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4-20 作者:Fallinlove 读后感

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助于自我提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欣赏或批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8篇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1

每次读及教育书籍,我总是带有很多的期待。期待可以减少对“日益高危”的教育事业的惶恐之心,期待找寻“友好师生共处的”万能法则,或者期待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学生”的有效方法。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我才发现,或许我急“功”近“利”了些。其实,教育教育,“育”字当头,以教为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教授用十年的时间撰写的一本书。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触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意蕴、教育的目标、教育与社会、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

读完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是什么”,二是“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正如书中所说“把所学的东西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见,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没有过多的介入,在无形中形成的有价值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可以影响他们目睹到什么样的“老师”,身教往往重于言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些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

如今的教育让人心生恐慌:一方面高举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却一年比一年变本加厉。在考试制度的重大压力下,大家看重的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于是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家长陪得累。学生没有快乐,教师也没有从寓教中获取幸福,培养出来的大多是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学得再好,他们也只能用于一时。教师虽然只是教孩子一时,但要考虑孩子一生,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职责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他们的终身负责。所以,“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也就是“我能教给学生什么”。教是一种方式,而要教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趋向于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成为“听话的教育”下的完美产品。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我们要注重教育知识,更要注意教育的本质,不可忽视学生作为孩子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出“你怎么现在还不知道好好学习”、“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可是我们有没有试着想一想他们又怎么会突然一下就懂事了呢。成长不是在讲道理和惩罚中实现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难并且克服困难中偶然有一天所发现的。

过多的重视“教”,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我们是老师,我们说什么都是对的”的一种泥潭。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教的过程中,融合“育”,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一种体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来自于“教书育人”,“教”的是书,“育”的是人,一旦把顺序进行调整,我想也许就成了“自大狂的课堂”了吧!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扎实自己的教书本领,也要学会驾驭自己的“育人”的引导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来一次“育”的情感交流。

肖川教授在书中这样写道:“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鼓噪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在这个大肆宣扬“新”的社会,我们还要保持一份清醒。我个人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近年来,教师的幸福感指数不断下降。一方面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巨大视听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对教师事业的一些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许来自于现在“问题孩子”的日益见多,比如单亲家庭的普遍存在;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地位俨然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保姆化”,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我在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形象是否还能存在。我们高唱“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可否也为教师多考虑一份,让教师心存一份教育的执爱,社会是否也可以给我们多一点宽容与阳光呢?如果连教师都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他又怎么能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又何尝不是一种“缺陷”呢。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那就是学校。

掩卷深思,内心动然。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更要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以“教”为载体,以“育”为根基。一步一步向前走,总有一天会触摸到理想的光芒。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2

刚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猛一看书名,感觉很高大上,里边应该是高深艰涩的理论。拿起来,慢慢读进去,发现并不是这样。其实说都是朴实无华的教育理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经典为友》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都是教育中简单朴实的追求。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花样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他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个“模式”,还动用手中权利,让大家跟着观摩、学习,回去后实践个性。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时间安徽某学校自创“餐桌式座位”,学生上课面对面。教室里学生面对面坐,学生时不时互相讨论、老师拿着课本“全班绕”。学校对外称这是“生态课堂”,类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学,这是课程改革的实验。但是一线的教师却称这样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本来自控力就差,天性本来就好动,这样‘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小学生对这种座位方式并不适用。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是在一所中学。有一个学期学校领导领着部分中层领导去某地参观,回来后也发动大家都重新编排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面对面就坐。当时我教了两个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个班没有那样调整座位外,全年级17个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种方法只用了一个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来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们人类,不适合太闹腾。当我们快速奔跑的时候,脑子处于缺氧状态,是转不起来的,身子和脑子很难同时高速运转。教育太热闹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3

在大学时代就看过肖川老师的这本《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师的我,重新看了这本书,确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内容也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朴素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不得不说,肖川老师的这本书给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让自己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坚持的,我其实是正确的。

