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们能从中改善自身的缺点,教学反思的写作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写好的文体,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国三教学反思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三教学反思篇1
这周周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听了艳艳老师的《认识方向》这节课,总体来说,艳艳老师的课堂效果很好,学生们纪律非常好,比高年级的纪律要好的多,艳艳老师对于口令的使用非常熟练,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
艳艳老师的课堂有几点非常吸引我:第一点:在刚开始的时候用有奖竞答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艳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放上了一个小礼品,只要学生们答对就能得到礼品,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再说第一个方向的时候,举手的人很少,当看到回答对了之后,有奖品的时候,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点:在课堂上善于用肢体帮助学生记忆。艳艳老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指方向来辅助记忆。孩子们其实不是听觉记忆,他更多的是肢体记忆,用肢体来辅助记忆,会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
我们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难点,那么重难点怎么处理,一定是老师反复不停的强调,比如认识方向,这节课中的重难点就是观察点,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讲一道题,每说一个点的时候都要提到观察点,都要让学生们去找这个题中的观察点是什么,只有反复不停的练习,他才会加深记忆。
国三教学反思篇2
?匆匆》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的语言委婉细致,意境幽雅深远。可是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
课始,我配以舒缓的乐曲把课文朗诵了一遍,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频频赞叹文章的语言之美。接下来我把整节课的时间都用在了指导感情朗读和背诵。一节课,书声朗朗,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有的学生还主动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堂课,我先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读书收获。当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如:“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句话为什么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说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这些问题都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我又让学生朗读全文,然后小组讨论,因为有了充分的朗读,这些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我还让学生观察沙漏,感受时间的匆匆流逝。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意境。我又开展了一次配乐朗诵比赛,学生们都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上台表演,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很多学生都感叹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为自己没有珍惜时间而后悔、惋惜。
讲完这课,我对《课标》中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国三教学反思篇3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国三教学反思篇4
?司马光》是一篇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小故事的形式的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那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教学目标:《司马光》教学反思
一、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以多种方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很好的办法,也是颇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朗读中,孩子们不仅识记了生字宝宝,而且理解了课文。
二、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别的小朋友与司马光的反应时,我让孩子们先自由读课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来演一演,通过模仿他们的动作,让孩子们真实感受理解课文。
三、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课中,别的小朋友的反应跟司马光的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孩子们相对轻松就做到了“会认、会读”,但是在说话训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虽然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如用“有的···有的···”说话。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比较局限,视野不够开阔,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国三教学反思篇5
?猎人海力布》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第三单元主要是民间故事单元,一共安排了两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故事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德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本课需要紧扣读故事、创造性复述故事、缩写故事的要点展开教学。教学时需要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故事关键情节和线索,练习转变角色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民间故事的传奇,也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最后通过“小练笔”,简要介绍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的来历,为单元习作作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认识到: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来把握人物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学,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国三教学反思篇6
本课教授的是《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掌握重点四字词语
2、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的意义。
3、多形式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通过“愚不可及”引出对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这样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悲叹”、“叹息”两个词语的辨析,加深对“愚不可及”的行为违背自然之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点被动学习,因为两个句子都是老师出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权。
国三教学反思篇7
今天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新课开始,我运用切土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面、棱、顶点三者的形成过程,但课堂教学中没达到预设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在导入之后,重点是探索,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学生在探究面的特征时用时太多,老师没能恰当的引导。总之在探究面时我说得较多,没说到点上。对棱与顶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在实际教学中因引导不当没达到预设的效果。
在最后让学生做长方体框架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准备的材料比较粗糙,所以做起来的柜架对巩固知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后在想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就可以逐次拆开,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