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所以书看完之后一定要认真写好读后感,写读后感要结合自己实际的收获,胡编乱写是不可取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1
窗外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是个晴天。也算不上多么晴朗,但比起昨天来,绝对是个大晴天,春光明媚,绿意盎然。
只是,今天是清明节。不能对别人说节日快乐的,需要在心里,至少在心里寄托一下对逝去的人的哀思。
拉上窗帘,室内光线依旧充足。
睡不着了,干脆就不睡了。坐起来,倚在墙上,拿起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来读。
对于这本书,新书,按说应该有兴趣,可是前面大部分都读不下去,通常是,读着读者就失迷了眼睛,失迷了脑子,等着那些虚幻的文字,不知道在想什么。
媳妇告诉我,要读一读这本书。况且属于经典著作,读,一定要读下去。我倒要看看,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
仅看着封面,不让人讨厌,且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了。
可是为什么里面的文字,我总是读不下去呢。
弃之不读,我不忍心。读,必须读。
往后走。想当初,谈对象的时候曾对喜欢的姑娘说,试一下,给我们相处一个机会,也说不准能碰撞出火花呢。
事实是如此。
越往后读,兴趣越足。并且在内心激起了涟漪。
慢慢地,十章,二十章,三十章;慢慢地,拿起了笔,做起了在书上标画的营生。
艺术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东西。这是书里的一句话。
我笑着对骂我一早起来也不做早饭的媳妇说:我是艺术家。
哈哈,我做的可是艺术的事情哦,我也曾经长发飘飘过。今天,一整天,我要去演出的。
别人认不认我不管,哈哈,在我心里,我是艺术家的。
依旧是迷迷糊糊读完的,也只是大致地对本书有个了解。
月亮,六便士。
理想,现实。
艺术,生活。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2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第一主观视角的追寻手法让人忍不住想要把书抛在一边,这货讲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当你急躁的往下翻的时候,就像是看了一部冗长又无趣的电影,在眼皮子打架的时候,居然开始明白他想说什么了。
我是向来是习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推测他人的,所以当我知晓人们对斯朱兰以赞赏替代怀疑,以荣耀点缀龌龊时,问题就来了。
其实某种程度上,斯朱兰有点像是梵高,但是在某些性格上面被放大缩小了。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那些禹禹独行追寻月亮的勇士总是被嘲讽被异化被排斥,而一旦他们或者找到了自己的月亮,哪怕只是水中月,这些六便士们,这些想要追寻月亮却陷入了六便士们,这些既想要月亮又不舍得六便士们,就把斯朱兰当成了勇士,英雄。
这不是重点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像是一旦你成为了斯朱兰式追寻月亮的人,那么似乎就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管不顾那些六便士的死活,哪怕你做了什么样的混蛋事。于是斯朱兰逃离妻子,诱引有夫之妇,再度抛弃,再度逃离。
如果这些都可以被原谅,如果那些追寻月亮的人的确就天生高人一等,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活该被命运和追月者戏弄。那么更可怕的是,一群以者追月之名做着搜集六便士的人,被社会和大众以掌声和眼泪欢迎,前者心安理得的被高光,后者肆无忌惮的被感动,整个社会一片大好欣欣向荣。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3
“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
初看书名,不太理解这两者之间有何牵连。说是理想与现实,可月亮虽是手不可摘却是自然存在,金钱看似随手可得大多又都遥远。到底谁是理想,谁是现实,本是有些模糊的。难道低头捡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头看月亮么?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这种纠结,对虚幻的文学之美少了些许感受力。原来讲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该继续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的事儿。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我与自我之外,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故事。
一个42岁的男人,抛家弃子,出走流浪,他该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抛弃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拥有么?一个妻子,混迹于作家圈的中上层社会,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达者,尴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内心并不以一个能给她带来优越生活的男人为骄傲和感恩。作为她的丈夫,不过是她拥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饰,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拥有她么?孩子自不必说,为了离开而接近的现实存在,不管当初因何带到了世上,他说的没错,养了那么多年,他的责任已尽。那么他自己呢?像大多数人一样,前面四十年过着该做的人生,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当他数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许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该活成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所谓自我,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区分的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可大多数都是一个个符号的标注,并不觉得abc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他人都没兴趣分别;一方面是一种主观定义,本心能够感受和认可的部分。而这方面,大多在现实的蝇营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疑问。当物质越来越多的满足了本身并不需要的虚荣后,内心日益空虚,到底该用什么填满?于是他走了,也许他并不是真的想画画,只是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支撑他离开,决绝地离开。