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能够让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在我们脑海中重现,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1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2
?人性的枷锁》是作家毛姆最负盛名的自传小说。因为篇幅过长,断断续续读了快两个月。翻到最后一页,开始依依不舍。
于是,合上书本,回忆和它第一次接触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听到了召唤,秒间还原出初见的感受:一阵浓浓的悲情,扑鼻而来。这种感觉好像闻到一种过浓的味道,味道太过强势,势必导致你无论香臭,都无力呼吸,以至几乎窒息。
一位年轻貌美却虚弱不堪的妈妈,躺在床上,等着抱一抱7岁的儿子。儿子半睡半醒地紧缩在妈妈的怀抱中,静静地看着她。他脸上挂着浅浅而满足的微笑,微笑中传递着孩子简单的幸福,就像无数次缩在妈妈怀里一样。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可这次的拥抱,却是命运给予的最后一次温情。7岁的菲利普永远不明白,那时候的妈妈已经病入膏肓,哪怕是给他一个吻,都用尽了她半生的力气。小小的他,怎么能读懂妈妈的温柔微笑里,掺入了不舍和泪光。他也不知道,他被抱走后,妈妈怎么痛恨自己无力再握紧他的小手。就这样,他失去了妈妈。就这样,妈妈装着对他的牵挂,追随他的爸爸而去。他们无奈地放开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脚,永远地离开了只给他们家冷酷到底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妈妈过世后,爬到妈妈的床上,抓着妈妈的衣服,枕着妈妈睡过的枕头,埋着头小声地哭泣。因为不懂,不信妈妈永远的离开,因为害怕陌生的未来。哭着,哭着,直到哭累了,在泪水中睡着。这种情形将会伴随着他成长。他,天生残疾,无父无母,生活穷苦...... 可以料想,未来的孤单寂寞,冷嘲热讽,欺凌侮辱,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艰难的人生,既然有开头,势必有结尾。
这位不受命运眷顾的主人公,开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长到中年的人生过程。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许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跛脚,他刚进学校,就被大孩子欺负。他们模仿他走路,强迫他把有缺陷的脚展示出来。他一开始拼命拒绝,后来却屈服在了别人的铁拳下面,伸出了那只残缺的脚。他用尽一生的屈辱,满足他们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风暴平静下来后,他在黑夜里躲进被窝静静地流泪。他痛恨自己对恶霸的屈服,反省自己性格的懦弱。后来,一切太痛苦了,他回忆起妈妈,感觉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很多次,他都通过这样的幻想,游离于现实,从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唯一的温暖和救赎。
时间就是这样,虽然步子迈得很重,但它还是会走过每一段历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长,真的是苦多甜少。因为苦难总来凑热闹,他性格中的外向开朗便一一离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学校的大孩子。别人对他的脚不再好奇,他求学的日子开始好转。因为酷爱读书,所以他的学习成绩秒杀其他同学。别人能不能拿奖学金还得看他的选择,如果他去申请,其他人机会渣子也没有。这成为他骄傲的资本。他掩藏不住对他们浅薄的蔑视,他开始对学习心不在焉,提不起兴趣。最后,他急不可耐地辍学,跑到德国去深造。放弃了几个月后唾手可得的奖学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得到的剑桥大学入取通知书。
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他能规规矩矩地完成学业,也许以后的路途就不会那么辛苦,不会波折,不会几次半途而废。因为终点都是一样。走到终点的时候,他终于学会了正儿八经地生活。他选择了父亲曾经的职业。中途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两年的时候,他生命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重新回到他学习的医学院,完成学业,拿到医师执照。想想,这个行医资格曾经不过是他4次生活尝试之后的替补和将就。
曾经疯狂的文学梦想,痴迷的绘画理想都成为了过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温不火,却是个抑制不住暗流涌动,而绚烂的梦。他,历经折腾,最后不过就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健康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因为当初的叛逆,他绕好多弯,一瘸一拐,才终于靠岸。他的经历,丰富,沉重,但真实,强烈。如果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不是遵循内心的呼唤,他可以轻松地生活。却不会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这并不是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个青春,挥霍父母所有遗产,经受住身体心灵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最后,我们大概都会忍不住对菲利普说声谢谢。因为,他身体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我们。读者们,读来,总是感同身受,却省去了岁月的蹉跎,以及无法承受的疼痛。
谁的青春没有在循规蹈矩地读完10几年书后,意犹未尽地畅想着辍学的生活。
谁的青春,没有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天赋,而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是天才,想要抛弃所有,追逐所梦所爱。
谁的青春,没有爱上一个让你卑微到尘埃里,还开不出花来的人。
谁没有假设过,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换爱人的一个热吻。
只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够勇敢,不够浪漫,最后我们通过计算,选择抹平心里那股幻想的波澜。虽然我们表面乖乖地,可心底,仍然会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果当初选择另外一种生活,自己该会是什么样子?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3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车上面读完的,读完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我叹了口气,合上书,毛姆的那个时代,那些时间,空间,人物的故事,也都叹息着远去。
总体而言,我会给予这本书相当高的评价,部分可能是出于我对于成长小说的偏爱,部分是因为作者本身讲故事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实在是高超。我现在的年纪又恰好是故事结尾主人公的年纪,因而这种共鸣的感觉彷佛让我找到了指路明灯一般。我想,对任何一个年轻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参考之处。
小说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锁”,我不知道如何进行准确的翻译,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说,人生无意义,摆脱意义的枷锁。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时的所悟所想,对于人生的答案而言,无意义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一种,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无意义的思考无异于深渊边漫步,稍不留神就会被无意义的深渊吞噬,这是思考的陷阱,意识到这一点只能满足开始时那种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后而来的后果却不一定时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承受的。无意义也会同样变为枷锁。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时代看似平平无奇,可那些左右的决定将会影响接下来一辈子的时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来更具戏剧性,和自己的身体,和信仰,和学业,和爱好,和朋友,和职业选择,和恋人,和贫穷,和人生意义,每一项关于生命和生活的议题在书中的二十五年间都有讨论,作为读者,有时候情不自禁的会想,如果我处于这种情境,我该如何选择呢?那些和我们选择相近的部分,我们会感慨着微笑,和我们选择背离的部分,又会义愤填膺,“主人公真是个蠢蛋!”。不过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释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无意义,每种选择自然也毫无意义可言。
