展啊,个性化不是这样的哦。我又设计了一个过渡问题:这一课是讲刘伯承做手术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手术分几个过程呢?答: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真聪明!)先从手术中入手,找吧。主要有这么几处:手术时刘伯承的表现(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了)还有一处没找到,(不要紧)
再体会手术前的“神”吧。刘伯承的“坚决不要麻醉剂”、“恳切地说”、“平静地说”都被孩子们找了出来,嘿嘿,今天的小家伙很聪明啊!我在鼓励的同时,又点了火:还有一处呢?谁能找到?爱动脑的就开始忙了,终于有一个说到了在第一段沃克医生说的话“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就是这个“镇定”,因为属于侧面描写,所以对于三年级的是不大好理解的。此时我稍稍形象地讲解了侧面描写,他们由此才找到了刚才在手术中没有找到的一处,那就是“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从而又一次理解了侧面描写。
就这样我领着孩子们理解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的“神”。在整个课堂中,他们的灵感火花不时闪现,使我打消了开始时的顾虑,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
弄懂了这些问题,“军神”一词就无须多讲了,因为他们已经充分感悟了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具有超人毅力的神,这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3
?军神》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文章,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城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文章叙事清晰,虽不复杂,但生动感人。通过手术前,不用麻醉的意志非常坚定;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72刀!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和沃克医生和作者一起强烈地感受着刘伯承的钢铁般的意志,并产生了由衷的深深的敬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也是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共同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锁定重点,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刘伯承的内心世界,感悟刘伯承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耸起一座精神的丰碑。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阅读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人物、发展思维。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文本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疑”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设计如下环节。我首先我在让学生了解“神”的含义后出示了课题。此环节的教学为学习课文做了良好的铺垫。随后,我让学生在读题后遇到不懂的地方敢于提出来,然后我再帮助他们共同梳理问题,在课堂上及时引导教学的核心的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而本课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中心问题,我让学生从沃克医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刘伯承将军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感受刘伯承将军的意志坚强,从而也理解“军神”的深刻含义。
二、重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
军神一课中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描写细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着重刻画了刘伯承军神的形象。当学生知道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时,我就决定以“读”为主线,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将组织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去深刻理解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在“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感悟、品读,采用“学生个体出声读——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品读——教师指导——学生全体练读”,进而理解文本。
三、指导学生欣赏人物心灵的“美”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异,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形象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是重点难点的体现。清晰的板书又是老师教学过程的体现。形象化的设计,更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我就以线条构建简单结构,以重点的词语为精髓,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好地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五、遗憾之处
教学设计时的主线很明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还是不够耐心,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不够完整时,没能给学生一个纠错,完善回答的时间,从而也就没能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一个学习过程。其实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充分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说,耐心得去引导他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和精彩。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4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5
成功之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本堂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紧扣重点问题,引领学生感悟。
本课采用“中心句”引领法,引导学生从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入手,思考“沃克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去指导阅读、理解文章内涵。学生重点抓住刘伯承在手术中“一声不吭”“汗如雨下”等词语,教师适时采用换词法,播放电影片段等手段,他们逐渐感悟到刘伯承的钢铁般意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课堂上只有抓住重难点,避免琐碎提问分析,才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反复涵咏品味语言之妙。
2.体会侧面描写,学和用巧妙结合。
本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首先,我问学生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军神”品质呢?目的是把目光引到沃克身上。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沃克在“求治”“术前”“术中”“术后”过程中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到沃克医生由冷漠到钦佩的感情变化,从而更能衬托出刘伯承的顽强意志。老师因势利导引出“侧面描写”,学生很容易接受。其次,在“拓展阅读,迁移运用”环节,巧妙引用“关羽刮骨疗毒”故事,让学生辨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通过这样读书训练,学和用相结合,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运用自如了。
3.创设图文情境,积累词语有妙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本课积累“镇定自若”“戎马一生”等词语,是依据文本和三年级学生特点设计的。首先,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悟刘伯承“军神”内涵;接着,教师适时增添图文资料,并配着声情并茂地介绍:从青年时期的骁勇善战,到横刀立马千里跃进大别山,再到开国大典、建设新中国的不朽业绩。最后,呈现这些词语,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就会明白它们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兴趣浓厚,对这些词语既可“意会”,也可“言传”。这一设计体现了课内、课外和生活的有效融合。
