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8篇

时间:2022-04-14 作者:Monody 读后感

优秀的读后感具有很大的价值,需要增强对书籍的兴趣,梳理书籍中的道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你知道相关的读后感怎么写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吗?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8篇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1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可以说震撼大于感动。开始拿到这本书,心里有些反抗,觉得是学校给的任务,然而当逼不得已的翻阅时才发现,书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术语,相反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不愿意读到成为了枕边书,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深深的超越一般师生的爱让我佩服更是羡慕。

给汪斌每天煮一个鸡蛋,给班里学生送生日礼物,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书籍笔记本并认真写赠言,对宁玮的关心帮助,帮助王铜转变……这种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老师这个岗位的职责。李老师为学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却说学生对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还债。是啊,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爱戴拥护。

当我读到转化后进生万同时,对我的震撼最大。原来后进生还可以这样转换。当老师的都知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我这颗爱学生的心爱在了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后进生的情感。李老师说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个性,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而我班的后进生我却只盯在成绩上。如A、B、C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不管是语文英语还是历史地理,只要没有背过,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剥夺他们自由一样,让他们课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诵,体育美术课也暂停在我办公室背,背不过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样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监督。我认为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跟上,成绩才能上来,她们会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学妈妈的一通电话让我陷入沉思。

A同学在班里不学习,并且扰乱其他学生学习,多次换位无果后就让他自己单人单桌在教室最前面,一来不会打扰其他学生学习,二来在老师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敛认真听讲。所有的背诵我来检查,以为这样他的成绩可以有点长进,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应该掌握。然而A同学把我这种行为理解为是对他的歧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因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长沟通,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自认为掌握的学生信息不错,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学生还不让家长告诉我。我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从学生情感出发。首先和学生交流,问他最近上课老师讲的知识怎么样,自己一个位习惯不……通过交流,学生向我敞开心扉,我知道了学生的需要是什么,给学生调了座位,并且与我列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从那以后学生的作业每天都按时完成并且写的很认真,上课态度也改变很多……

我从这件事情发现原来学生的情感是这么的重要!唯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会爱学生才是王道!这是我教学的第二年,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没有多彩的教学技巧,但我有学习的心,我也想像李镇西老师这样拥有与学生间亲密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知己关系。每当回忆起学生,学生回忆起我嘴角都会有上扬的微笑。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2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3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4

近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镇西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快乐前行,我向往那盏明灯。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5

在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说实在的,这本书我只是大致地、粗略地浏览了一番,并且节选了其中的一些故事精读。但是不难看出一位对教育充满热情的老教师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专情;不难感受到在李老师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后,闪烁出那种智慧和爱心的光芒是那样的灿烂夺目。

读了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最让我感动的是——与顽童打交道。李老师转化学生万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爱心和耐心。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人民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这是李老师在书中有关后进生的转化中的精辟之言。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教育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一个深深的记号。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后进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李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想到了我自己。班级里也有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们不光在学业上让人头疼,在行为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有时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订正作业,对他们讲了一遍两遍还不会,就会向他们吼一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微不足道了。也许,我对他们的爱只不过是“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也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我对他们的“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比如说,每天让陈帮潮、陈齐浩等留下来完成作业,是为了让他在考试时能考到及格,不拖班级的后腿,不丢老师的面子。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跟刘凌恺、蔡以铁讲道理,是为了让他们能不影响别的孩子,不影响班级的荣誉……我的爱,表面上是负责任,是有耐心,而实际上是自私的,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心。也许,当自己淡化了那所谓的名和利,自己能更加静下心来,面对这些让我烦恼的“后进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是“科学”而又“艺术”,比如,他让后进学生自己确定“帮助人”,让“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当天表现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他给有进步的后进学生每周填写《报喜单》,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他还采取“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后进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回了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6

为师者,绝非泛泛。而论为何为师者,图各有所。因无爱者众多,又因世事所困,情亦不可抑,往往迁怒于学生。再论为师者,欲教之,无爱,难学,教学恐无相长。李君为教师范,可谓良师也。

吾观其书岁余,心中感慨。曰:爱学当先爱师。焉系者爱也。古人云:仁者无敌。为事战场,为学兵法,不出一兵一卒,攻心为上。兵卒,惩罚也。故曰:为教战场。而小小儿不宜,其年玩劣,无纪无心,攻心不攻,其攻,岂不悲哉!故大小分界,小则哄骗,大则攻心防线。教与学,不亦说乎?

一日,陶公见小儿欺于一人。唤之,不罚,以三糖与之。曰:尔先吾,奖。尔听师言当奖。错而改之再奖。人泪悔之。行知之言三句,于斯动容如此,三句三百杖。此为爱人之一:不责罚,奖为先。李君,曰:吾常与玩闹,渐其心,友之。然,可因材施教。友有尊者之位,友有同辈之德。共言论,共相学,共相知。有其,圆心向。此为其二:无尊卑,友其心。又曰:感之。情,多倍于他。爱,多倍于他。李君言语常自责。欠生难还,其实不然。因其先用情,生感之,报而已。此因其心之由。如此师生情,教无学,学无进,无人可信。此为三:无所取,苟利已。师之重大,不在于人,在于事,育人之才,教人之德,授人之爱,无所不能。其间,岁几方可见?责之大,非同小可。爱人其意见,无责,再爱,犹如纸上谈兵。倘若无心教学,因错言错。无心向学,亦不尊师重教。乃荒学业,毁人亦害己,何言有爱人之心?此为四:有职责,育人才。

爱心有,爱人否。为教乃百年之效,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7

近些年,由于工作的繁琐忙碌,已经很少读书。但偶偶心血来潮也会去书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书,前次看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也许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于是,便买了下来回家细看。看后感触颇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爱。

书中这样写道: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那么如何爱学生呢?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威严,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深思,达到了一个高度。他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对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是每个人都过上理想中的富贵生活,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过好一生。每天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为自己和家庭担好责任。学生到学校来上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只有学生学会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当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在他给高考落榜的学生信中写道: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那么如何去爱呢?

作者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日常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说: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只爱优秀生,也爱落后生。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落后生几十年来都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带回家等等。作者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习惯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落后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联系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这也深有感触。我有一个学生,学习不是很好,通过家访我知道喜欢机械,在家经常动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么的。于是我经常让他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并鼓励他要多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学习机械理论之用。后来这位同学没有考取高中,便去一个职校学习修理摩托车,由于他有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很好,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经常谈起当年在学校的事,我们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认为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对于落后生,千万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关于转化落后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以后有个念想。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书里讲述了他与落后生万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作者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难得的范本。作者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感情,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今后,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自己的诚挚之爱对待学生,用爱心掌舵,扬起育人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202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示例8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花了几个晚上,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不可学之一,李镇西每天工作多长时间?细细一想,这个问题并不可笑。这笔帐并不难算,还不包括物质上的付出。有很多时候,节假日甚至春节,镇西师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那么,镇西师算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不可学之二,教育是万能的吗?一个调皮的学生,需要教师调动多大的精力?而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在讲求效率的当下,教育者能与世俗对抗多久,对抗到什么程度?

不可学之三,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校给李镇西们究竟留下了多大的空间?学生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重视分数以外的东西?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