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人性、道德和情感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观后感,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变化,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音乐观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音乐观后感篇1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听音乐观后感篇2
音乐剧《猫》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以其诡异的风格,动听的歌曲,炫目的舞蹈,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它将各种元素完美结合,通过舞蹈,音乐,编排成一场热闹非凡的猫群聚会。它对每个猫性格特点的塑造,对每个故事情节的讲述,都做了恰当、完美的诠释。
这部音乐剧的舞蹈非常出色,用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每只猫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各类舞蹈,如:芭蕾,踢踏,爵士……的融合,更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充满神秘感。还有动感十足,增添气氛的的群舞,使场面宏大夺目,为全剧增色许多。
这部音乐剧的音乐更是出彩,其中我最喜欢的还属《记忆》。它前后四次出现。它如泣如诉的感情宣泄,让全剧感情升华,使该剧更具有浓浓的生命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月光下,葛丽兹贝拉(Grizabella)——过去的魅力猫,回忆着自己年轻美丽时的幸福时光,那美妙的旋律,富有深情的歌词,深邃的歌喉,不但使演员,同时也使观众融入她哀伤又孤独的'情绪之中。而第二次演则由一只小猫演唱,那是领袖猫告诉猫们,幸福的含义不仅仅是现在,也包括过去那些不能遗忘的事情,月光下,小猫杰米玛唱起了《回忆》,猫们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感动。 不同的角色身份赋予了这首歌曲不同的含义,孤独的曲调变得温馨幸福,唤起了魅力猫对生活的信心。歌声唤起了我无限的记忆。
音乐剧《猫》给了我深刻触动,令我回味悠长。
听音乐观后感篇3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成 龙
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飘零燕》,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
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成功。
听音乐观后感篇4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老师经受,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知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许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老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可怕,但是她不停的鼓舞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由于,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当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仔细认真地端详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挨次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兴奋,由于她开头喜爱上这些孩子们了。慢慢的,玛利亚开头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头教学,由于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成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兴奋,由于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老师成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最终,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观察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动,她感到绝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头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观察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特别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即明白了,赶忙跑过去向她赔礼,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兴奋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由于,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知我们,最终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听音乐观后感篇5
音乐剧猫观后感
正因是第一次观看这部音乐剧,因此印象也较为深刻。虽然我不能用艺术的pro的眼光来欣赏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仍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地方让我感动。在开始前的一段片头里,首先看到了很多双猫的眼睛,虽让人畏惧,但很有灵气,如同在黑暗里的猫显出一双双眼。片头音乐,给人阴森的感觉。剧一开始就能看到舞台上各种各样的“猫”:“毛色”不一样、“脸面”不一样、表情不一样、动作也不一样。笔者很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动作,十分逼真,十分灵活,会让人感到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猫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你鲜有机会能看到如此多的猫聚到一齐,也很少能看到如此多种类的猫。他们在舞台上欢快地舞动,尽量展现自我。一场猫的盛会,在那里,是他们的天堂。虽然大体的情节很难把握,每一只“猫”都有他们自我的故事,零零散散,完全不能拼凑,但是,在每一只“猫”的背后,咱们能隐约看到大的社会背景最新音乐剧猫观后感最新音乐剧猫观后感。那里试举几例。
1、贫富比较咱们能看到一只在电影院门口流浪的老猫,瘦小、身体肮脏,虽然很穷,但很善良,因此大家都很尊重她,但更多的是同情她;与她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另一只光鲜亮丽的肥猫,身穿西服,手持手杖,很gentleman,大家也同样尊重他。并且在笔者眼里,群猫都有点阿谀奉承的媚态。他们的比较,显示了猫世界的贫富差距,但同时也能推出猫的主人同样具有贫富差距,猫尚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
2、盲目崇拜在具有很高威望的老肥猫面前,每只猫都很想尽量让他满意,都在不断表现自我。在权利面前,他们都期望自我能得到那个机会重生。老猫的选取似乎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因此它们把老猫看成至高无上的“神”。那么,现实生活中呢?咱们同样能够看到一些盲目崇拜的例子。比方说迷信活动,很多巫师或神婆在玩弄把戏之后被信为“神的代言人”甚至是“神”,这不得不说是人类的无知与愚蠢。虽然很多现象咱们不能透过科学来解释,但是也不能被巫术迷惑,这常是在中国出现。另外,在西方国家,有的人的宗教狂迷行为也是同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透过猫的行为所看到的。
3、阶级观念之后,舞台上缓缓走上一只老猫,她身材瘦小、毛色灰暗、爪子残破、表情痛苦,似乎流浪了许久许久。此时所有其他的猫都很排斥她,不愿意接触她,似乎一旦与她有了关联就降低了自我的身份
最新音乐剧猫观后感读后感。那么,老猫在这样不平等的对待面前作出何种反映呢?当然是痛苦万分。被忽视,被排挤、受冷落,这是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啊!大家都是同类,为什么就有不公平的待遇呢?咱们的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西方国家向来等级森严,往往把人分三六九等,在不一样人面前有不一样的表现,不能偈越一步。我国古代社会也分等级,并且还要守礼,不能对上不敬。猫的这些行为不正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实画面吗?