他选择了画画。他内心有太多迸发的激情需要表达,他找不到出口,他觉得也许画笔可以。正如他身边朋友建议的,也许他应该尝试其他方式。因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被现实所扭曲的内心和压抑的病态,大概金融业就是有这种特征,集中放大了形色各异的人性,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厌倦并逃离。如果你追寻的是自我,说到底,关他人什么事呢?书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适。我想他是在乎够了,经纪人是一个高压的职业,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充满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边界的突破,没有底线,而他自己就是底线。他还有什么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适该是由于长久的麻木吧,习惯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适感甚至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早已麻痹的感官神经,才能引导体内和心中的种种激情。可见长久的'浑浑噩噩后再次找寻自我需要透过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于到死才能真正释放。我能理解作者写他在完成最终的作品后选择销毁的意图,那样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态度。但其实,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认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见。对于他而言,创作结束即为圆满。
说说梦想与现实吧。很多人会把内心向往却无法实现的叫做梦想,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既然向往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现实?我们是多么轻易地给自己找到各种借口,时间、自由、甚至现实都能成为之一。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吧。当他离开之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地生活开了,似乎他从未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而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心即可,甚至即便没有也不要紧,她还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到底是我们觉得自己重要还是缺乏追寻的勇气?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并去追寻它,你就会得到。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了生活还能热爱的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终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径以他死后画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伟大意义的初衷,那些曾经被嘲笑的粗鄙行为似乎也因此成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梦想真的不依赖于现实么?如若千百年后都没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连附加的意义都没有。也许更重要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或者为人所认同的结果。可是在他死后这种世俗意义的现实对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梦想,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表达,或者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他创作的过程一度受阻,需要借助于最原始的性爱才能激发,而当他发现自己仍囿于身体的欲望时,他害怕了,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桎梏和枷锁。最后他在一片现实的伊甸园里,与一个对他无所求的女人结婚生子,并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过程中完成了最终的释放与表达。原来他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标准和界限。他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首先是他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么一步步地走过去呢?当你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了。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4
现在阅历尚浅,只是读来觉得行文流畅,很难细细去斟酌那些故意隐藏的线索与寓意,所以才会有这本书的落寞吧――被看作是平庸的通俗小说。再看导读,感谢又被重新带入一个世界,慢慢帮助自己去打开新的角度。
当我们想写东西的时候,往往从自己在乎的那部分着手,稍微了解一下毛姆的背景,这就容易解释作者作为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双重身份。月亮或许代表追求与清贫,六便士或许代表世俗与豪奢,其中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的承受强度。对月亮追求成功之后的光环掩盖了大部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种种离经叛道故事背后包含的人性自私,但总归来说同情还是多于指难。就现实生活而言,这种有着毫不在乎态度的人太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为了心中的情怀与信念必然也要对自己下手更狠。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没有目标所以不作为,也谈不上对周围人造成什么严重影响,顶多换来几句麻木之后的讽刺。
不能彼此论断的道理,也是小说的另一个寓意,毕竟人性与故事的曲折与复杂总是不能明说的,天真与虚伪之间的距离并非有多么远,有时只是一念之间罢了。
就我自己而言,很难说有月亮与六便士的具体概念,我不知道自己与哪个方向的距离更近,只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走几步,再走几步。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5
愿你追上命运这匹马,不舍爱与自由!
