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们提升自我指导能力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让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实现不断突破,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1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将取商的近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近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课后反思:能不能在第一课时中增加一些能够除尽但仍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商近似值的训练呢?随着反思的深入,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倒不是因为我认为增加训练不合理,只是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过大,如果再增加训练内容的话,教学活动无法完成。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2
?求商的近似值》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反思《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3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认识变化的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忍不住——非常感动。另一条是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不确定——不定时,不定量,补树苗。这样引领学生随着作者去感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方法,聆听浇水的道理.展开类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整节课我觉得有几处比较满意:
一、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咀嚼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学生对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和明白浇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读与理解,我是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文本对话,从而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障碍或偏差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体现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如当学生汇报种树人的一段话时,对育人的道理并未完全读懂,我恰当地设置了提问环节:你有什么不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前生活实际想象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4
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我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然后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5
?近似数》教学反思,今天区进修到我校进行调研听课,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近似数》。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材对此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分2部分出现,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你注意过吗”的提问形式呈现了学生例举自己所接触过的近似数。第二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体会到取近似值精确到某一位时,只要看他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教材以“填一填、说一说”的形式出示了例题——某市在校学生今年共植树148264棵,根据 “四舍五入”到不同的数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要求求出148264的近似数。
数学教研员李老师听了这节课。课后李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非常好,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体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一番中肯之后,李老师提出了几点很有价值的建议。
①在课堂上老师要多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结合孩子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设计问题,学生只有对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乐于思考、才会主动参与学习。将直接课堂导入环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这2组数据,想一想这2 组数据有什么不同呢?”改为激趣式导入让学生自己说出所了解的近似数数据“谁知道全国人口大约有多少?南京长江大桥大约有多长?”
②一个新的知识点从学习到掌握孩子们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四舍五入到十位约等于148260”的方法之后,应该出2、3道这样的题让孩子们练一练,内化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掌握知识。
③ 课堂上老师的评价很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老师要委婉的点评,让孩子感到虽然自己的想法错了,但自己积极动脑思考的行为却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同样值得高兴,会继续积极主动参加后面的学习。课堂上对于学生出现回答错误时我评价的语气较直白生硬:“你说错了。”这样的评价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学习自信心,不愿思考了。
很高兴李老师能给予这样的点评,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让我的课堂无懈可击。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6
“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我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多样。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我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桌的。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我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
二、创设了轻松,自由探索的课堂氛围。
举出生活实例后,我出示例6: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自学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学完毕,我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尝到自学的成果。
三、设计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点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因真实的生活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拓展思维得到发展。
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让他们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篇7
本人在教学求商的近似数时,感觉学生在试商时很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特用了一下几个环节:
第一、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第二、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三、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第四、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
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