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关于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3篇

时间:2022-01-11 作者:Iraqis 读后感

保护海洋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海洋本身是很脆弱的,自净能力有限。近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海洋已无力再承受持续的污染,我们要保护海洋。读完《走向海洋》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通用关于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3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通用关于走向海洋读后感范文3篇

走向海洋读后感1

《走向海洋》这本书的作者崔京生,在书中他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他也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讲述了中国悠远的海洋历史他呼吁全世界的人们与海洋同行。

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海洋的未来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前景,广袤的海洋将给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海洋中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由于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

但是,人类要合理利用开发海洋,并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正是因为人们的自私,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我们现在要立刻行动起来,以至于将来不导致海洋像陆地一样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最终成为人类生存危机的杀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

走向海洋读后感2

读完了《走向海洋》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祖国还有三百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然而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她。

这三百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虽然只是我国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她里面蕴藏的可用能源却是陆地含量的几十万倍,这足以让海洋成为祖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可是,人们并不重视海洋。在我国的领海中,外国的钻井比我们自己的还多。作为一个中国人,是该警醒的时候了,要知道每一寸海洋国土都是海军战士用鲜血打拼出来的。

我们有在海洋上的光荣历史,郑和七次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我们也有悲摧的时候。清朝时,鸦片大量涌入中国,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伤害,神州大地“床前红灯人影瘦,枕边烟里鬼风寒”,清朝政府派人查禁鸦片,宣布取缔鸦片贸易,迎来是外国武力的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以割地、赔款而结束。这正是中国固步自封、不重视海防的结果。

如今,尽管我们的海军不断地强大,但海洋利益之争也不断增多。

因此,我要大声呼吁,重视海洋国土、保卫海洋国土。

走向海洋读后感3

大家知道吗?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提起海洋,会使人联想到波澜壮阔、浩瀚无际等词语,别看“海洋”,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是其中蕴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吧!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从浩瀚的海洋中捕鱼,靠海洋为生。海洋还是国家之间联系“电线”,麦哲伦环球航行靠的不是海洋吗?哥伦布不是因为海洋才发现了美洲大陆的吗?中国航海事业更是历史久远:郑和、郑成功、魏源、……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国秦始皇到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海上事业发达的明朝”近万吨的船队出海,这些事说起来,真令我自豪!

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战争——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因为的清政府,所以失败了。不仅这样清政府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条著名的不平等条约,正在时时刻刻的提醒我们,要记得这耻辱,要努力学习再也不要被别人欺负!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到了新中国,中华巨龙腾飞海洋,老旧的书页已经翻了过去,重新书写历史篇章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正如书的结尾所说:“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当海洋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让我们携手高歌,于海洋通行……”对呀,为了地球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与海洋为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