举例子,我特别留意的有两处,一处是纠缠着不停出现的主人公的初恋,我本来觉得主人公是个好小伙子,可是这段的描写却让我觉得他是天字第一号大傻瓜,只想快点看完这部分,可是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还反反复复出现,伦敦这么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总能听到消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让我觉得蠢。——这是选择不合己之处
另一处是文章结尾,主人公境遇变化,意外收获的芳心,似乎谈不上爱情,但是反倒让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更加现实的人生意义,此处作为结尾给了文章好的结局,也被迫着让所有读者接受“这是一个好故事“的现实。我很喜欢这样的结尾,对主人公的选择也感同身受——这是选择合己之处。
作者写作此书的时候,已经过了这个年纪,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无奇,但是心境的变化却和书中的主角一样波澜壮阔,这是年轻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这个枷锁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响生命的那些选择和经历,在身处其中之时,往往很难看得清。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4
我们一代代年轻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师作家,其实都会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们一天天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自由的度过一生?《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毛姆小说中写给无数普通人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与感悟。
?人性的枷锁》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毛姆是公认的写人性最纯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书中我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启发和感悟。马尔克斯也曾经说过毛姆是他最钟爱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都位列经典。特别是《月亮与六便士》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动力。
?人性的枷锁》读书感悟: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
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
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
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
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5
喜欢上读书,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并感觉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长。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这几天读完同事推荐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页,还怕会读不下去,没想到开始读后,竟再也不忍释卷。书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写着自己的内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笔墨,将自己全然投入进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故意让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愈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善良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小时候,自己也曾因过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点,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尽管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常常为自己想象出来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烦恼中成长起来的?“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逐渐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
读书使人成长。作者在书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周围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正因为菲利普持续阅读的习惯,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锁,获得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中,我分明觉出菲利普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过的迷茫,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是读书与沉思让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对朋友的选择,他的求学之路,他对神学的思考……他不顾伯父反对,远赴德国求学;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因为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转到巴黎学习绘画。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后来他决定去伦敦学医。书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反思,其中落魄诗人克朗肖对他影响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后来的物质生活有些悲惨,但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旷达的哲学思维。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尔涅对我触动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择妻观。他自己多才多艺,可是却离开与他同样有才华的前妻,选择与一个朴实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个孩子,过着真实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菲利普。
