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教学反思反思7篇

时间:2022-11-27 作者:Gourmand 教学计划

大家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一定要写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常写教学反思是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得到提升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电流教学反思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7篇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1

本章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磁场,另一个是磁感线。教学特点是比较抽象,磁场是客观存在的却看不到,磁感线本身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场用磁感线这一概念描述而画出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磁感线的概念,强调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表示磁场而假定的一组曲线,其实并不存在。

磁场、磁感线的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利用投影,巧设提问,使学生的观察方向化,通过改变小磁针位置观察其指向的变化,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感受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分布.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认识磁场。通过演示实验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利用多媒体将现象重复,组合;学生类比理解很快明确各种情况下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并用磁感应线来描述。 明确强调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感线并不存在只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一组假想的曲线,让学生会观察并学会分析和归纳。这比记住什么是磁场、什么是磁感线更重要。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因此,选用实验的方法,尽可能使内容形象化。讲授的关键是:1.小实验要多做,尽量采用演示的方式,让大多数学生看得见,感受得真。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将演示实验情况展示出来,效果很好。2.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光看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知识必须应用到实际中才会印象深刻,所以学生必须要做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宜精不宜多。 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 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3、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4、做好演示实验,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5、类比空气流动成风、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识的,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本人通过探究式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比较满意。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提出问题→实验演示:→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引导→课件模拟→让学生推导→实验演示→通过例题巩固→讲评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先思考,提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老师再讲评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恰当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

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四、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分析,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演算,并把演算结果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无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的时显得太匆忙,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应该把这节课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一小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三、学生互动、反馈还有待加强。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2

本节《电流和电路》是电学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电路的基础。因而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重点落在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的组成和各部件的作用和学会画规范的简单的.电路图。本节课,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实现。然而,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需在后继的教学中加强训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一、教学思路清晰

从电路的连接到电流的认识再到电路的组成最后到电路图。整个过程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物理就是在说万物之理,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措辞,但一定需要清晰的思路。教学思路清晰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物理思想。

二、让物理通俗易懂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从生活走向物理,并通过让学生经历对简单电路的连接活动,目的在与让学生感知、领略电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探究中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关于“电流”“自由电子”“电能”等过去需要两三节课才能讲清楚的知识,教材中只是简略带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用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所以不必要做进一步解析。学习画电路图的时候,画电路图的规范要求比较复杂,编易记的口诀:“导线横平竖直,图形呈矩形。元件分布均匀,不画拐角处。”学生觉得念得顺口,相应的画图要点也记住了。

三、物理联系生活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3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兴趣实验“看谁先能让小灯泡亮起来”,随着一盏盏小灯泡亮起来,把同学们带入神密的电学世界,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对电的恐惧感。在学生展示时又多次利用到自己所连的电路,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对电路有关问题都解决了,收获丰富,兴趣盎然,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二、尊重教材,但不拘泥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次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拓展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在深挖教材后,结合初二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先认识电路,在了解电路图,最后了解电流。这样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本节知识   三、实践探索,自主合作学习   利用实践体验活动,变教为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人人动手,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由讲懂、教会的被动学习向弄懂、学会的主动学习转变。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再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   1.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然后教师再适时引导,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引课实验“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动手实验后,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再强调连接电路时的注意事项,“任何情况下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断开,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以及“断路”、“短路”、“通路”等。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如学生实验“让小灯泡亮起来” 后,学生在交流时充分展示,说明自己连接的电路,有的用到开关,有的不用开关,有的更是不用灯座,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金属触点和金属壳直接连接起来。通过交流,更激发起其他同学的探索表现欲。   3.让学生在合作、展示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充分享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体味成功的快乐。   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中处理教学难点重点都还不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连接“二极单向导电性”的电路时用时略长,以至于展示时说明不充分,没有进行当堂检测,。所以,在此学生还存在疑惑。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5

?电流的磁场》一节教学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两个实验探究(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二是右手螺旋定则的应用。但今天这两个教学都以失败而告终,首先,关于实验探究的教学,本来可以做实验的,但是实验室专门盛放器材的门被锁上了,所以没有实验器材可做;然后,又想了第二个方案,即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视频,但是到办公室找北阶的钥匙也是没有下落!唉,郁闷,于是,只有借助“三寸不烂之舌”把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介绍给学生,虽然学生接受程度尚可,但是心中总是像灌了铅一样,轻松不起来!至于“右手螺旋定则”的教学,主要借助学生所带的跳绳绕在扫把的把上,帮助学生理解绕法和电流的关系及右手螺旋定则的使用等等。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是,由于班级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所以学生追着问我:“右手螺旋定则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上帝啊,让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啊?最终,我只能一“科学家总结出来的一种巧妙的方法”为答案搪塞过去!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非常高,所以很多问题都想把本质和来龙去脉搞清楚!但这可就苦了我喽!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可以说是我担任这么多年教师以来遇到的最积极好学的一个班级,每天的作业,学生完成速度很快,以至于我要手忙脚乱的到处找题给学生做,然后,每天到班级的第一件事,就是班里几个学生追着问这题答案对不对?那题答案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上网查了,是这样说的;那个问题网上是那样说的,等等,可以说有许多问题我都不懂,他们就拿来问我,唉……有几个男孩子还真是学习物理的料!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6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流教学反思反思篇7

这个月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的理论加实践,让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教学理论的欠缺和知识储备的薄弱。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越不敢上课。特级郭海平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提的问题要找准学生课堂上对内容的兴奋点,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刚好她的案例里有一部分是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教学的,于是我决定结合她的思路开展我的教学。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

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

二、关于课堂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

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

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

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这位男生的方法重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我的问题又活了过来。于是,好奇的他们纷纷想上来换个位置连接这根导线,看看能否把灯熄灭,我自然的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完成了自己的“短路”教学,真是一举两得。

这既是我的预设,也是我的生成。原来我们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以在生成中预设!

4、根据现有的电路,再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让两个小灯泡都亮起来吗?你有几种连接方法?

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设计并连接好电路,教师选择方案展示并通过拿掉一个灯泡让学生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但最终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三、关于课堂的不足

这堂课整体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平时不愿听课的一些同学都被我的灯泡吸引了,也能回答我的问题。我似乎品味到了“问题提到了学生兴奋点上”的乐趣;我似乎品尝到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滋味;我小有喜悦,但细细地反思,课堂上又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一个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总担心学生回答不上来,耽误了我上课的时间,就想着去引导了。或许我内心深处总想去操控学生,没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

其次,课堂上似乎有点虚幻的热闹。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人次不够,集体回答的又响又亮,并不表示中下水平的人也能掌握。课堂上男生表现过强,使得我忽略了对“电学弱势群体”女生的关注。看来教学要制造热闹,更要看清热闹背后的沉默者们!

最后,课堂上我的话还是有点多。总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好,我总想再讲一遍,于是课堂的时间便超出了我预设的范围,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应该像吴加澍老师所说的那样,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我收获着学生的激情,快乐着每堂课的成功之处。我遗憾着每堂课上的缺陷,反思着我教学上的步伐。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自如地掌控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