也许每个新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怀抱着理想,用一颗热忱的,斗志昂扬的心走向我们的工作岗位,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在对付孩子的过程中,在琐碎的生活中,在繁琐的各种检查中败下阵来。我同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的困难,不得不让我重新反思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在教育家们的教育理想中,真的可行吗?当每个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对孩子凶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在想,这样做,真的正确吗?是自己所追求的吗?那些经历史沉淀的教育理论真的无道理可寻吗?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在规范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同样的可以做到爱学生。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4

学无止境“终生阅读”、“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让我更加感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作为前线教育工作者身上责任的重大;同时肖川教授又给我们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我从感性上把它归结为:掀起脸上的面纱,露出微笑,辐射阳光,传递幸福,润泽生命。

肖川教授大量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当前教育中的困惑,并不时地用他智慧而又带有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涛,可以冲土决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这水,每一个社会中人的感动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会干涸枯竭。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行动。

肖川教授对学习的感悟也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平时如何实施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海阔天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进而促成学生发展。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只有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觉悟者、关怀者、责任者、创造者,更是生活的幸福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肖川教授倡导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他这样认为: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总会有阵阵的心得产生,字字句句皆是经典,时时处处有感动。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在沉沉的夜色下,在漫漫的长夜里,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手捧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相信它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收获

这是肖川的教育随笔。他给教育随笔的定义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用精辟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将这种表达方式进行的十分深刻,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他在写教育随笔的时候“力透纸背”,想运用自己最好的语言来表达,也用自己最独特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分析问题,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论述问题。而我曾经的观点是:教育随笔,就是把教育当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至于记录到什么程度,我没有细细想过,所以往往记录的文字会显得肤浅。而他则给了我一个榜样,如何用最真的态度来写教育随笔,如何让最真的东西不入俗流,而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我意识到了作为一篇随笔也有它可字字斟酌的地方。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在我们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另外,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5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如果学会鼓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对话的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

我们大坝中心学校的很多学生,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都是积极认真交流的,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

还有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意识,前提就是尊重,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搞好管理,为学生的进步而探索,教育即解放!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6

假期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我在寒假阅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

这本书是肖川博士历尽10年心血铸就的一本极具价值的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在对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全文洋溢着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逐。肖老师以和蔼的语言、谦和的态度和似火的激情启发我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良好教养且人格独立的人。文章中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让我在读完文章后耳目一新

肖川老师在文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不断地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出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奔腾汹涌,让智慧的火花激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海而波涛滚滚,可以轻浮绿叶,涓滴石穿。肖川老师的文字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何以绿草丛生;没有这水滋润的心灵,谈何清纯无暇。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却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轰轰烈烈事迹的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读到文中的许多句子,同样激起了我的共鸣。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也愈发清澈、敞亮。肖川老师大胆地揭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如肖川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严肃地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阴暗与丑陋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抨击和否定,才能更好地凸现正义与良知的可贵,也才能对美好的事物、崇高的价值最终有所肯定。"我非常欣赏作者作为文人的那种能直面丑恶的勇气!能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在书中他也谈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读有系统的书。",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在我看来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读书的态度,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不能在外力的压迫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积极健康向上,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同时远离消极、颓废的读书态度。明白度积极书的好处以及垃圾书的坏处。"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则是说读书一定要有计划性、顺序性、目的性,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会更加细致的开展工作。将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7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后感篇8

刚开始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时,只是存着随意看看的意思,但是他深刻的阐述,真诚的话语,富有诗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贴与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犹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定的那样: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和谐之美。

就是这样被一篇篇的文章所吸引,意味犹长。读他的书,也许不只是在学他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同时,我更多的是在欣赏他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欣赏他的观念与态度。读他的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深入浅出式”的理论使我较容易理解与接受。这对于我的教学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就说“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一环节中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阐述,这样贴切的比喻,才使我在具体的班级事例中有的放矢。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蕴——教育的力量”这一章节中这样写到 “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肖博士的这段话让我感受深刻,是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或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有的教师或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更应该进行赏识教育,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给他以信心,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读这本书,使我的身体得到了放松,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