纵观全剧,笔者发现它近乎完美,但是小有不足,那就是:没有小猫。其他方面,比方灯光、化装、服装、舞台设计……很pro的资料,由于笔者知识有限,因此不能作出任何相关评价。
听音乐观后感篇6
电影《音乐之声》告诉了我,人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会我要用善良与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
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
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希望和春天。
听音乐观后感篇7
“云岭送翠,只为这天籁之声,我心雀跃不已,只为它拾得片音短曲,我心澎湃狂喜,宛如鸟生新羽展翅飞去,自湖滨遥向枝头高栖,我心呢喃低语仿佛钟铃,自教堂乘风徐徐而来,欢笑一如小溪轻轻,蜿蜒婉转,川流石底……”
以前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灰姑娘》,因为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后来看《音乐之声》,觉得它像《简爱》,因为家庭教师拯救了庄园主人,使其获得了新生。
这部影片与它们有所不同的是,善恶对立者有了很大的改变,uglsisters所代表的嫉妒贪婪,孤儿院所代表的残忍无情,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代表的毁灭性冲动,在这里都升级为窒息自由,戕害生命的战争。而战争的另一面,是旖旎迷人的家乡,是纯真的孩童,是动人的爱情,是优美的歌声。
在结构上,《音乐之声》有一条自由—专制、生命—死亡的人物序列:玛利亚—修女们—特拉普—纳粹分子就分布在这个序列上,在序列的两级,玛利亚作为自由与生命的象征,而纳粹分子则成为专制与死亡的象征。
玛利亚之所以离开修道院并非爱上帝不够虔诚,而是因为她不受约束的天性,修女们都肯定她善良纯洁,但也承认她不能规行矩步,“不适合留在修道院”,院长也认为,让玛利亚放弃自由自在的天性,就如同“将浮云栓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一样不可能,于是,院长决定让她离开修道院,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寻找属于她的生活。
特拉普,是一位罗切斯特式的严肃沉闷的,他之所以阴郁冷酷,并非像罗切斯特一样有个不幸的婚姻,而是因为他的婚姻太幸福,因此妻子的离世如同抽空他的生命一般,使他从此不近人情。由于他不懂如何管理一个家庭,他便效仿了军队管制,他不许家中有歌声,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喧哗嬉笑。在这被抽空的生命中,父爱被藏入心底,他甚至不称呼孩子的名字,和他们不作任何交流,他不理解他们的孤独与渴望,而将他们的生命简化为一串无意义的哨声。
玛利亚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她努力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疼爱他们。她将孩子们带出压抑的生活,教孩子们唱歌,领他们郊游,她将每个抽象的音符注满生命的活力(《do—re—mi》),她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mfavorite things》),影片最令人叫绝的音乐部分是玛利亚让七个孩子依据自己所代表的七个音符不断配合、变奏,在骑单车、蹦台阶等游戏旋律视觉化。
就这样,孩子们爱上了音乐,爱上了歌唱,爱上了她。特拉普也开始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打动,空虚而干涩的躯体也有了“气色”。玛利亚不仅将欢声笑语带回了这个家,更激起了特拉普的似水柔情,使他从一个刻板严肃的军官变成了一位慈爱有加的父亲,一位眼波荡漾的情人。表白时刻,月色迷离,两人如雕像般的剪影昭示着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说玛利亚将自由的气氛和生命的活力带入了这个家,可此时的奥地利则恰恰相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整个城市充满了压抑而阴郁的气氛,孩子们猜测这气氛可能由旗子上的黑蜘蛛(纳粹标志)所致。举国都挂起了纳粹旗帜,只有特拉普说不,他坚持自己的奥地利身份,不愿同纳粹合作,于是决定逃亡。在演唱比赛时,他唱起了《雪绒花》,并邀请满场观众同他一起歌唱,祝福着自己美丽的祖国。比赛结束时,特拉普全家逃往修道院躲避,而后借用修道院的车开往边境。
影片的结尾,奥地利的迷人风光如影片初始时再次出现在镜头里,覆盖着白雪的群山,苍翠高耸的树林、蜿蜒流淌的大河、绿丝绒般的草坪……一家人行走在山中,逃离战争,走向自由。这个世界如此美丽,爱还来不及,歌唱还不够,为什么要毁灭它,要自我毁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