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信读后感5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Monody 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关系和互动,理解它们对故事的贡献,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体验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刻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封信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封信读后感5篇

三封信读后感篇1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三封信读后感篇2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 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三封信读后感篇3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三封信读后感篇4

蒋湛恩

读正文前,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作者的简介。朱光潜,生于189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24岁,新中国成立时,他53岁。他经历了中国物质最贫乏,却精神最富足的时代,见证了中国从灾难深重到独立自主的变迁。他以十二封书信展现出一个学者对当代青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十二封信,十二个主题,十二个期许。作者与青年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浮宫所得的感想,谈人生与我。我每读一封信,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哲思的天地。

书信在手,感觉字字珠玑。作者对青年的关心是那么诚挚,叙述的语气是那么亲切,宛如家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在教我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处理问题、怎样树立三观。掩卷而思,隐隐地,关于读书、动与静、内省与反思,均有些清晰的思考在我脑海中慢慢酝酿开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究竟怎样进步呢?在第一封信中有了答案。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难道你比那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孙中山先生)还要忙些么?这一反问可以说堵住了全天下以忙为借口而不好好读书者的悠悠之口。是啊,古有李密牛角挂书,今有闻一多醉书,我们有何理由没时间呢?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其次,是要解决如何选书的问题。作者告诫,对于选书要慎加选择,专家、学者可以推荐与介绍,但选择在于自己。不过首先可以将不必读的书(不能撼动我心灵、不能激励我思考的、谈书的书)排除在外。同时,读书要讲究方法。第一遍需快读,第二遍需慢读,还要做笔记。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在谈动与谈静的两封信中写道:闲愁最苦,而愁胜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闲时生机静止,便有愁之感。因此,作者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对一代代青年人的要求。晋人陶侃,朝夕搬砖于斋里斋外之间,便是如此。而前文的感受,是静,也分强弱。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心似方塘,天光云影印在脑中,源头活水便是其中之趣。而领趣的能力,便天资、修养两等分。我认为:静是文,动是武,光是文,哪怕是天才云集,那也不过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光知道武,哪怕个个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也难免成为一堆有勇无谋的蛮汉。只有能文能武,才是我心中的标准的青年。统而言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认为唯有文武双全、动静结合,方能品到生命的况味。所以我应该要求自己好好锻炼身体、时时学习思考。

贫贱不能移,革命,就更需要坚韧的意志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意志与精神如何养成与树立?一是升学后,不染着时下习气,不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且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学会摆脱,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无法两全其美时,便要学会选择与放弃,并不后悔,如果无法选择或后悔了,我认为就是摆脱不开。三是要勇于开创,勇于革新——作者在《谈十字街头》中写道: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世界,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是啊,自古以来,多少变法官员,只因一心为人民,誓与落后的制度作对抗,就算没有好下场也在所不惜;现代科学的认知改变,像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摩擦,迸发的火焰烧伤多少科学家呢,但他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啊!但世间若没有他们这群先驱者,人类岂非乌烟瘴气、停滞不前?

当然,求知的过程,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有思辨精神。孟子早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赶上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提问,或否定权威,都不用害怕会迎来十字架、断头台了。那碰到教科书上存在的问题,或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质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念头:讲这些大道理给我们这些才十多岁的孩子听是否合适?读完后,我有了答案: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教育,是不怕早的。相反,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少年、青年的家长,可能从来就不能如此全面地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十二封信的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导师。

这十二封信,纸短意长,处处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感谢这本书,它促我自省,也激我向时间、向社会、向世界去寻找答案。与其说是学者对青年的期许,不如说它将化为我今后对自己的期许,获得挑战自我的力量。

三封信读后感篇5

读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后,我深有所感。本书内容简短平实,却成为了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在于其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敬业、信用、勤奋,这也是现代社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细品来,对我们今天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人无信则不立,上级的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服从,背后却是对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是他平素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罗文凭借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了,的确,不守诚信很难为他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诚信能成我们赢得友谊信任,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在现代商业社会里,经济关系复杂,合作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一笔无形的财富。信用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

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要取得成功必须不怕苦累,不计个人得失,付诸行动,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所获。

保持自信和良好的心态也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经受一些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最重要是我们对待工作和任务要有自信,哪怕失败再重新做过,直至成功。良好的心态就是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干事,主动地、开拓性地去工作,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用良好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愿我们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所体现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本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