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的感受和思考,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和情感的回响,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篇1
?悲惨世界》——一部如雷贯耳的世界名著。作者把悲凉世界中人性的变幻无常,生动详尽地描述了出来。我相信,只有真正经历过、思考过、挣扎过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是又厚又重,无论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而是压在心上,它来自人类的苦难浓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的书,却能当起“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悲惨世界》内容简介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身份,饱受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着善的信心被一点又一点的磨灭了。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有价值的地方。”
我开始深深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慈悲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重新燃起了心中早已熄灭的希望之火,让他彻底悔悟,并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那么悲惨。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他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从囚犯到市长,简直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世间一切的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的冉·阿让,因穷困而墮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马黎的流浪儿伽西弗什,以及甘心为鹰法效劳而因良心发现最终投河的沙威,他们所受的苦难,全是社会造成的,雨果为人类生存状况思考着,表现了人类发展中永恒的矛盾。
我再一次被巨大的力量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的光明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永远守护着人们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也需要这样的人。
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篇2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篇3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小说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因为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故乡,在与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他曾经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偿还的良心债,让他恨自己。所以,当他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他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到底,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他爸爸也在救赎。因为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他背负了良心债,于是他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他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边,尽可能地照顾他。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里。还好,他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了解脱。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以为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小说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是否还有对曾经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漱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篇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这十五年来坚持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种他活到最狂妄时失去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这种情感也随着地坛的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对母爱亲情伟大的赞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朴实无华洋溢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那个漂亮而令人怜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对于那对由年轻人变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个路人般,静静地在旁凝望着这些好像冻结了的事。好像史铁生就是地坛的另一个化身,见证着园子里的历史。
如果你读过史铁生其他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笔触以及浸泡过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细腻与生动,还有他那种轻柔而又像讲故事的娓娓道来的口气,平淡如水,可品尝起来却又甘甜如蜜,让人回味悠长。
双腿残废的痛苦让他抓狂过,绝望过,煎熬过,可到头来又平静了,接受了。也许是因为这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振作起来了;他以前被痛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过,越挣扎陷得越深,可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坚持下来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那样的坦然,渗透在文笔中。那些文字中,时而洋溢着希望,时而洋溢着睿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他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了。
我很好奇,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个家吗?是他的庇护所吗?文章开头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园仿佛就是与史铁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约,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许正因为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契约,地坛才会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们可能会问:地坛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样梦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中没有魔法与精灵,没有独角兽和飞马。童话里的城堡会坍塌,惟有那饱含真挚情感的“地坛”才会永存。
灵与肉读后感800字篇5
葛朗台公馆——“孩子,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明白的。”——母亲的临终遗言验证了欧也妮葛朗台的一生。欧也妮葛朗台最后也体会到了母亲说这句话时的的无奈与沉痛。
这就是“人间喜剧”中最精彩的部分,那里有最经典的人物老葛朗台,这就是《欧也妮葛朗台》。看完全书,若老葛朗台是活生生的人物,我真想当面质问他生活的好处何在,他果真快乐过么,他充满铜臭味的一生除了金钱还剩下什么?
葛朗台,贪婪、自私、狡诈、吝啬,对金钱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狂热,他就是一条冷血的巨蟒,把大把的金钱敛入那张永远无法满足欲望的血盆大口。“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临死前还要女儿推着轮椅来到保存全部家产的密室前反复端详确认钱财都还安安静静地存在。神甫为他做临终法事,葛朗台半眯的老眼看见银质圣器顿时精神焕发,当神甫要他亲吻金十字架时,他甚至想做出拿到它的举动,欲望立刻断送了他的生命。生前格朗台虽然富甲一方,却蜷缩于一所黑暗阴森、楼板都被虫蛀坏了,踩在上面吱呀作响随时有可能坍塌的的老房子里面,这让从初来乍到的夏尔百思不得其解。他还实行家庭专制,每人每一天的口粮按量分配,谁能想象腰缠万贯的老葛朗台甚至会为女儿为了招待亲戚自费买白蜡烛而怒不可遏。这位精于计算的守财奴善于运用一切手段用来敛财,他假装口吃耳背,几乎全城的市民都上过他的当。
纵使他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于其何益?金钱就是他的上帝,儿女情长、伦理道德在他的眼中贬得一文不值,妻子和女儿的情感被他践踏得灰飞烟灭,惨绝人寰的老头为了几千法郎软禁女儿把胆小而贤淑的妻子气得晕死。财富使他丧尽天良,人格被金钱玷污扭曲变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内心的空虚、禽兽的本能,早已将人类一切完美的感情摧残殆尽。因为他拥有在那个社会具有无限法力的金钱,他成为人们心中的上帝,人们敬佩他,恭维他,称赞其为索缪城的光荣。金钱造就了葛朗台,也毁灭了葛朗台。
但是对金钱的渴求如痴如狂的又何止老葛朗台一人?背信弃义,为了爵位放下感情的负心汉夏尔、一向对葛朗台家族虎视眈眈的庭长德·蓬丰、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银行家德·格拉桑……他们无疑是那个社会的佼佼者,他们很好的学会了立足于社会的一切尔虞我诈刁酸刻薄。就连忠心不二的女佣娜农最后也可见免不了有了老葛朗台的影子。
总算故事的结局尚且能够给予我们一丝安慰。欧也妮在数不尽的善举义行的伴随下走向天国,离开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年代,离开了这个败坏的世道。除了欧也妮自我,谁还记得以前有对纯真的情侣坐在一齐发誓永远相爱的木板小凳?谁还记得那幽暗的过道?那黑色的客厅?感情的杯具,家庭的破碎,在这个人人都对金钱视如神明的社会,眼泪是卑贱的。或许离开,才能摆脱人世的污秽。
葛朗台是一个代表,欧也妮也是一个代表,黑暗与光明,真的只会物是人非么?如果金钱会说话,有思想,岂不是会对人们冷嘲热讽?