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来使用,教师会从通过教学反思来反观自己的得失,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葫芦丝教学反思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1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2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述,细节描述,情态描述,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述,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思考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潜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好处,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貌。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潜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述,怎样把物体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貌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述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貌,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用心性也就会更高了。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3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是童话主题单元,主要是通过童话故事体现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节选自作家张天翼写的《宝葫芦的秘密》,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这篇童话主要讲了王葆从小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得到了幸福,所以王葆也特别希望自己有一个宝葫芦的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王葆为什么想要一个宝葫芦。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故事内容创编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通读文章,学会分段
先让学生通读文章,自学生字词,再次通读课文,小组讨论画分段落,并说出段意,初步感知整篇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王葆从小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得到了幸福,所以王葆也特别希望自己有一个宝葫芦的故事。
(二)根据已有故事内容创编故事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但是与一般的童话故事不同,这里的故事大多比较简单概括,我们学习这篇童话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根据已有故事内容创编故事,创编故事方法如下:
1、确定好原有故事内容。
2、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力,增加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丰富曲折。
3、故事的结果与原有故事结果相同。
学生根据这三个创编原则,自己选定故事创编故事,并在班里讲给大家听,最后评出“创编大王”,学生们都踊跃参加。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让学生自己学会画分层次,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给学生创编故事的方法。学生学会创编故事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创编故事比赛,这一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编故事的兴趣,为学生以后自己写童话故事积累了写作能力。
三、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上课时没有对本课的生字词进行讲解,个别学生学习课文有困难。
不足之二:课堂缺少朗读,学生朗读得太少。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一:在上课时简要地点下生字词,让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重视起来,这个以生教生的方法来实现,让已经学会生字词的学生温故一下,让没有学会生字词的学生掌握一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足之二:课堂缺少朗读,学生读得太少,这个问题很严重。学生只有多读课文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上课时一定让学生多读课文,如第一次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第二次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第三次读课文体会表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语段;第四次读课文,感受课文并说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4
安徒生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我的人生也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带着这段话,我们走进了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之美。
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和《海的女儿》。首先,我带领孩子们阅读和学习了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童话中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表达训练要素是: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今天主要学习了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因为最近一直在尝试“预习前置”,因此课堂上作家和原著的介绍,我都放手交给学生,我只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帮学生提取主要的内容和信息。
整体感知课文部分,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2、王葆喜欢干什么?3、最后王葆有什么样的愿望呢?这三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特别好回答。学生马上就能够梳理清楚课文了,接着让学生依据这三个问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不难了。因此,老师可以提供简单的支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的部分,我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王葆,学生把目光聚集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的词语有: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少先队员、爱听故事等。我紧接着说,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特别特别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原因,并用横线画出来,这个问题紧扣课后第一小题。学生找到三个原因:1、遇到数学难题。2、种向日葵比赛占下风。3、与同学发生矛盾。学生在说王葆想要宝葫芦的原因时,多喜欢读课文的原句。这个单元的表达训练目标是:创编童话。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还怎么“创编”?因此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我一再强调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学生找到原因后,我让大家想一想,王葆得到宝葫芦会怎么办呢?大家都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争着抢着说。但是孩子们想象的内容,全部都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想象力还不够天马行空,还不够精彩。
我抓住机会,让孩子在说一说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马上就有同学说,爱幻想。我觉得很好,但是不够深刻。有同学说很天真,这个词语使用的很恰当。课堂一片和谐,这个时候有个小男生说,王葆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大家瞬间安静下来,大家惊讶的看看那个男孩,又诧异的看看我。我故意停顿了几秒,问大家你们觉得王葆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摇头。我继续说:“这个宝葫芦让我想到上个单元你们写的《我的奇思妙想》这篇作文。作文中,大多数同学希望将来发明一种东西,可以实现你们任何愿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不劳而获,你们能说自己是贪得无厌的孩子吗?”大家听完后,羞涩的一笑,纷纷摇头。我趁机说:“王葆也是你们这样的孩子。”大家马上明白了,小手纷纷举起来。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5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6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言自语”,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于是我就拿出一个小葫芦,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这个种葫芦的人吧?”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做出盯着小葫芦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做出了一动不动的样子,但没有做出自言自语的样子,表现种葫芦的人着急的心情,然后我顺势指导他们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这句话,然后我再问那位学生,“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在对谁说的?”学生们纷纷说:“对葫芦说的”“对自己说的”,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我就抓紧机会说:“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就是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
“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自言自语这个词语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7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今天我讲这篇课文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出示大屏幕(葫芦的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葫芦的了解,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让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让学生产生质疑,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文。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学生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这节课学生理解了课文,我顺势进行课题训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续编故事,把说和写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只是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写,孩子们回家完成此项训练,学生写的内容真好。
葫芦丝教学反思篇8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