主人公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能最令读者难以理解。他怎么会爱上一个如此自私自利甚至无耻的女人?菲利普也认识到了她的真面目,但还是一次次无奈地感到: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他清楚这种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时才能消失。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浦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财产。“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类似病态的精神折磨过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曾经投入过的感情,即使已经明了是错的,却仍在主观意识里寄希望那是永远美好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枷锁。
由此可见,通过读书治愈人生各种疑难杂症,的确不失为一良好途径。只要你还想成长,读书就不会晚。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6
刚看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文章漫长而琐碎,其实也正如人生,菲利普是个自小失去父母的残疾儿童,脚先天有点跛,母亲去世后他被伯父带回家,伯父是位自私封闭的牧师,一切的付出只为了死后可以得到救赎,可以进入天堂,伯母是个干瘦克己的老太太,对菲利普有爱,也期望被爱,菲利普之前进的公学,以进入牛津大学成为牧师为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自己的选择有了质疑,也有了摇摆,在此过程中,一些外在人的关注,伯父,校长,因缺乏那么一点点了解,一点点耐心,所以菲利普摇摆偏向了离开,他最终选择了去德国学习语言,为更多的机会,学习了两年,也认识了自己毕生的朋友海沃德,发现虚度光阴后,回到伯父家里,按照伯父的意见,进了会计师事务所做签约伙计,无聊克制的干了一年后,菲利普知道自己对数字根本没有天赋,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觉得自己可以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他执意要去巴黎学习绘画,这个不务正业的决定受到很多的阻碍后,在伯母的金钱援助下,他最终到了巴黎。在巴黎学画的两年,他认识了很多人,克朗肖,一个落魄的诗人,送他一块波斯挂毯让他寻找人生意义的人,他反思自己内心和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想做一个二流的画家而最终放弃了画画,最终选择了跟自己的父亲一样职业,从医,与人打交道,可以给人自由的工作,凭着一技背着箱子走天下。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纠缠了半生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一个平胸窄臀但面貌清秀美丽的虚荣的姑娘,并因为他的善良温和,认识了乐观豁达有趣的阿瑟尼一家,认识了孤独又暴躁的索思医生,并因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在此过程中,有因为投机股票而使自己破产无力继续学医的几年,为了谋生,他进了阿瑟尼工作的贸易公司做导购,体验了谋生的疾苦,最终因为自己的绘画基础而在贸易工作做到相对轻松的服装设计。有与阿瑟尼一家相处的幸福开心满足,在田园摘啤酒花的惬意优美,并在此他与萨利敞开了心扉,永结连理。有做产科实习医生,对人间百态,人家疾苦的体会,生活不易,麻木苟且。更有伯母去世,伯父的冷酷无情,菲利普生活的磨难,盼望继承遗产的迫切,甚至是罪恶,文章细致,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感慨万分。
菲利普在追求自己一生所向时,可谓是几经波折,按照现在父母培育孩子的理念看,也是虚度光阴,任意随性,但是细看其经历,所有的过往都是财富,在贸易公司谋生的日子里,绘画基础和通晓德语让他拿到更好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绘画学习对其发现生活,发现大自然之美都有很大的帮助,让他更加的热爱生活,在这个杂乱的世界里能保持对世界的热爱,不绝望,不放弃,不消极。最后因为萨利或许的怀孕,让菲利普彻底的反思了一下自己,他认识到自己一直活在未来的美好中,而应该抓住的,享受的是现在的美好,菲利普放弃了自己长久以来追求的梦想之境---西班牙及环球旅游,作为索思医生的医院合伙人,踏踏实实的与萨利在法恩利海边小屋共度一生。
这本书厚重有质感,有生命的思考,人性的思考,内心的反思和对于人漫长一生诸多偶然的释然,涉及人物众多,各有鲜明的特点,海沃德的夸夸其谈,克朗肖才华与世俗生活的折磨,克拉顿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和需要释放内心的无力感,如笼中困兽无出口的挫败感,又不放弃的孜孜寻求,都让人深受感染,认识到人的多样性,人在世上生活的千姿百态。存在就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如龙应台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看了《人性的枷锁》终究明白,人无论在世上如何的辉煌,如何的奋进,如何的努力,如何的寻找生命的出口,终于一切将归于平庸,归于实实在在的生活,生命是一条没有回程的旅行,孩子是一段旅程的陪伴,放平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庸,也许一切的烦恼和焦虑都会迎刃而解。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篇7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并没有规定每天投入多少阅读时间,而是在思绪不清、无法继续完成手头比较重要的任务时,翻开读上一会儿。也正是这样毫无计划的间断式阅读,使我有时间在接受下一个情节时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个阶段。坦白说,看到“全文完”时,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并不是篇幅长短导致的疲倦,而是跟随者菲利普的半生,体会他所体会,感悟穷困潦倒且无希望兜兜转转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阅读下一章时,菲利普会不会饿死在他躺过的街头,再也没法品读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实证明,主人公永远带有主角光环,这倒不是去讽刺最后的结局,当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采摘,能顺心顺意的不考虑钱财这般“绅士”所摒弃不谈的身外之物,能确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个皮肤发青、身材丝毫没有丰裕触感的“骗子”身边,还是有种乌云撤离,看到久违的阳光的舒畅。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许自私,执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于,当他期待伯伯早点逝世而继承家产以摆脱日复一日设计服装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湿在咸臭的汗水中,看到这里我再不能因其身体缺陷而保留一丝怜悯。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改变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只能做一位凄惨的白日梦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触动,他对“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促使我同样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读书笔记m生命是什么,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过程。从最初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拥有财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后两袖清风躺在病床上,记忆里最后只留下亲人的眼泪,再也没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它虽是过程,但对于每一位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当下的我们来讲,都是未知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预测会遇见谁,过着怎样的生活,风餐露宿还是金碧辉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拿着唯一一把钥匙,对应着独一为二的人生之门,打开它,相当于解下你自身的枷锁,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