不足之处:在精读感悟环节,预设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军神”精神。但交流时学生体会的不到位,而老师的引导不够深入,学生谈的比较浅显。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方面也应加强些。
使用建议:引导学生不仅要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细细体会,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体会,两方面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把握课文内涵。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6
?军神》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是“课前踌躇满志,课中心急如焚”。
应该说,我对于本文准备较充分,对课文钻研较透。不但对于叙述顺序如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较清晰,对以重点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来侧面衬托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方法了熟于心,设计含从谈话“神”到“军神”到“初读谈整体印象”到“从学生质疑中提炼核心问题”,还设计了:让学生抓住直接写刘伯承术中动作神态的语句品析,进入情境,读出层次,读出个性,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手术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带着所感所想再读文本,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回忆自己手脚被刺破的例子,让学生对比刘伯承一刀一刀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共割72刀让学生带着此感受文本,最后还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角色,老师数刀数,学生感受氛围,再把感受说出来。
1、由于课前未及时布置学生预习,多少影响了学生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当课堂一进入正轨学生就对“军神”的猜测,对“刘伯承的了解”远未达到教师的预想时,我便开始有点急。
2、引导学生抓住沃克称刘伯承为军神的话反复读,抓住手术中刘伯承动作的句子反复读,通过想像画面、想像声音、联系自己受伤经历,反复读,读出层次,也有点把学生带进文本情境。再者让学生闭眼数刀数再说感受,通过句式“虽然刘伯承一声不吭,但是他……”,课堂上未曾能闪动生命的活力,擦亮着思维的火花的问题,我的心太急。课堂不高效,虽然在努力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悟、让学质疑,“该出手不敢出手”,加上老师的评价不到位、语言不精炼,爱重复学生的话,虽然教师满腔热情,激情满怀,并未把学生的激情点燃。
军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7
为了要上好一节课,我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要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对教材作适当的取舍。本课我要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该在什么地方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重点抓住刘伯承的表现,从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等方面来让学生感受他钢铁般的意志力,理解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弱化了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这条线。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神”字,让孩子们说出他们心中的“神”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发言非常积极。板书“军神”之后,让他们根据预习说出军神是指刘伯承,然后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刘伯承。刚开始的环节,我给更多的孩子以发言的机会,并且主要挑那些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目的就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上课踊跃发言,这就把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亲近文本,大胆质疑
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后,抓住“嚷”让孩子们先练习朗读,然后根据这句话里的关键词质疑,总结出主要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然后带着问题再次走近文本,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复述文章,而前提是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孩子们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概括《军神》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鉴于四年级小孩子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我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概括文章大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孩子们还是不能很好地填空,有重点地概括文章大意。
四、抓住重点,感悟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我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等孩子们谈完之后,每一部分我重点抓一个关键词。手术前,我抓刘伯承“平静地回答”,手术中抓刘伯承的动作“攥”,手术后我抓“七十二刀”。手术前,刘伯承拒绝麻醉,当沃克医生用教训的口吻告诉他让他听医生的话时,他却很平静地说出了自己拒绝麻醉的理由,这里能感受到刘伯承的勇敢,然后通过让孩子们平静地朗读来体会。讲到手术中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然后抓关键词“紧紧、攥住、青筋暴起、崭新、居然”等来体会刘伯承的疼痛,抓“一声不哼”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接着引导孩子们读出坚强的语气。因为男孩子的声音比较亮,所以这一部分我注重男孩子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刘伯承的疼痛,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手术后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七十二刀”,自己有感情地进行引读(手术开始了,第一刀,剧烈的疼痛让刘伯承咬紧牙关,他——一声不哼;第二刀,难以忍受的疼痛让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他——一声不哼;第三刀,钻心的疼痛使他手臂上青筋暴起,他——还是——一声不哼,第4刀,5刀,6刀……一直到72刀,他仍然——一声不哼)让孩子们体会三个多小时里刘伯承是多么的坚强。在这里,我让孩子说出自己想对刘伯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这时,再引出沃克医生的话,并让孩子们谈谈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军神。最后,抓住沃克医生的这段话,让孩子们读出敬佩、崇敬、赞美的语气,从而再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课题。
五、实践体会,引发共鸣
在教授手术中环节时,孩子们在朗读中都能感受到刘伯承很疼痛,但具体疼得程度如何,他们没有切身体会,于是我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受伤的经历,并且说说当时自己的反应。将孩子的疼痛与刘伯承的疼痛作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刘伯承的疼痛。当孩子们说完自己的经历和反应后,我让孩子们再来读手术中刘伯承的表现的句子,这样孩子们能更深地感受刘伯承的坚强,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力。
六、遗憾之处
1.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本来想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孩子们找到哪里,我就讲到哪里。然而鉴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的把握能力不强,所以最后还是让孩子们按照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样一个顺序,按照我预设的顺序来交流。不过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多说,多谈自己的体会,而不是老师代为思考,代替他们说。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在根据填空概括文章大意的时候,我连着提问了三个学生,可是都没有填对,此时,我有点着急,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引导不够。另外,在孩子们结合自己经历感受刘伯承的坚强的时候,应该多让几个孩子谈谈,然而因为时间的问题,只是让一个孩子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看着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自己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