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好了也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得到的感悟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一定要学会写读后感记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目送》书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目送》书读后感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是我认为《目送》这本书中的精华所在,因为它让我感触颇深。
爸爸步行送我上学时,我素来是一到学校就进门,从来不跟爸爸道别,我似乎能看到爸爸那落寞的眼神。
记得有一次,我到了学校门口,回头想看看有没有其他同学到校了,好一起走到教室。也就是那一次,我的心好像颤抖了,我的坚强也沦陷了。我看见爸爸还站在那,看见了他那憨憨的笑容。我想,他以为我是专门回头看他的吧……我恍惚了,眼神也变得逐渐空洞起来,并僵硬地向爸爸所在的方向挥了挥手,在心里呐喊:爸爸,我爱你!
就好像我们的家长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我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我们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不自觉。有时我就想,如果没有父母对我的督促,我是不会取得现在的好成绩的,总是他们在帮助我。
现在逐渐长大了,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不能只依赖父母,成长的路漫漫,父母又能陪我们到几时?如果我们不学会自己坚强,那么我们的路也许就不会走的那么远了。
父母在为我们铺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好这条路。
父母一直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们,仿佛我们即将要创造奇迹。
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就像是小船,我们乘着它乘风破浪;爱就像是翅膀,我们拥有它,就能直上云霄,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目送》书读后感篇2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书读后感篇3
目送,是为了再次聚首
最开始,先回忆一番。
第一次闻及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高三的某个课间,隔壁桌的同学说了一句龙应台的格言,而我却哑然不知这位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深感惭愧。
看的第一本龙应台的书正是《目送》,现在还在当当的销售榜上,书是从小伙伴那里借来的,在某个暑假里看完,当时的情感至今仍有几分印象。书中谈到死亡,衰老和孤独,触及脆弱的敏感神经,几次尴尬落泪。还记得是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蜷缩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亲走出厨房门的时候,假装无意地抹去眼泪。当时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其母亲的描写,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却有着一股让人心生悲伤的强烈情绪。
给文字赋予情感,它就是拥有了灵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触龙应台这三个字,是在读书会员的书单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决定细细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都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候了吧,小时候渴望长大,觉得长大就有了自由,却不知越是长大,越会被现实圈住。成长的自由是相对的,大手拉小手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一个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气。
?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人,终究是孤独的,你会有家人,会有伴侣,会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这世间,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暂时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目送》书读后感篇4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席话。龙应台用她温柔细腻仿佛微风般的文字,写下了这本《目送》。看完整本书,我思绪万千,淡淡的心酸和无奈涌上心头。每逢春节,爸爸和叔叔们都会回来过年。我想,这应该是爷爷奶奶最期盼、最高兴的时候了吧,毕竟一年一次的大团圆早已让人望眼欲穿。当年过完,儿女们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时,他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袋袋的东西,那些袋子红红绿绿的,甚至带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鱼腥味,但是却很轻易地就装满了一整个车厢,也填满了我们的心房……车子启动了,我透过车窗回望,两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跟着车子,一直笑着,露出了参差不齐且发黄的牙齿,两只干瘦的手弯曲着悬在半空中缓缓地摇着,嘴里喃喃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为什么在那温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见了点点泪光?那两个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朝着前方大步迈。但如果这时候回回头,你会看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是两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期待,从我们到这人世,开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玩电脑,不愿和她交流,她给我烧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欢。偶然的一次,我看见她在厨房,仔细地将青椒一条一条地切开。夏日的厨房就像一个大蒸笼,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头上冒出来,但她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切着,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细很细。下锅后就更痛苦了。浓浓的油烟,呛鼻的辣味,整个空气都油腻腻的,额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但她依然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为我做的远远不止那一盘我认为极其普通、随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这一盘菜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她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让我为以前只知嫌弃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盘的青椒炒肉,她很高兴,也很诧异,欲言又止。我看着她,对她说:“很好吃,谢谢你。”
当我们渐渐长大,告别父母,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路上的艰辛,沿途的风景,都要自己闯,自己看。父母,就站在这路的开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经历大半生风霜后的不舍与不忍。他们很清楚这条道路上的艰难与困苦,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承受,独自疗伤。但是啊,成长,总要义无反顾;伤痛,更不可避免;而梦想,定要执着追求。
?目送》这本书,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遗憾都知不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的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展开翅膀去飞翔吧,但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
《目送》书读后感篇5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题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目送》一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全书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但这三章体例不清晰,多为作者一些游记及人生感悟。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经历的所闻所见,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评论与感叹,唯后者谈亲情则着实感,平实中饱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历练,更需要反观人生的静思。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书读后感篇6
?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都在路上,父母却在不断的目送,而我们是否记得她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否记得要感恩,是否记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天使感恩上帝,因为上帝赐予他纯洁的心灵!而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她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成长!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只能将这些温暖,这些爱停留在手心,紧紧的,紧紧的,握着。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时光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这样的温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爱,是温暖的港湾,是停留在手心挥之不去的温度!