重温了一遍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早之前就看过一遍,但觉得感悟没有那么深。第一次读只注重故事情节,这一次更注重人物的塑造与形象。书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饱满,各有性格,也把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写的有理有条,人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见……
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追寻的书。“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可是,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他——查尔斯,一个股票经纪人,生活还算富裕,有妻子和儿女。但当他选择了梦想,抑或说,他是被梦想击中了。他便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奔赴巴黎,远赴太平洋,流落荒岛,倾其所有,即使到最后的贫困潦倒,患麻风而死也从不后悔,他都只为梦想而活。15年之内,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中年人,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也许,我们一开始都觉得他好可怜,当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的时候,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因为,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但当他提起画笔时,他就像一个君王,君临天下!无法想象,这时他会是多么地自豪!
我们都说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抛弃了妻子,抛弃了儿子和女儿。每读到这确实觉得,他有些残忍——为了那遥远的月亮,连身边的美好也可以置之不理,嗤之以鼻。这或许就是人性的复杂性。
是的,读完这本书,我从一开始对查尔斯的不屑、愤怒与同情,转而觉得他也是很执着、很伟大。在他生命的尽头创作了那幅巨作:气势宏大,感光敏锐,热情奔放,然而其中也带着一种可怕,令人感到恐惧的元素。其中的人物似乎拥有造出他们的泥土的特质,与此同时也具有某种神性。让你看见人赤裸的原始本能,而你感到害怕,因为你看见了你自己。有时艺术就是这么神奇,通过一幅画,可以看清人性的善恶真丑。
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要挣扎。是啊,当被梦想击中,唯有追寻自己的内心,踏过千山万水,才能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如同掉进水里的人,无论你游得好与不好,你就必须游过去,不然就会死亡。而作为读者的我也读出了很多感悟,查尔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尘世,他却抬头只看见了月亮。而作为凡尘一芥子的我们呢,是否有勇气大胆的不顾一切地追逐那月亮而可以忽视了那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当今时代,这或许很难吧!并不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跌跌撞撞地逐月,而在没有任何经济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梦想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并为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要知道,查尔斯在离家前,他是上了一年的画画班的,这就为他创作艺术打下了基础。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都说,有梦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坚持这梦想。但查尔斯做到了,他几乎放弃了所有,唯独没有放弃梦想。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曾丧失追逐的勇气,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即使这是他离世之后。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通往成功的路,荆棘丛生,滔天大浪,我们走过去会遍体鳞伤,要过关斩将,即便倒下也要活得漂亮,只为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梦想呢,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料,愿你我都可以看得见六便士,也可以看得见那清辉如水的月亮。我们要热爱生活与追逐梦想一同并行,一如说生活并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愿明月清风与你我相伴,爱与美好与你我长存!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6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说中主人公在罗马结识了画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寒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他不断受人伤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从来不肯怀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只要疼痛一过,又会心存怜悯地把蛇揣在怀里。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极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荐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不管思特里克兰德是否领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伤心难过却还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净身出户。
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感觉。他每天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发放爱心、提供帮助,可又好像没人领情的样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剧外衣的一出悲剧。他一个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无一人。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说:“我爱她大大超过爱自己。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资格对别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为别人而活,不是牺牲自己去换取别人的幸福,而是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种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过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会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则会是哀鸿遍野。放弃底线,模糊边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拯救情结,到头来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最亲最近的人。
读月亮上的风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绘本《月亮的味道》,故事讲的是:小乌龟看见天上圆圆的月亮像一个大大的月饼,它很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它爬到山顶,向上一跳,没够到月亮。这时大象来了,小乌龟让大象踩到它的'背上,大象伸长鼻子,还是够不到,它们又叫来好多好多小动物,大家一个一个叠起来,还是够不到月亮,月亮太高了。
假如我有一架高高的梯子,能够伸到月亮上去,我就能帮助小动物们轻松的爬上月亮,尝尝月亮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