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教学反思推荐6篇

时间:2022-11-01 作者:Animai 教学计划

做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写教学反思的技巧,教学反思通过不断地的认真回顾教学能力的提高,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酶教学反思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酶教学反思推荐6篇

酶教学反思篇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酶教学反思篇2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为什么有的子女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三胞胎之间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本次教学采用了科学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从学生身边的入手——同校三胞胎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杨澜母女”、“潘长江一家”、“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生物的变异开展的,所以并且能够对变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知识的迁移从“生物之间性状上的相似现象是遗传”,不难归纳出“生物性状上的差异现象是变异”。从而归纳出变异的概念。变异的意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相互交流理解,适当的进行案例分析巩固新知,转基因技术通过一个简短的3d视频介绍,很容易使学生理解什么的转基因技术,并通过课前的信息搜集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与主题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选择两个品种各8粒花生的样本数,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得出变异现象的普遍性和变异的概念。

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生本课堂”理念的精髓所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调查生物的变异现象的探究活动。学生们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展示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最大的缺点也在于此,因为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和结论的得出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如此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仅仅解决了变异的概念和变异的普遍性这两个知识点。后面变异的类型意义以及变异的应用则时间略显仓促,虎头蛇尾。其次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旦表述过多,不但学生容易思维疲惫,教师也上了一节“口水课”。课堂语言上,要注意,让学生自学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到课本的第几页第几段,同时应适当给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的精练才能不让课堂变得重复和啰嗦,适当的抑扬顿挫能很好的唤起学生的随意后注意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都是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其抽象意义,最终回到理性实践的应用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新课标理念中强化了生物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研究课的同时也发现很多存在的问题:

1、如何定义生物的变异的概念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含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百度知道上和部分版本的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我们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生物变异的内容是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现象。在此句话之前又叙述了“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上或多说少存在着差异”部分老师认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范围包括了亲代和子代间,以及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之间,针对探究实验表格的设计上通过列出平均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来比较得出性状上的差异。部分教案中采用了画柱形图的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需要学生有较厚的数学功底和足够的时间

2、时间分配的设计不够合理。前面引入和探究活动时间过长,导致虎头蛇尾,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变异的类型和意义。

3、语言不够精练,启发性和鼓励性欠缺。整节课的语言上不够精简,对学生的评价合理,但是欠缺了鼓励性和启发性。避免出现重复的词语。

4、问题设计不能做到层层推进。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但是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体验,远比被动接受要来的深刻,因此可以将知识点分成小点,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注意这些问题和实践我的个人体会。

反思的同时也发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

4、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酶教学反思篇3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课改的新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快速阅读、自己练读、小组练读、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品读,默读,齐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

2.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小节我都让学生先读,在读中感悟,再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学生谈自己犯错误时的体会认识深刻,纷纷表示一定要与自己的错误告别,再也不会错误地对待错误。

酶教学反思篇4

创设一个富有童话色彩,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我 们追求,总想让学生在高高兴兴的活动中将数学知识掌握,在有计划 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用我的真诚赞 美与激励语言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爱上数学课,喜欢数学老师。体验 数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这堂课中, 以上的思想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改的要 求。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明天,会飞来几只小鸟呢?长颈鹿又 该如何给小鸟安排房间呢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使学生不仅 学得有趣,学得主动,而且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己提 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当学生提出飞来了 63 只小鸟,每间房 子住 6 人,需要几间房子?的问题时,在计算时出现了难题,63 除以 6 等于多少呢?我不急于解决,而是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 生去思考、去讨论,而后,学生想出了用估算的办法来解决,60 除 以 6 等于 10,还有 3 只小鸟也要安排 1 间房子,所以要 11 间房子。 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煌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巩固练习阶段, 我创设小组比赛的情境,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的气氛 中达到了较好的练习效果。

酶教学反思篇5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

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

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酶教学反思篇6

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