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整理成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书籍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建议,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金的《家》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巴金的《家》读后感篇1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读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
大哥觉新的性格与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虽然善良,却从骨子里透出怯懦。他视祖父的话为律法,却又对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满同情,并给予帮助。他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这该死的思想却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脑海里扎根,他虽然接受新思想的启蒙但却不敢过多的接触。他在祖父和弟弟们之间的夹缝之中生存,我喜欢他的善良,却讨厌他的怯懦,两种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阴阳两极一般契合。最终,他的“不抵抗”主义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和三弟觉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于觉慧,觉民要成熟稳重得多。他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勇于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
觉新的性子有些激进、叛逆,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爱情的悲剧让他彻底觉悟,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事业!
高家,是一个旧社会常见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井然有序,但是实际上它处处遍布着黑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们没有被封建旧制熏陶成行尸走肉,而是勇敢地冲出牢笼!
觉慧最终冲出了牢笼,他挣脱了束缚,成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锐的文笔狠狠地戳穿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与黑暗,揭露了在温馨和睦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与险恶。此外,他还描写了在新思想的推动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陈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强势,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必然的发展道路相悖,陈旧的制度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如同生物,物竞天择!
巴金的《家》读后感篇2
人们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大海上为你指路的明灯,家是幸福的,是美满的,无论你在外面受了多大的挫折,到家里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与满足。而在巴金的那个年代,一切的一切全都变了,那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家,那是一个“吃人”的家,封建的思想把人都改变了。
当读完的《家》这部著作时,我仍沉浸在它那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时不时的为觉新的懦弱而愤怒,又时不时的为觉慧的反抗而叫好,整个心全部都揪在一起,现在,我又暗自庆幸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已经被前人打垮,让我们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多么庆幸的事啊!
我讨厌觉新那样的人,自己本来有美好的前途,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却被封建社会无尽的打破了。可是你并不懂得反抗,只是一直说“我有苦衷,我有苦衷”认为反抗都是无谓的,正是你这种懦弱,这种作揖主义,让你失去了学业,同时,也让你失去了宝贵的爱情,让你的爱人最后都含泪郁郁寡欢而死,你也同时是可恶的刽子手,逼着觉民完婚,难道你自己创造的悲剧还需要让你的弟弟妹妹承担?可能最后你终于明白了,帮助觉慧逃出了这个“魔窟”,也许,你懂得了觉慧向往的那个时代才是对的吧。
我支持像觉慧那样的人,知道反抗成功的几率会很小,可是还是义无返顾的去做,哪怕只有0.00001的希望呢。你是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反抗封建专制,蔑视长辈权威;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大胆爱上婢女鸣凤;支持觉民逃婚,抗拒不合理的婚姻;敢于顶撞三叔陈姨太,揭穿其“捉鬼”的丑剧;他冲出家庭,大声呼喊:我是要做一个叛徒。你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向时代,向社会挑战的人,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带着对封建思想的怨恨,和对新思想的渴望,离家出走。你是明智的选择,让我为你的'举动而欢呼!
而至于觉民,你为你自己,为宝贵的幸福,与家族进行反抗,斗争,你不想像你的哥哥一样,一手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你要争取它,最后你成功了,我为你没有成为第二个“觉新”而感到庆幸。琴,你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女子,你决心要为女子闯出一片天地,你拒绝了母亲给你提的亲事。坚持和你的同学一样剪短发,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如果要是没有你可能现在的妇女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巴金的《家》读后感篇3
必须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们说它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真正读过它,品味过它,感受到过它所带来的震撼的又有多少人呢?
那时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还处于封建制度的社会中,而激流三部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就讲述了在那个时期一个封建的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一个有思想,有觉悟,有抱负的青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中,能够说是生不逢时,而他如果又恰好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大家族之中的话,那便是更大的不幸。黑暗的社会,与同样黑暗的家庭,就像一个外表看起来璀璨夺目,绿意盎然,内里却腐败不堪,布满荆棘的鸟笼,将那一颗颗自由的心牢牢的所在了里面,任那自由慢慢得腐败成古板,期望悄悄滋生出绝望。
内心不坚定,软弱胆小的人,是断然不敢冲出牢笼的。他们不明白,冲出牢笼之后就应飞往何方;他们不敢想象,没有了这外强中干的家族的依托,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捉住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他们不明白,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法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铁一般意志的人,必须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我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我定能成功。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必须会尽自我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我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达理,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立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存在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高家的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三人虽是亲兄弟,性格却各不相同。
老大觉新善良却怯懦,理解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他就像那第一类人,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帮忙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他不敢过多地理解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曲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感情杯具。
二哥觉民与三弟觉慧却又是另一种人,他们敢于抗争,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敢于直言,他们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不满封建制度的家庭。他们用心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但觉民较觉新却又稳重很多。觉新的性格有些激烈,遇到不平的事情他只有愤恨却又想不出合理的方法去解决。
他勇敢地与家中的丫环鸣凤相爱却无法阻止她的陨落。最终,他选取了离家出走,彻底的逃离这个压得人喘但是气来的牢笼。
高家最后被分割的命运是必然的,它揭露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最终结果。封建的社会与繁琐的家族制度必将走向衰败与灭亡。
巴金的《家》读后感篇4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着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集会,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
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巴金的《家》读后感篇5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不可抗力,它就是合约里唯一一条也是永远都会存在的那一条无人能够更改的霸王条款。”我一向不相信这句话,甚至是不同意的。我始终坚信着:生活是能够靠人来改变的,人是能够做生活的主人的,因为“人定胜天。”
?家》这本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描述了高公关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了年青一代的反抗精神。作者写作这篇小说,一是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二是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岁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的诚挚热爱,作者透过《家》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透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述,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家》充满了信心,期望和力量。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生活的道路。”《家》也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挑战,处处有激流,也许有人说:“我们就应随遇而安。”这不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平静安稳。但我想问:“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我们生活来做什么?”难道就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吗?罗曼罗兰说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的不错。
生活的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间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那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生活中,我们应时刻怀有一颗战斗之心,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不明白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但自信,充满战斗力是我们应时刻持续的态度,并且在战斗的过程中吸取一些教训,总结一些经验,为下一站的到来做准备。即使应对挫折,也就应越挫越勇,甚至要感谢失败,是它们,让我们成熟与成长。
山中的激流不会因为一瞬间的阻碍而停止动荡,它们会竭尽全力创造出自己的道路,透过乱山碎石中间。那应对生活的激流,我们又该如何呢?难道是将自己与世隔绝,任激流在周围澎湃吗?任生活所左右吗?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那生活不也是吗?应对生活,我们应将自己放在主动的位置,去征服生活,在时光的磨砺中学会生存,在生活的激流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