《目送》书读后感篇7
选择买这本《目送》,纯粹是被扉页上的这段话吸引:“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我平静读完这段话的时候,心突然剧烈颤动了一下,那种感觉是不受控制的。龙应台果然是一个奇女子,烈焰燎原却长着一颗玲珑心。我曾看过她写的时文,犀利毒辣;没想到她的散文却完全是另一种文风:言语朴实,情感真挚,沧桑巨变和悲欢离合都在她笔下娓娓道尽,超脱而波澜不惊。龙应台是经历过时局动荡和家国变迁的人,所以文字里带着难以安定的焦虑感;她又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精英,人过中年,其文章格局越来越恢弘大气,透着已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超脱与豁达。她的特殊人生阅历,决定了她写散文时,字里行间总是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哪怕是表达喜悦的时候,也似乎是在尽力压抑和挣扎,知天任命而强作欢颜。她的散文风格,含蓄、温婉、脆弱、感伤,用最犀利的笔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软地写到纸面上,让人细腻地咀嚼、深沉地感动,正是人间烟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带着清新的芳香,扑面而来;亦如寒冬雪夜里的炭火,散发温暖的光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亲情感悟散文。作者写了儿子的成长单飞,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朋友的离散牵挂和兄弟的重逢携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取舍”都诉诸文字,使读者读来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识的人生情景。通过分享她自己与亲人相处时的喜悦、失意、脆弱和放手,龙应台用平铺直叙,带着读者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终极问题,把聚与散、离与合这类残忍的选择题血淋淋地摆到每个人面前,在不动声色间径直扣问人心,催人泪下。无论是生离死别还是缘聚缘散,世间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于作者所记录的生活点滴中。
?目送》所描写的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甚至是正在经历的日常亲情琐事,能轻易地引起人们的共鸣。文集的第一篇标题也是《目送》。文章开头,作者写了自己在儿子从第一天上学起到中学毕业,一次次看着他走进校门,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又写到孩子十六岁时选择出国留学,在机场离开时只留给了她一个决绝的背影。这个做母亲的人,还未来得及品味儿子长大的喜悦,儿子就已经急不可耐地要离开自己了,只能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独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龙应台想起了自己成长的岁月,回忆作为女儿时与父亲的一些琐事。父亲每次都开着破车来学校给她送东西,为了不让她被同学取笑她,总是把车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然后走到学校来。父亲走时,作者就总是默默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亲故去,看着他被推进殡仪馆的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了,才后悔这辈子还没去追赶过父亲的背影,就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作者发出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湿润起来。“不用追”三个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内心。父母子女是血脉连结的缘分,骨肉至亲却经不住岁月冲蚀,在一次又一次习以为常的目送中,走着走着就彻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见了。人是注定孤独的,父母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该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里目送子女远去;而到了该子女目送父母远去的时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见的永别了。也许只有在永别的那一刻,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才看到那个一直默默注视着我们背影远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着长大的我们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后面默默注视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无助时第一个出现,在我们开心时抿嘴偷着乐。很多人都像龙应台一样,在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很多遍了。
?目送》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尽的责任,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而是繁华褪尽处,不曾留下任何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龙应台通过记录亲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盐中参悟着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儿》,作者写了她每天给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当别人问龙应台“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为谁》、《我村》等文章里,龙应台用她清新细腻的文字书写了世间的人生百态,处处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这是一本“生死笔记”,读完一本书就是读遍一生。
也许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悦也好,庆幸也好,遗憾也好,不舍也好,都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一直向前走,用当下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再出发的时候,别急着走,回过头来看一看身后目送的人,微笑着挥挥手,豁然作别:天涯路远,我行有方;善自珍重,归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