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1-15 作者:Gourmand 教学计划

只有认真将教学反思写好,才能让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时候更顺利,写教学反思时,老师都需要有着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7篇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1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2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3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艄公驾驭羊皮筏子上的沉着冷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黄河,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展示后我觉得学生对黄河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就播放了一段黄河波涛浪涌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对黄河的汹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课文时,我通过质疑课题“谁是黄河的主人”直接切入,引导学生在文中最后一小节找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紧接着就是提问:为什么将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利于抓住文章的核心,学生也能有所得。

在教学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环节中,我没有一步一步的教学,而是直接出示要求: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艄公是黄河主人的句子并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做批注。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讲得非常好,找出了很多句子。还有些句子存在争议,我就因势利导带着学生一块儿讨论,我欣喜的看到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比我设想的还要精彩,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整节课进行的非常流畅,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就说出了艄公的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和机智勇敢等品质,我只扮演了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班级很多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踊跃发言,有的出谋划策,有的给伙伴加油鼓劲,整个课堂完全成为了学生的主场,以至于我不得不狠拍桌子才能终止他们激烈的争论。下课铃声传来,学生们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么快就下课啦。

其实课堂上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时间讲解,比如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比如羊皮筏子的`简介,比如列举中华民族其他和艄公一样的名人,这些我都放在课外,让他们回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学生们能自主归纳出艄公的品质,我觉得就是他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4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6》是一篇以“词串”形式识字的韵文。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文本将12种动物名称排成4组,每一排都是押韵的词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的韵味。并配以相应的图画,渗透了动物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今天上午我教学了第一课时,也收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当然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为此,一上课,我就以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孩子们去野生动物园看看。在此,我借助多媒体,叠加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全面呈现12种动物的形象。观看过程中,学生们的一声声惊叹和富有变化的面部表情,让我明白此时孩子们已经入情入境。学生的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到了动物们的个性,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这使我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同时,在具体形象的感受中,孩子们的情感和认知也能协调地发展起来。

二、学生主体识字,感受汉字文化

识字、写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本环节设计坚持先自学而后教的原则,教学本课生字时,分为两步:先让孩子们自学,再人人争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介绍给大家;对有一定难度的,就由老师带着学。这样扶放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生字,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比如,我将“狮、猴、猩”三个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在孩子们已经拥有形声字知识的基础上,我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偏旁(反犬旁,与动物有关,表形)、读音(表声)、结构等方面品析这三个汉字,感受中国汉字渊远博大的文化精髓,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书空、描红、仿写、临写,扎实掌握生字的学习。

三、说话练习,思想教育

教学中,我安排了两处说话练习,难度逐层提高,夯实语言文字学习。第一处是在第二行词串中任选一词说一句话;第二处是在全部学完韵文后,出示“森林里的动物真多啊!有威武的狮子,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又能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我将感情基调一转,出示了三幅人类杀害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浓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欲望和情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教育。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5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6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圆的概念和探索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圆的有关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概念,只有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才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借助图形来直观的体会和发现每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再在学生所发现和体会到的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概念。

先来说说本节课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出示平面上的点与圆,让学生把平面上的点按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分类,再隐藏圆外和圆内的点,保留圆上的点,连接圆上两点引入弦的概念和直径概念,使学生从上一节课的旧知中很自然的过渡到本节所要学的知识,不会觉得老师在强加概念给他,这是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一个成功之处。

2.在讲同心圆与等圆的概念时,从树叶落入湖面和奥运五环引入,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衔接起来,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放飞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

3.每讲完一个概念,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加以辨析,对本节中的重要性质,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例题来加以巩固,使学生能及时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是本课的又一成功之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积极改正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由于概念较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概念的特征,但这种体会和发现仅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画一画,比较画出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中的线段和弧,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但是让学生去证明这个结论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还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在这议一议的环节中,一是给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仍有不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个证明的思路,二是这个结论在这里证明可能不如放在后面学圆周角时证明好,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圆,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3、在例题教学中,注意及时进行方法引导。

本节中的三个例题是对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这条性质的应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后面的几个例题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教学并不是让学生会做这些题,而是应让学生体会这一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里没有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是本课的遗憾之处。

总之,我们认为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苏教版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篇7

本文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第二课时教学,我安排了一下复习词语、整体回顾、深入感悟、深化主题拓展思维几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荒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较理想的感悟效果。

复习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词语,旨在让他们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通过对词语的重新建构,勾勒出他们脑海中的北大荒印象。在学生表达之后,再用“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句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回顾写了哪些地方的美啊?学生快速找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再引导学生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美丽景色。每一环节都相机出示课件,尤其是五彩斑斓的流云,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了这美丽的北大荒,丰富了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感悟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想让他们知道,想把句子写生动,打动人,要用一些方法,虽然现在他们一知半解的,但是我相信如此下去,他们会逐渐掌握的。

第四节教学,我就引导学生,看这一节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热闹非凡?写了几处景色?学生答出大豆、高粱、榛树叶子之后,我读总写句子,让三个孩子分别读三种景色,渗透总分意识。利用板书提示,让学生当堂背诵。学完课文之后,我总结全文: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天空——,流云——,小河——,原野——。再次总结,先总说,再分写。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口头作文联系巩固,“课间真热闹啊——”引导分写可以从几个方面写啊?这样,学生对总分写法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了。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叫“北大荒”呢?接着,我展示了两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1.语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量,每说一句话都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要具有亲和力。如:当一个学生正在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位学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学,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脱离了课堂(有的学生趴在桌上,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随意的做着小动作……)当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把一个全新的我展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